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骄 高和 吉宝民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中心,北京,100053; 2 空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中心航空航天睡眠中心,北京,100142)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古代的商人通过云贵高原与西藏进行商贸往来,通过青藏线、川藏线、新藏线等与内地进行广泛的交流,并与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无数人的前赴后继,创造了很多阶梯递进的进藏线路,这为我们研究高原疾病和高原睡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来的公路建设提供依据,为军事行动提供参考。
1.1 阶梯递进与阶梯递下 阶梯递进就是按照一定的路线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行进,每行进到一定海拔高度时就暂停行进,适当休息,然后再进高海拔地区。与此相反,就是阶梯递下,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前进,中途经过休整,到达目的地。
古代马帮是靠骡马开创的青藏线、滇藏线、川藏线、新藏线等路线。茶马古道主要线路有三条: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开始最早,早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海拔2 400 m)、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海拔3 280 m)、德钦(海拔3 400 m)、芒康(海拔4 317 m)、察雅(海拔3 158 m)至昌都(海拔2 900~6 180 m),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海拔2 560 m),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海拔2 979 m,2 670~5 820 m)、炉霍(海拔3 250 m)、甘孜(海拔3 410 m)、德格(海拔4 325 m)、江达(海拔3 613 m)、抵达昌都(海拔3 240 m,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以下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海拔800~1 300 m)、思茅(海拔376~3 306 m)等地出发经大理(海拔2 052 m古城)、丽江(海拔2 400 m)、中甸香格里拉县(海拔3 280 m)、德钦(海拔4 270 m)到西藏的邦达(海拔4 300 m)、察隅(海拔2 300 m)或昌都(海拔3 240 m)、洛隆(海拔3 633 m)、林芝(海拔4 100 m)、拉萨(海拔3 650 m),再经由江孜(海拔4 000 m)、亚东(海拔3 400 m)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海拔3 500 m)、康定(最高峰海拔4 900 m,垭口海拔4 298 m)、巴塘(海拔2 580~3 380 m)、昌都(海拔3 240 m)到拉萨(海拔3 650 m),再到尼泊尔、印度。在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蛛网般密布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将滇、藏、川“大三角”区域息息相关地联络在一起[1]。
清代六世班禅进京,时间是一年余,路线从西藏开始,途径青海、宁夏、内蒙古、热河(河北承德)、终点北京。见图1。
图1 六世班禅朝觐进京路线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禅从后藏扎什伦布寺起程,过雪山草地,历酷暑寒,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禅一行三百多人抵达承德,终于到了。这一刻,他走了一年多,行程两万里[2]。从行程看海拔高度的变化[3]。
1.2 非阶梯递进与非阶梯递下 非阶梯递进就是从低海拔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而中途不经过休整的行进路线。古代也有非阶梯递进或非阶梯递下的案例。如古代的烽火台及边疆的快报。有资料表明,非阶梯递进是进青藏高原导致人身损害的重要原因。
北魏时期,北魏对吐谷浑地区进行大举进攻,并击败吐谷浑军队,但很快因高原反应而撤退。
隋朝再次进军吐谷浑。隋大业五年,隋炀帝亲率百官、嫔妃西巡青藏高原、河西走廊,途中遇险。《元和郡县图志》:“大斗拔谷在(删丹)县南二百里,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躬率将士出西平道讨吐谷浑,还此谷,会打霖雨,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4]。
图2 隋朝与周边地图
