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中苏建交以来,中苏(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上个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处于全面发展时期;60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甚至发展到边境武装冲突;70年代两国关系基本处于僵冷、对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最终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结盟
苏联长期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解放前夕,1949年2月,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同毛泽东主席会晤,双方进行了内部沟通。6月,毛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提出向苏联“一边倒”;刘少奇奉命秘密访苏,向斯大林通报情况,同时为毛主席访苏作准备。斯大林邀请刘少奇参加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在会上宣布,新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立即予以承认。会谈中,在对待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上,斯大林作了自我批评,称“由于不了解情况,有时干扰或妨碍了你们。”毛主席很重视这句话,认为这实际上是斯大林承认了错误。
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认,并互派大使。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除了为斯大林祝寿外,双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苏联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新约草案文本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修改确定的。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阵营要“以苏联为首”。对此,一些东欧国家有不同意见,毛主席还亲自做说服工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保障两国的安全和维护战后远东与世界和平,曾起过积极作用。无论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都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援助,帮助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两党分歧加剧,两国关系逐渐变冷。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51个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对我方搞突然袭击,攻击中国共产党。中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了向中国施加压力,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1400多名专家,撕毁几百个双边协议和合同,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在新疆地区挑起边境纠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国间的第一次边境冲突事件。1962年,苏联又利用我国经济困难,制造“伊塔事件”,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6万多中国边民越境去苏。这样,中苏之间的分歧从两党意识形态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
1964年,在我国倡议下,双方在北京举行过一次为时半年的边界谈判。当时,主要围绕历史上的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辩论。中方指出,尽管有关中苏边界的条约是沙俄在中俄两国人民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中方仍准备以这些条约为基础解决边界问题,签订新的条约,不要求收回被割去的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关于任何一方违反这些条约占据另一方的领土,原则上必须无条件归还对方。但双方可以根据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边界上的这些地区做必要的调整。然而,苏方不但不承认条约的不平等性质,还不同意以条约为唯一基础解决边界问题。除条约文件外,提出“历史形成”和“实际守卫”也都是解决边界问题的基础,即所谓的“三条线”。这实际上是要中方承认沙俄和苏联违约侵占的中国领土都是苏联的,中方当然不能同意。苏方一直回避叫这次谈判为边界谈判,而称“苏中关于核定个别地段边界线走向的磋商”。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毛主席派周总理率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同苏联新领导会谈,以期消除分歧,改善关系。但苏联新领导仍继续坚持赫鲁晓夫的對华政策。11月14日,周总理返回北京,毛主席破例亲赴机场迎接。1965年3月,我党拒绝参加苏共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协商会晤。1966年3月,我党复信苏共,表示不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从此,中苏两党关系中断。
随着两国关系恶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在边境地区大量增兵,并派军队进驻蒙古,直接威胁我国安全。1969年,先后发生了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双方从意识形态冷战演变为边境冲突热战。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两国关系空前紧张。同年8月,在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发生了流血冲突事件。
1969年9月11日,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北京机场候机楼西侧的贵宾室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晤,会谈持续了三个小时。两国总理着重讨论了边界问题,并达成共识。双方同意,中苏之间的原则争论不应该妨碍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两国不应为边界问题打仗,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解决前,应该首先签订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双方武装力量在边界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的临时措施协议。会见中,双方还同意恢复互派大使,重新发展双边贸易。根据两国总理达成的谅解,在北京开始中苏边界谈判。没有想到,一谈就是9年,被称为“马拉松式谈判”。
回顾整个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大邻国处于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严重对峙的不正常状态。这段历史是非比较复杂,尤其是意识形态争论的问题很多。应该承认,在“文化大革命”中,外交方面也受到“左”的错误的干扰。但是,我们党和政府为捍卫独立与主权、反对苏联的控制和威胁的斗争是完全必要的。
20世纪70年代,形势变化十分微妙
1970年5月,美国把战火从越南扩大到柬埔寨,毛主席发表著名的“5·20声明”,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同年12月,毛主席通过斯诺给尼克松总统传话,说如果他想到北京来,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嘛,何必总是僵着?还指出,中美总要建交的,而中苏关系不可调和,没有什么谈的。1971年4月,毛主席亲自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美“乒乓外交”,正如周总理所说,“小球转动了大球”,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同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承认战后25年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美国遇到了做梦也想不到的挑战,希望与中国一起共同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与此同时,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美国宣布承认一个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1973年,毛主席提出“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横线,联合起来对付“北极熊”。1974年,毛主席进而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具体指团结亚、非、拉第三世界,争取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第二世界,反对第一世界——美苏两霸,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中苏敌对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1979年9月至11月,在莫斯科舉行了中苏国家关系的谈判。这是自1964年以来中国派往苏联的第一个高级代表团。中央指示,谈判中要坚持原则,不要示弱,谈而不骂,绵里藏针。这次谈判的核心问题是,要苏联从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停止支持越南侵柬反华。我方强调,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中苏就可以发展关系。由于双方立场尖锐对立,谈判没有取得进展。1979年底,苏联出兵阿富汗。1980年1月,中方宣布,在苏侵略阿富汗、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制造新的障碍的情况下,进行中苏国家关系谈判显然是不适宜的。后来,实际上两国边界谈判也中断了,而且一断就是9年。
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国内政策调整及国际形势变化,中央着手调整国际战略,改善对苏关系。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明确承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强调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这在客观上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外交部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3月26日,我国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这一极为平常的“注意”二字,却隐藏着不同寻常的意思,引起了国际上极大关注。
