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人民儿科一病区,贵州 黔东 557100)
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由轮状病毒引起,多发于婴幼儿。该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成长与发育,因此需要对患儿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必须同时辅以全面、高质的护理。文中将对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探究有效的护理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择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将其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5例。实验组年龄段在1岁到4岁之间,平均(2.37±0.36)岁;病程在1天到5天之间,平均(2.15±1.43)天。参照组年龄段在1岁到5岁之间,平均(2.28±0.41)岁;病程在1天到4天之间,平均(2.11±1.39)天。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进行比较。
对参照组予以常规模式护理,包括体征监测、饮食指导等。
对实验组则予以全面、优质的护理。第一,要对患儿进行隔离,轮状病毒性肠炎肠炎具有传染性,因此要做好消毒以及隔离处理,将患儿分隔开,在接触患儿前后医护人员均需按照要求洗手消毒。第二,要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疾病的重视以及了解程度,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第三,要开展心理护理,由于表达能力不足,患儿可能会哭闹,此时家长也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对患儿以及家长进行安抚,用温和的态度对待患儿与家属,并耐心询问患儿的需要,帮助患儿减轻痛苦。第四,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体征,如果患儿呼吸过快,则应当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如果患儿体温过高,则应当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让患儿多饮水。第五,是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遵照医嘱对患儿予以补液治疗,纠正其水电解质失衡的问题,补液要注意坚持先盐后糖、见尿补钾以及先快后慢的原则。第六,要做好臀部护理,避免患儿出现溃损破烂等问题,要提高尿布的换洗频率,并用温水清洗患儿的臀部,用毛巾吸干水分,保证患儿臀部干燥。
将两组患儿呕吐、腹泻、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本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则以(±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实验组患儿呕吐、腹泻、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组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s,d)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s,d)
组别 例数 呕吐 腹泻 发热 住院时间实验组 45 1.48±0.34 2.43±0.39 1.47±0.49 3.97±1.03参照组 45 2.53±0.44 3.53±0.33 2.27±0.45 5.39±1.24
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于秋冬季,发病时患儿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临床治疗会将抗感染、退热以及抗病毒作为重点[3]。由于其发病率较高,且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快,患儿的生命安全以及成长发育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此时患儿以及家长都有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这会严重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影响患儿的康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患儿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以提升治疗的有效性[4]。
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从疾病的角度入手,针对肠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护理,却忽略了患儿的特殊性,这种护理模式的效果较差。此次研究,对实验组患儿予以全面优质的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呕吐、腹泻、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更为理想,全面优质的护理模式以患儿的需求为护理的根本,将人文化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首先,护理人员会根据患儿的病情,遵医嘱进行用药指导,保证治疗的顺利展开;其次,护理人员会根据患儿以及家长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安抚,提高患儿以及家长在医护工作中的依从度;最后,护理人员会对患儿的病情变化等进行监测,避免患儿出现不良情况,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全面的护理可以综合改善患儿的身心状态,让患儿可以主动配合治疗工作,因此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从患儿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患儿予以全面的隔离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体征监测、用药指导以及臀部护理,继而辅助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