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和国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今中国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战略,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价值观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提供了价值导向和价值引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对人民价值取向的最凝练的表达。列宁也指出:“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②列宁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时刻应该将人民群众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从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史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最新发展。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封建民本思想
《尚书·秦誓》指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得出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的结论。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仍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但是,其重视黎民百姓的思想,仍然是可取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領导集体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进入新时期,面对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对人民的范畴作了新的规定,这是在历史转折中思想层面的对“人民”的拨乱反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人民的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时代发展之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群众观,汲取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将人民群众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变的价值遵循和价值引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同时,国际社会的经验和教训,给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启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是植根于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应对国内社会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正确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总之,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应该有所变化,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经验的逻辑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党执政就会走向兴盛,反之,则可能面临着亡党亡国地历史悲剧。“苏联解体前不久,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 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 7%。”③以上足以说明苏联共产党严重的脱离了人民群众,群众对他们失去了认同,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共必然灭亡。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定不移地价值引领。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事关怎样回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题。由理论维度观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由实践观之,人民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依靠力量和执政方法等价值实践的价值引领。
(一)新时代人民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公开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将人民群众放在重要的地位,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史观有所继承和发展,又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有所创新。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乃胜利之本”。邓小平同志认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⑤江泽民同志认为,国家发展的好坏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力量源泉。”⑥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⑦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观的创新性发展。
(二)新时代人民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重大现实问题。第一,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宗旨和目的。第二,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中,切实地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第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我们要将群众路线贯穿始终,让党的群众路线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从其本质上讲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执政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是相互认同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相通的、同方向的。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坚定信仰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者,善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前人的人民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言之,只有坚持人民价值观,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合力。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价值观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25页。
③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
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10-18。
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6]陈平其,何锡辉.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03).
(作者简介:谢勇,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