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伙珍 林秋娟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福州,35001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的护理服务措施已经在产科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产妇产中由于软产道损伤以及周围组织结构损伤或剥离胎盘导致发生产后出血现象,产后大出血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产后感染等,并且不少产妇产后容易发生睡眠障碍,影响产后身体的恢复,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属于一种更完善的新型护理服务方式[1]。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用于66例产妇中的临床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收治的产妇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9.32±3.01)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21±0.33)周;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9.55±3.21)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81±0.55)周。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睡眠质量改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和产妇交流,对产妇家庭情况、心理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予以产妇更多鼓励与安慰,疏导产妇负性情绪,避免产妇因产后体型恢复或者角色变换形成隐忧,促使产妇以平稳心态面对分娩。同时需要积极改善产妇睡眠环境,采取分散注意力与维持产房环境等措施,避免产妇发生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对家属探访次数进行限制,避免影响产妇的恢复。护理人员需要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开展日常护理操作与巡视,避免影响产妇休息,同时将产后疼痛护理切实做好,依据转移注意力、音乐疗法、自我暗示等措施将产妇疼痛缓解。2)产后出血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采取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观看录像等措施进行健康教育,尽可能减少专业医学术语的使用,促使产妇全面了解掌握分娩知识。在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的基础上按摩产妇子宫,对子宫进行有节奏地挤压,同时放松宫底和左右侧壁,轻轻按摩子宫前壁,30次/min,保持均匀用力的按摩。护理人员需要予以产后产妇规律的换药,对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是否发生有肉芽组织增生的现象,严格遵守医院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院内感染。3)产房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控制50%~60%的产房湿度,18~20 ℃的温度,如果产妇在冬季分娩需要将保暖工作做好,日常护理中需要维持病房的舒适、整洁以及安静,及时通风换气。
表1 2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出血量比较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产后出血率、睡眠质量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出血量等指标。
2.1 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与产后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100%(33/33),其中一般满意15例,非常满意18例;对照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84.84%(28/33),其中不满意5例,一般满意16例,非常满意12例。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为3.03%(1/33),对照组为21.21%(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出血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出血量等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产褥期属于女性的一个特殊生理时期,女性因自身生理与社会角色变化导致较大心理波动,进而严重影响女性产后的恢复以及睡眠质量。产褥期产妇的不良心理和产后并发症具有较大关系,产后出血属于产科的一种严重病症,一般发生于产后2~24 h之内,是因产妇分娩后子宫过度扩张,促使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大量出血容易促使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现象,因此需要临床上采取合理方法进行处理,以便于减少产妇失血死亡率[2]。
现阶段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综合护理干预遵守医学相关规律,重点突出综合性护理,并且将现代护理观当做基本指导,尊重产妇的独立性、个体性、完整性以及心理性,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防止出现漏洞。针对产妇而言,需要产前予以强化心理护理干预,疏导产妇产前不良情绪,促使产妇以最佳状态面对分娩,有利减少并发症,提升分娩质量,同时也利于改善产妇睡眠质量。环境护理干预是予以产妇整洁、安静的环境,并且制定科学的探访制度,确保产妇睡眠充足[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产后出血率、睡眠质量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出血量等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综合护理干预用于产妇护理中具有更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