维吾尔谚语中的齐家之道探析

2019-06-28 08:27李珍洁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孝悌教养夫妻

李珍洁

摘要: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的谚语,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韵律和谐、意境深远;并且具有非常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反映齐家之道的谚语数量多,在漫长的历史中为维吾尔族人民传唱,引导着人们,警示着人们。成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夫妻;教养;孝悌;处世

家庭的組成及其内部成员关系(主要指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的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吾尔族的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公园3世纪的丁零人,维吾尔族的婚姻家庭经过了漫长了历史积淀形成了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统一的家庭道德观念。

夫妻相处之道:和谐圆满  勤俭持家  履行义务

在维吾尔族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推崇一种平等、亲密的夫妻关系。“家似过节天天乐,郎似新婚日日亲”对妻子实行家庭暴力是被摒弃的,“好男不辱妻”作为丈夫要想维护好家庭,有时面对妻子在语言上的盛气凌人不能为了逞一时之快而伤了夫妻感情。“妻子凶悍无理,你要心平气和”“战胜老虎的并非好汉,能忍气息怒的方是好汉”而妻子不仅要对丈夫温柔体贴,更要勤劳本分。“妻子是丈夫的迷魂汤”夫妻在履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上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耕种土地女人伺弄家务。“贤惠的妻子伺候丈夫,勤劳的丈夫伺弄土地”,“坎土曼在丈夫手里,饭勺却掌握在妻子手里”妻子不仅要把自己收拾打扮得利落整齐,家里更要窗明几净,饭菜喷香。“看娘子的眉毛,再看器皿上的污垢”“手巧的做饭,手笨的丢脸”“冒炊烟的家,温暖的房舍”“女人的炉灶和纺车不可侵犯”“不会持家的婆娘是非多”。而男人要想自己的家庭兴旺发达,不仅要在田间辛勤劳作,还要尽自己所能掌握技艺,在维吾尔族人的传统观念中,掌握技艺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德。“手艺、手艺,要干就有收益”“男子汉会七十二种手艺还嫌少”“有手艺的人不受窘,不求敌人也不求友”。

进入围城的夫妻双方常常会面临太多感情上的诱惑。婚姻中的坚守,是对感情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责任,它考验情感,更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和意志。维吾尔族谚语警示和教育那些感受到婚姻之痒的人们。婚姻中的夫妻感情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眼一行中能感受得到,平实而坚定。反之发誓许诺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性,所以永远不要相信婚外情中的甜言蜜语。“别相信情夫而失去丈夫”能爱的时候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跟发妻离异,后悔终生”“没有丈夫的女人,就像没有笼头的马”“人无妻,心不宁”等到人到暮年,看到他人坚守婚姻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自己却生活落魄,伤感而凄凉。“离异的露出光腚,团圆的幸福一生”贫贱夫妻未必百事哀,穷有穷的过法儿,富有富的过法儿,只要夫妻和睦,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一个家庭里妻子掌握着经济大权,“有钱时妻子做主,无钱时丈夫做主”。

在维吾尔族的家庭观念中,理想的家庭必然少不了孩子的欢笑声。“有孩子的家庭乐融融,没孩子的家庭冷清清”,“有孩子的家是巴扎,没孩子的家是麻扎”维吾尔族家庭珍爱女孩,把女孩比作美丽的花朵,很多维吾尔族女孩的名字中都带有“古丽”,为花朵之意。“姑娘是家中的花朵”“女娃娃是屋舍的点装”。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一个家庭的快乐之源。“生下男孩家里降临一个天使,生下女孩家里降临七十个天使”。

教养孩子之道:分工协作  爱中有严

夫妻二人在婚姻的围城中承担父母的角色,就要履行对子女教养的责任,从维吾尔谚语中看出夫妻在家庭教育中是有着分工的:父亲树立自己男子汉的形象从而影响和教育儿子,而母亲通过自己的贤德引导女儿。“儿子学父亲,女儿学母亲”。“父亲未加管教的男孩成浪子,母亲未加管教的女孩成荡妇。”在父母对子女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爱情观和家庭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要严肃而认真,对待家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孩子要将疼爱放在心里,不可溺爱纵容了孩子“父亲溺爱的男孩爱吵架,母亲娇惯的女孩儿爱哭啼”。“与其留下家产,不如留下手艺”最宝贵的遗产不是财务,而是能够赖以生存的技艺,能够珍惜劳动成果的人生态度,懂得珍惜的前提是自己付出劳动,否则就会造成“父母像蚂蚁一样积攒,子女像鸡群一样抛洒”的局面。父母要教会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为他们将来自立打基础,“受教于父亲的会造弓箭,受教于母亲的会箭衣衫”。当然,“早弓箭”与“剪衣衫”并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而这句谚语也早已被人们赋予了新时代的注解。男女在社会地位上应该平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两性在生活中的差异。在维吾尔族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的分工是使他们将来能够成功地承担自己的家庭角色,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做准备。

