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

2019-06-27 00:19孙海宁
祖国 2019年11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演变国家

孙海宁

摘要:近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传统制度瓦解和国家不断前进的过程。在古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国家”的概念,而传统的天下一家的观念一直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在晚清时期,中国逐渐从封闭的天朝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独立的国家。本文介绍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意义以及经验教训,对于当前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   国家观念   演变

中国的近代,内忧外患,国家在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受到国内外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广大农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各种起义反抗接连不断。与此相反,欧美等国在19世纪之后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新兴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他们不断在海外开拓殖民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成为各个国家蚕食的对象,中国一步步丧失了国家主权,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学东渐”影响下,新一代知识分子不在安于现状,积极救亡图存,立志改变中国,争取独立。中国人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传统的国家观念不复存在,新的先进的国家观念开始慢慢形成。

一、近代新的国家观念的形成

(一)近代国家观念的萌发

近代的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世界-天朝观”是人们的主导思想,是清政府抵御西方国家的制度基础。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开始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遭受着外国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双重折磨,此时,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初步萌芽,国家意识逐渐跌到谷底。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天下观”支撑体系開始发生变化,中国文化传统的优越感在人们心中消失殆尽,中国逐渐开始从封闭自大的天朝之国转变为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发生了动摇,中国一跃变成被列强分割蹂躏的“香饽饽”。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风雨飘摇,社会结构和体系发生剧烈震荡,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传统的封建文化被西方文化激烈冲击,在与社会现实重重矛盾的摩擦中,打破了传统中国中心主义思想中的国家意识和观念。

这时人们开始对世界敞开胸怀,西方外来的先进民主观念逐渐被认知和接受。随着《四洲志》《海国图志》的相继问世,传统的空间观念开始在社会转变中得以体现,然后逐步发展到思想领域。与前人相比,他们的世界观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不在一味的以中国为中心,消除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意识到中国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望而生畏的敌人。这些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文化傲慢态度,意味着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根基已经开始动摇。在形势的逼迫下中国逐渐由固步自封的天朝社会走向日益开放的世界,近代中国新的国家观念开始萌芽。

(二)近代国家观念的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他们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资本充足,与清政府关系密切,思想保守,大力主张沿袭封建传统制度,对清政府内部的国会、内阁等方面进行广泛改造,发展工业和教育,培养人民智慧和公民道德,使人民群众逐步具备国民资格,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

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受到压迫,急于渴望改变旧制,主张革命要充分,必须推翻清政府,消灭君主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仁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在民族革命派的内部,由于阶层、利益和派别不同,他们对于清政府的压迫和各民族之间的认识程度反应不同,导致在“反清”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差异。

孙中山作为民族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观点,宣扬了民族国家的思想。他的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主流意识形态,并经过与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争斗,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他倡导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使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与其他国家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三)近代国家观念的基本确立

革命者发动起义推翻清朝证明了其国家观念的可行性,从而使国内民众相信共和,支持共和。甚至那些与革命派有分歧的立宪主义者也抛弃了过去的不满,加入了共和国的行列。旧的封建制度急速没落,民主共和的理念深深在人民心中扎根,成为一股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广大人民心中,中华民国将代替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带领人民奋起反击,争取全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独立自主,打破西方列强的压迫。

综合说来,辛亥革命沉重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对中华民族进步发挥了有利作用,成为近代中国争取国家独立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真正使人民树立起了对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和信念,增强了国家观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由此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

二、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影响和意义

(一)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迫使日本同意从山东撤军,英国归还威海卫,多个国家先后宣布尊重中国的主权完整。1924年的中苏谈判,俄国放弃了治外法权以及庚子赔款。南京政府也在1928年宣布关税自主权。强烈的国家观念、主权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加深了各界爱国人士对民主道路的探索,他们不断与外敌进行斗争,维护国家尊严,改变中国丧权辱国的状态。虽然这些外交活动,没能摆脱帝国主义控制,但在一定程度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挽回了国家损失,并使中国逐渐赢得了社会影响,其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大大提高,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二)实现民族的融合统一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在逐渐消除民族差异的过程中慢慢实现的,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紧密联系的结果,是不同民族的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保障。中国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统一化的过程,各发展条件不同的民族在相互借鉴学习和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融为一体,最终结合成新的民族统一的国家。国家观念的形成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激发了民族融合,这种融合又反过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的融合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也使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这种相互学习交流中,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民族国家观念得以巩固。

(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政治制度

自古以来,不同区域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差异性,也出现了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多样化。各地方基层民族制度与国家政治制度缺乏有效沟通,上传下不达,政策落实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约束,造成中央与地方的隔阂不断加深,直到近代国家观念形成和确立,各民族才逐步融合统一。国家领导人在建立国家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加强了制度改革,促进集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巩固了社会基础,国家统治力得以全面增强。

三、国家观念演变的经验总结

(一)对外来思想要去芜存菁

民众原有的思想观念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使人们心中的国家观念不断更新和完善。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中,即吸收了西方观念的精华,加以吸纳和继承,又去除了它的糟粕,加以批判和否定,形成了日趋完善的观念体系。对于任何的新思想、新观念,要学会辨真识伪,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本国的具体实践,实事求是,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时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积极投身世界先进文化的历史潮流,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抵御外辱要平衡社会发展

近代中国国家观的演变是民众抵抗外敌、捍卫主权的意识形态发展史,它突出了国家只是上层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模糊了国家在调控经济发展和平衡社会事务方面的作用,使人们在认知上存在偏差,缺乏对国家宏观作用的正确认识,也导致国家原有职能未能自上而下进行全面有效发挥。新时代下,我们必须要摈弃这种误差,坚定不移地发挥国家在平衡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树立国家理念,确保中国社会稳步前进。

(三)国民独立要提高全民素质

近代国家观念演进的历程表明:如果用旧的思维方式来运用新的制度只是改变符号,现状依旧保持不变。人民思想的独立影响着国家制度的改变和优化,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独立源于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素质的提高从内生动力激发了对独立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只有从意识形态的深层次挖掘,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自觉培养人们的国家意识,激发人们独立自主、向善向好的人格觉醒,塑造国家、人民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才能使国家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四、评价

近代的中国社会,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大批爱国主义人士心忧国家现状,痛批社会乱象,激发出他们强大的民族爱国情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正是在这种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而后又促进了民族革命运动的壮大和发展,革命的高潮又不断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逐渐形成新的国家观。虽然这种新的国家观念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对国家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和狭隘的观点,但与传统的国家观念相比仍有巨大的进步,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和先进思想的汇集,体现了近代化的特点和本质,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和中国近代历史的精神面貌,引导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广泛号召力,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參考文献:

[1]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

[2]周游.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演变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