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鸣寰,吴光军,周 猛
(1.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 湖北能源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2)
截至2018年底,我国并网光伏发电容量达1.7亿kW,当年光伏新增装机4 473万kW。光伏发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19.0亿kW约9.0%,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电源之一。
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是系统结构相对简单,设备数量庞大,易发故障点多,问题设备定位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可加强设备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探索精益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精,体现在精准、精细上,提高转换效率,力求实现度电必争;益,体现在成果、成本上,确保成果创造价值,成本能有效控制。
光伏电站精益运维实践操作,体现为优化运行方式、适时清洗组件及场区除草、逆变器清灰及散热、协调外部资源等抓手,实现降本增效,控制风险,消除隐患,安全高效。
并网光伏电站的结构与组成见图1。
图1 并网光伏电站的结构与组成
光伏电站运营指标见图2。
图2 光伏电站运营指标
1)太阳能资源。涵盖电站运行的环境资源情况,包括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气温、湿度、风力等多个指标。
2)发电性能分析。发电性能包括有效利用小时数、弃光率、上网电量、能耗情况等。
3)发电收益。除了发电利润方面,也包括电站运营期的度电成本及全部投资收益率评估。
4)发电安全稳定性。安全评价和可靠性管理。
5)设备性能与运维管理。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箱变、集电线路等设备性能的运维管理。
6)光伏电站的等效利用小时数。是评估电站发电能力的重要指标。
7)光伏电站的综合效率指标。是评估电站运行水平的关键指标。
8)分析电站损耗。光伏电站的损耗包括光伏方阵损耗、逆变器损耗、集电线路及箱变损耗和主变损耗等四种[1]。
光伏电站没有旋转设备,设备巡视及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存在不足,拼设备可靠性水平较为普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一人多岗,对人员要求一专多能;二是设计、基建和移交生产验收把关不严;三是设备技术监督欠缺、运行指标及台账记录不详实完整;四是执行“两票三制”(工作票与操作票;交接班制度/设备巡回检查制度和定期切换试验与轮回检查制度)、“三措两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技术方案/应急预案)等规程标准力度不够,安全生产与技术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光伏电站工作人员一般是校招或是火电、水电厂转行引进,对光伏组件及逆变器的应用较少,特别是上网电量中谐波水平、电压与频率的波动管理提出挑战,加之光伏电站中组件、逆变器技术创新迭代类似摩尔定律,如何确保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及考评机制,有效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或竞争力是电站安全生产的基石。
光伏电站技术监督以“光伏发电单元专业”为核心,主要考评电站光伏发电主设备的性能、质量与管理状态。涵盖光伏现场发电系统的多项设备或部件,以及相关试验报告、管理运行资料等。
1)技术监督的方法。在工程转生产环节,监督投运设备运行性能,电站电气设备、集控系统运行情况,应按以下办法遵照执行(见图3),可有效防范事故隐患。光伏电站技术监督以“光伏发电单元专业”为核心,主要考评电站光伏发电主设备的性能、质量与管理状态。涵盖光伏现场发电系统的多项设备或部件,以及相关试验报告、管理运行资料等。
图3
2)光伏电站质量监督节点,见图4。
图4 光伏电站质量监督节点
光伏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杂草、灌木生长迅速,鸟类频繁活动的粪便及空气中灰尘附着,都会导致光伏组件遮挡及表面附着污渍,影响发电效率,甚至形成热斑进而烧毁组件。
1)草木遮挡清除。制定适宜的除草计划并实施,在日常巡检发现某组件存在零星的杂草遮挡时,立即进行清除。以湖北随州王子山光伏为例,每年安排三次光伏场区集中除草,两次全场组件清洗,能够保障全年组件表面基本保持清洁,同时避免热斑导致的组件损坏,降低场区发生火灾的风险。
2)更改接线方式。对于竖装双排安装的支架,传统的C型接线存在弊端,可能使得整个支架的光伏组件受到前排方阵的阴影遮挡,特别是山地光伏在冬季,遮挡影响更大。可将接线方式改成“一”字形,即相邻支架上排组件相互串联成一个组串,下排组件连成一个组串,可根治此类问题。
3)调整组件安装角度及地点。对于遮挡严重的或处于山坳中的组件,需要调整组串安装角度,组件安装离地应有0.6 m的高度,以免暴雨或泥石流掩埋组件事件。
4)逆变器清灰及有效散热。对逆变器应定期更换滤网,清理风道,确保有效散热。特别是对箱变基础、逆变器底部的积水需要定期处置,防止电力电缆及信号电缆长期泡在水中,导致事故隐患或风险。
5)利用SCADA后台进行筛选分析,特别是组串电流离散率分析,可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辅以万用表、钳形表等测试工具,检测组件是否存在热斑、旁路二极管是否损坏,快速定位低效组件并适时更换备件处置。
光伏电站可规范作业流程,编制作业指导书。将倒闸操作、维护检修、设备巡视等工作统筹规划,对运行与维护各项工作职责进行分工,采用“无人值班,少人值守,集中监控、检修”的运维管控模式,可提升电站生产运维的集约化管理水平,达到减人增效的目标。
1)光伏电站调整运行方式,降低厂用电率。结合光伏电站不同负荷时的功率因数来设置无功无偿装置运行方式。如随州王子山光伏电站外送线路33.7 km,白天发电负荷在2万kW时,逆变器自身所发无功刚好能达到电网考核点功率因数为1,结合调度在功率因数低于0.9时进行考核,最终确定将无功装置的运行方式调整为:负荷超过1万kW上时停运,跌落至1万kW时投运,定补2.35 MVar。此举能够满足电网对功率因数的考核,同时优化主变、箱变档位,有效降低了综合场用电率。
2)光伏电站合理安排维护时间,减少发电损失。由于光伏电站的特殊性,除草、清洗、维护等工作尽量选择在清晨、傍晚或阴雨天(辐照度低于200 W/m2的情况下)进行,严禁选择中午前后或阳光比较强烈的时段进行除草、清洗。
3)设备责任到人。结合光伏电站设备多、占地面积大、巡检点多的特点,采取每个子阵固定责任人的方式,确保设备有人负责,根据关键绩效指标严格考核管理,奖勤罚懒。
4)建立智能化监控平台。通过数据对标管理,及时识别异常组串。定期利用I/V伏安特性曲线、红外成像设备、无人机巡视,钳形表,能有效发现低效组件,及时消缺后,可有效提升发电量约3%~5%。
5)备件管理,更换异常组件。对于已形成热斑、破碎或电压异常的组件,需及时更换,避免降低整个组串的效率。做好备品备件、易损易耗品采购管理,减少设备故障等备件的停机时间。
1)场站环境管理。光伏场区面积大,设备分散,防火、防盗、防破坏等形势严峻,场站应依托当地村或乡镇政府力量,成立安保小组,负责光伏场区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工作,并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2)与电网调度有效沟通。场站应遵守调度纪律,加强沟通,降低因电网原因导致的限电、考核及停电风险。
2012年-2017年,光伏发电的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分别下降55%。2018-2023年,集中式光伏电站度电成本将下降25%,由2018年的0.43元/kW·h下降为2023年的0.32元/kW·h,其中22%由投资成本下降导致,3%是由效率提升贡献。我国的光伏发电行业发展模式逐步由补贴驱动转变为成本驱动。
总之,光伏电站的精益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传统的粗放式运维和管理模式,对于降本增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光伏电站的运营指标分析是了解电站发电能力及营运水平,了解电站运行状态的技术途径。精益运维与技术监督工作则是围绕设备进行的,目的是提高设备设施可靠性,提升电站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保障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