为人子女之道:首孝悌

一个人无论在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都不会忘记父母曾寄予自己的爱。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这一家庭观在维吾尔族的谚语中也强烈地体现出来,学会爱别人首先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父亲是土地,母亲也是土地”,对父母的爱亲密中透着崇敬。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子女,也不要忘记对父母尽孝:“把父母顶到头上,把子女抱在手上”。对于孝道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你如何对待父母,父母就如何对待你”养儿方知父母恩“没当过父亲,不知父亲的可贵”。在维吾尔谚语中很多关于女性的谚语在字面都残留着封建思想中对女性歧视的印记,但将“母亲”这一形象诠释得高大而温暖。“妈妈的脚下有天堂”。母亲就像守护着雏鸡的母鸡一样守护着自己的孩子。“母鸡孵雏鸡,胸部毛褪尽”,“雏鸡多的母鸡没食吃”。对待父母不仅要孝,而且态度要恭顺,“父在前子不言”。在父母面前的恭顺不代表着懦弱、无主见,而是对孝道更深层次的诠释。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上慈下孝、阖家团圆,不要去品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与悔恨,“父亲未辞世,不知道父亲的可贵”。婆媳关系历来就是一个敏感的家庭话题。在婆媳关系方面,谚语中有“有胜过姑娘的媳妇,有强似骏马的马驹”。这句谚语没有用道德去捆绑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媳双方,而是引导婆媳双方: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子曰“君子入则孝,出则悌”,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弟弟妹妹不仅要对哥哥恭顺,对嫂子也一样。“哥哥娶了谁,谁就是你的嫂子”,“惹怒哥哥会挨揍,惹怒嫂嫂会挨饿”,“落入兄手睡马棚,落入嫂手吃闷棍”。这两句谚语乍看之下,好像是恃强凌弱的兄嫂在虐待弱小的弟弟妹妹,实则是肯定兄嫂在未成家的弟弟妹妹面前的家庭权威,确定了兄嫂对未成年弟弟妹妹的教养与抚育的责任,更是警示了作为弟弟妹妹要对兄嫂恭顺与敬重。

处世之道:亲戚常走动,待客重礼仪,邻居互敬重

在维吾尔族家庭中与亲戚的来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家庭活动,在所有的亲戚中,人们最重视的是姻亲。娘家对出嫁的女儿尤其支持与维护,女儿生孩子坐月子一般都是回娘家由自己的母亲照顾。女婿在岳家的眼里是贵客,“女婿登门如同皇帝驾临”,“听说兄弟来,置之不理,听说姻亲到,彬彬有礼”。对于自己的兄弟,不用客套,但对姻亲必须要尊重。“疏远亲戚会生疏,丢弃铁器会生锈”,“亲戚你来我往,外人你争我斗”。但亲戚太多、太近,繁文缛节难免让人心生疲累,因此谚语中也有“近处买马,远处娶妻”、“亲戚远了好,柴火近了好”这样的感慨与向世人的提醒。

维吾尔族家庭也非常重视维护与邻居的关系,良好的邻里关系能让人如沐春风。“明天的羊尾巴油,不如今天的羊肝肺”。羊尾巴油再细腻美味,今天吃不到口,羊肝肺虽然不如羊尾巴油,却是今天的菜肴。(远亲不如近邻)好的居住环境,不如有一個好邻居,“择居莫若择邻”。在与邻居的互动中要主动热情,“邻居不理睬你,你要理睬邻居”。对邻居要尊重、维护,“假若邻居是盲人,你也闭上眼睛”。

维吾尔族人以热情好客著称,不管是亲戚、朋友、邻居还是原道而来的客人只要到家里做客,必然受到热情的招待。因此不管是待客还是做客都要讲究礼仪。“‘请进'之词有礼,‘出去'之语无礼”进门就是客,家中有客人来要热情迎接,彬彬有礼,不可言语粗鲁。“宾客到来前难为情”害怕条件简陋对客人招待不周。“钩上有肉,待客不愁”客人来了,要将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在座别撵猫”家中有客人时,主人不可与家人发生争吵或轰撵猫狗之类,否则会令客人尴尬。人们去做客时要“客到主家乖似绵羊”言行举止乖觉有礼,不可反宾为主。“吃饱之后去赴宴,绫罗绸缎穿整齐”,赴宴时要衣着体面整洁。“腿勤赶上吃饭,最快惹出事端”,好客的维吾尔族家庭对不速之客也会热情招待,但去别人家蹭饭没关系,且不可搬弄是非惹人厌烦。

谚语以文化的角度为切入点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指导,通过对维吾尔族谚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族人民在组建家庭、建设维护家庭的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矢志不移地践行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廖泽余,马俊民.维汉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2]阿里木·哈德尔,张春实,赵世杰编译.维吾尔谚语[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3]周亚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家庭生活及其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4]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骆惠珍.从谚语看维吾尔民族传统的婚恋观[J].昌吉学院学报,1999(1).

猜你喜欢
孝悌教养夫妻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