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作出决定,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必须是有原则的,条件是苏联得做点事情才行。这就提出了要苏联主动解决“三大障碍”,即从中国北部的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从中国的西邻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2年10月,中苏双方在北京开始进行两国政府特使的政治磋商,一谈就是6年。政治磋商一共进行了12轮,前11轮都是钱其琛副外长主持。后因钱其琛出任外长,改由田曾佩副外长担任中方政府特使。磋商中,主要讨论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特别是越南侵略柬埔寨问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我方利用派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葬礼的机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话说得比较艺术,以“祝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措词加以表达,苏方对此也心领神会。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7月2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这是苏方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作出实际松动,正式确认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河的原则,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历次讲话中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对苏方的这种姿态,中方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提出恢复两国边界谈判。同时指出,它同消除“三大障碍”距离尚远。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强调“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问题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如果戈尔巴乔夫在越柬问题上走出扎扎实实的一步,消除了这个障碍,我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提出举行中苏高级会晤的问题。
1987年2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轮边界谈判。这是两国第三次边界谈判。双方都希望边界问题的解决能有助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中方团长是钱其琛副外长,苏方团长是罗高寿副外长。双方重申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但措辞平和,都未纠缠过去长期争论的问题;同意从东段开始,根据条约规定,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具体讨论解决边界线走向问题;双方还确认,1964年边界谈判中工作小组达成的协议仍然有效。随后,边界谈判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
1988年9月16日,戈尔巴乔夫在谈到中苏关系时,公开对柬埔寨问题表明立场:我们主张同中国关系正常化,愿意立即着手准备苏中高级会晤。9月20日,在联合国第43届大会期间,中苏两国外长举行了会晤。钱其琛外长着重谈了柬埔寨问题。谢瓦尔德纳泽外长表示,苏方愿意为促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作出努力。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从而实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级会晤。双方一致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通过这次高级会晤,中苏之间终于结束了近40年来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不正常状态,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
中俄两国元首互访
1991年,苏联局势发生了剧变,先是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之后其他联盟成员国也相继宣布独立。至1991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终解体,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主权国家。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7日钱其琛外长致电俄罗斯联邦外长,决定中国原驻苏联大使王荩卿改任为驻俄罗斯联邦大使。
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中俄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这使中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实现了平稳过渡,排除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干扰。
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双方签署了第二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5年,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政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年5月7日至9日,江泽民主席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活动,其间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这同当时西方出现的贬低苏联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的企图和思潮形成鲜明对照,增进了两国的战略互信和亲近感。6月25日至28日,李鹏总理访问了俄罗斯,双方签署了《中俄联合公报》和《中俄关于共同建设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的协定》等八个重要文件。这一年,两军的关系热络起来,格外引人注目。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率团访俄,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访华。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访华,自由民主党的日里诺夫斯基也访问了中国。1995年9月21日至23日,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正式访俄,双方基本上商定了叶利钦总统访华时拟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文本。
1996年4月24日下午,叶利钦总统及夫人奈娜乘专机抵达北京。4月25日,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中俄建立“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双方基于对两国关系的曲折历史和世界现实的深刻思考所做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从而为中俄关系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1996年12月,李鹏总理访问俄罗斯,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正式启动(到1999年中俄政府首脑己进行了四次定期会晤)。
1997年江泽民主席第二次访问俄罗斯,宣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叶利钦总统第三次访华和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时,双方一致表示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4月22日至26日,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同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这一文件阐述了两国对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基本趋势的共同看法和一系列国际问题的一致立场,指出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要结成针对其他国家的联盟,而是建立严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新型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6月,中俄两国共同宣布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015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两国元首签署并发表《中俄关于当前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双方外交部发表《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联合声明》,阐述共同立场主张。2018年双方正式签署《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
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经过70年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政治互信牢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双方建立起完备的高层交往和各领域合作机制,开展了内容丰富、具有战略意义的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伟大岁月中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历久弥坚,中俄关系长远发展拥有坚实民意支撑。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开展了密切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强大正能量。
经贸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国共同发展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双方经贸合作日益深化,成果丰硕,成为国与国互利共赢的典范。2018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目前,中俄两国能源、交通、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合作项目正稳步实施,中俄原油管道及其复线顺利运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即将建成供气,黑河公路桥、同江铁路桥成功合龙,远程宽体客机、重型直升机联合研制工作稳步推进,卫星导航系统合作成果顯著。
2019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俄双方认识到当前国际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决心深化战略互信,加强战略协作,坚定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中俄双方主张,合力推动多边主义,坚持共同维护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扩散和军控领域国际机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