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上海作为“海上画派”的诞生地和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曾经汇聚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卓越美术家,他们共同撑起了“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在美术界,父子两代都是画家的已是凤毛麟角,母女两代都是画家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孫悟音、孙总青就是这样一对共谱画坛传奇的母女画家。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笔者受邀拜访了著名动画家、漫画家孙总青,畅谈了母女两代的艺术人生。
卖花人去路还香
孙悟音(1916—2002)笔名孙汝、静之,号吴郡女史,江苏吴县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间师从汪声远(1886—1969)研习传统山水,从高峻(?—1960)研习写意花鸟。上世纪四十年代,孙悟音加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女子书画会(1934—1949)”,该会是中国近代以来首个女性美术团体,李秋君、陆小曼、潘玉良、吴青霞等当时一批颇有才华的女性美术家都曾是该会的活跃人士,何香凝曾任该会名誉会长。孙悟音的作品屡次参加画会举办的各类展览,并举办个人画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孙悟音师从江寒汀学习工笔花鸟,其创作的《牡丹图》等曾与张充仁的水彩静物、江寒汀的花鸟画同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上贺年片,大量发行并产生较大影响。1960年,孙悟音与国画家申石伽同时被聘任为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画教授,1979年退休后被聘为顾问。
上海中国画院曾于2016年举办“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其中展出了1956年画院筹备之初未曾公布的史料,包括吴湖帆、贺天健等拟提名画师的名单。其中,吴湖帆“根据国画优良传统的成就为标准”提名唐云、江寒汀、钱瘦铁等所谓“甲字画家”25人;提名戈湘岚、潘志云等所谓“乙字画家”12人;提名“年较轻而可进者”21人,这其中就包括时年仅40岁的孙悟音。这份名单虽为吴湖帆的个人观点,但也可看出孙悟音在当时上海美术界的分量与影响。
孙悟音的存世作品以花鸟题材为主,既有功力深厚的工笔作品,亦有逸笔洒脱的写意作品。其中工笔作品直取宋人神邃,又参入变化,气格不凡。孙悟音的工笔作品深受“清六家”之一的恽南田(1633—1690)影响,恽南田在绘画理论上成就颇高,其画论主要见于《南田画跋》。恽南田关于“似”与“不似”的观点影响很大,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要“不似”,源自苏东坡语:“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后来便有人藉此来攻击画得“似”的画家。在恽南田看来,“似”与“不似”都不是绘画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在于“传神”。孙悟音的工笔花鸟深得恽南田遗意,许多画稿是根据其写生稿变化而来,造型严谨、设色雅致、形象传神。孙悟音的写意花鸟同样个性鲜明、颇有特色。对于海派著名画家虚谷(1823—1896),她注力颇深,并深得其“清而不枯、密而不乱”的独到风格。同虚谷一样,孙悟音也十分热衷表现金鱼、鸟雀、牡丹等题材,她笔下的没骨金鱼敷色清新、造型生动、落笔冷消,有灵动苍秀之趣。正如上海工艺美校老校长朱孝岳所言:“画家力图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不只是嘈杂纷乱,也有美丽的净土和可爱的生命,美到处在,只待人们发现。”由于常年与江寒汀、唐云、钱瘦铁等海派名家前辈密切交往、切磋艺事,孙悟音在融汇诸家艺术之长方面实践颇多并能够别开生面、独具面貌。此外,孙悟音还擅长治印,这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女性画家中颇为少见,其所用印章多为自己操刀刻成,其中她常用的“吴郡女子”一印,印文苍润圆劲,意境隽永,彰显了吴郡女子特有的修养、坚守与追求。
结缘动画六十年
对于热爱中国美术电影的人来说,对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一定不会陌生。影片营造了一个空灵通透的水墨世界,在看似简约的画面背后,延伸出一种雅逸、素朴的中国文化之美,一举荣获1988年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等众多殊荣。作为该片首席原画设计的孙总青,由于长期身处幕后且为人低调,较少被外界所知。
生于1940年的孙总青,诞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与美术结缘的她,投身中国美术动画事业已将近60年。谈及入行,孙总青笑言自己当时同时被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录取,并已收到浙江美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和钱家骏得知后,来劝说母亲孙悟音,想让孙总青进入新成立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该校1959年8月在上海创办,校长张骏祥,于1963年9月停办),为我国电影事业做好人才储备。母女被两位的真诚打动,母亲孙悟音为此专程赴杭州办理变更学籍的手续。最终孙总青进入上海影专动画系并于1961年毕业,后留校成为动画系教师。孙总青的第一部作品是其毕业创作——动画片《谁的本领大》,1962年她又参与了上海影专1960届的毕业创作——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制作,这两部影片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深受大家的喜爱。1962年,孙总青告别了短暂的教师生涯,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一进厂她就参加了《大闹天宫》(下)的动画制作,后来又参加了大量优秀中国动画片的原画设计和部分影片的导演工作,如:《母鸡搬家》《象不象》《人参果》《蝴蝶泉》《好猫咪咪》《盲女和狐狸》《二只小孔雀》《金猴降妖》《皮皮的故事》《邋遢大王奇遇记》《摔香炉》《网》《小小画家》《阿龙和利利》《山水情》等。此外,她还参与绘制了大量的儿童绘本、插图、挂图等。在上海美影厂工作期间,她曾先后获得 “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电影创作奖”“最佳原画设计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1989年,孙总青离开上海美影厂赴深圳发展,她继续受聘于多家动画制作单位,担任动画导演工作。2014年,孙总青独立创作了水墨动画短片《趣》,影片以母亲孙悟音的中国画为主要元素,完成了自己多年来“想让母亲的画动起来”的夙愿。该片在波兰举办的国际动画师节“中国独立动画展”中向数百位国际动画人播放,广受好评。国际动画协会(ASIFA)常务理事大卫·埃瑞克(David G·Ehrlich)在给孙总青的来函中激动地表示 “当我向大家介绍您的电影源自您母亲的绘画,他们非常感动。您母亲的水墨画很美、很感人。不少人在观影后告诉我,他们是多么喜欢看如此真诚的一部中国动画”。近年来,她还参与导演并制作了水墨动画片《伤逝》等。这些水墨动画片均是以传统二维手绘的方式完成,工作量十分惊人。年近80岁的她,以过人的毅力与精力继续着中国水墨动画的探索与实践。
两代人的心灵守望
每当谈及母亲,孙总青总是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她自言在艺术上受母亲的影响很大,从小便在母亲的熏陶下接触美术,特别是母亲“朋友圈”中的诸多师友和前辈大画家常在家中聚会和举办笔会,使得孙总青自幼便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据孙总青回忆:“画家唐云、谢之光、钱瘦铁、应野平、苏渊雷等都是我家的常客,几乎每周都有一二次聚餐,就在我家一楼客厅的大长餐桌上,大家饮酒吟诗,谈笑风生。记得唐云伯伯总是喝罢老酒后,红着脸大呼一声:“画画了画画儿了!”(杭州话)十分豪爽!大家应声会立马收掉餐具,由我当下手,铺上大毡布拿出笔墨纸张等画具。他们常常画兴大发,撸起衣袖便当场挥毫,我则常有机会倚在桌边看他们画,从开笔到落款,看得如痴如醉。有时这些伯伯也会叫我:‘来!小妹也来画两笔啊!于是乎,我也会上去大胆地涂上几笔。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对美术的兴趣日渐浓厚,高中毕业后我如愿考进了艺术院校并进入美术电影行业。”孙总青回忆,母亲孙悟音在“文革”结束后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除了忙于教学,她无心涉足社交界,更不染指美术市场,淡泊处世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钻研艺事上,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伏在案头画画,光是写小楷书法就要两个小时以上。每有新作问世,第一个读者便是女儿孙总青。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画家,孙悟音格外看重女儿的看法与建议,尤其注重把美术动画中的天真与趣味融入作品中,因而孙悟音晚年的作品在早年工整雅致的基础上,愈发显得质朴老辣、富有真趣。作为女儿的孙总青,继承了母亲的执着与勤奋,常被同行们视作“工作狂”,对待艺术创作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孙悟音一生热爱生活,淡泊处世。除了书画创作,她还钟爱戏剧并弹得一手好钢琴。据孙总青回忆,“1948年我们全家住进了延庆路49号,整栋楼房有三层,曾先后住过五代人。一楼是客厅,妈妈和长大成人后的我住在二楼,姐姐和妹妹住在三楼。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在小院子里曾种下一棵丁香树,因为注意养护,到九十年代這树已长到二层楼高。每年春天白色丁香花盛开之时,母亲会把丁香花采下来,放在一个大篮子里。她会把每一片花瓣都擦干净,然后装在一个个漂亮小瓶子里,加上酒精、香水等封好,过几个月后母亲自制的丁香花香水便做成了,不仅幽香且有防蚊功效,可以用很久。丁香花的花语是等待爱情、思念、欢乐……因而,每当我看到丁香花就不禁想到母亲”。
受到母亲的影响,孙总青也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均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和造诣,如喜爱文学诗歌、热衷音乐戏剧、酷爱舞蹈表演等等。孙总青认为这些与自己热爱的动画艺术是分不开的,因为动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一个优秀的动画师也应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唯有体验并借鉴各类艺术,才能真正做好动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尽管步入老年阶段,孙总青对新生事物总是充满了热情和求知欲,因此她的人生过得十分充实和快乐。在此,我们由衷期盼看到她更多的艺术佳作,为时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