唐代发生唐藩战争,薛仁贵带领十万大军,急进高原,在乌海城兵败(朝注:乌海城在青海玛多县内海拔4 000 m)[4]。吐蕃王朝与唐朝战争中的海拔高度变化与战争的胜负。后唐朝有文成公主进藏,矛盾方得以化解,战争停止。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某骑兵师先遣小分队10人,在昆仑上由于进行高原反应牺牲2人[5]。
对于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我们可以从《中国军事医学史》中的相关记载中了解高原反应对作战的影响。“这次自卫反击作战,虽然作战时间不长,因受高原寒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较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和高原适应不全症以及冻伤,其中高原适应不全对部队的影响最大,东段作战在121例减员中,高原适应不全症而减员的25名,占29.7%。西段作战,因其作战地势比东段高,高原多发病也较东段发生多,仅高原适应不全症占因病减员的44.2%。
高原适应不全症主要发生在新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中,特别是高原急行军时发生最多。如第四师部队2 500人,发生高原反应871人,占部队总数的34.3%。改师炮团由海拔1 300 m,在30 h内行至海拔5 000 m以上的天文点地区,90%以上发生高原反应。冻伤也有较高的发生率,东西2个作战地区均有发生。西段作战区域新疆边防部队冻伤减员135名,占总减员的21.16%,个别部队高达90%。东段作战区域的西藏部队则冻伤较少,占伤员数的4.2%。
在战况允许的情况下,采用阶梯登高法,即从海拔2 000 m的地区开始,每进入500~1 000 m的高度适当休息。使人体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加强巡诊,及时发现患者,尽快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的部队规定,发现高山性缺氧、肺炎患者要及早送治。对高山性肺水肿患者,也要及早送到低海拔地区;给进入高原的人适当服用镇静剂,在战役后方建制氧站,给特殊人员配发制氧器等,这些措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保证了部队的作战行动”[6]。
以空运方式进入高原的人员,急性高原反应(轻症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为48.45%。利用铁路运输方式的人员发生高原反应的概率小于空运方式,且空运方式多伴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7]。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赶往救援的内地部队、消防队、专业救援队大批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比列高达40%。反应严重的广东、山东救援队不得不全员撤离青海,不仅是人,甚至救援犬也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8]。上述事实,均已经说明,急进高原对于人体健康和战争形势均具有不利的影响。
古代有阶梯递进高原成功的历史经验,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阶梯递进的方法是克服高原反应比较好的方法。但阶梯递进高度的适宜速度文献报道不一。
2.1 阶梯递进的高度 迈克尔·沃德在《高山医学》一书中说,人类能够长期生活的最高高度是5 334 m,超过这一极限,就会出现大脑衰退。但在我国有人工作的地方是5374 m西藏的甘巴拉。根据迈克尔·沃德《高山医学》中所描述的内容及现代研究整理如下:
从平原到高原,首先出现的睡眠障碍是睡眠不安和多梦。梦境古怪或者离奇。
海拔3 658 m,步行登山的人很少发生高原反应。但初入或急进高原的人会出现高原反应。
海拔4 573~5 486 m,一天内上升610~914 m,在睡眠中可以出现潮式呼吸,出现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
海拔4 877~57 910 m,疲劳明显,高原潮式呼吸。
海拔6 096~6 796 m,明显呼吸困难,心率加快。需要吸氧方能入睡。
海拔6 401~7 010 m,需要3 d的时间,大约609 m,平均每天200 m。
海拔6 706~7 925 m,疲劳,呼吸衰竭,大脑衰退。
海拔7 925~8 543 m,高原缺氧性幻觉(相当于中医的失魂证)。
海拔7 010~8 230 m,需要10 d的时间。疲劳,衰退,呼吸衰竭,脑水肿。
海拔8 534~8 839 m,带氧气状态,需要3 h的时间,睡眠中需要吸氧4 h。
海拔8 000 m以上男性会出现遗精。
迈克尔·沃德建议每天爬升海拔高度为500 m。
中国西宁的海拔高度2 261 m,从西宁到青海湖3 260 m,海拔落差为999 m。开车需要4 h,步行需要一天的时间,方能适应。
3.1 高原适应(习服) 低氧习服属于生理适应范畴,与通过遗传而固定下来的生物学上的“适应”有所不同。个体从低海拔常氧地区进入高海拔低氧环境,机体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产生应激生理反应,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保护性生理反应是为习服高原低氧、低气压、低温的外部环境。能否习服这种环境取决于机体对低氧的耐受程度和空气中氧含量的多寡、海拔高度(海拔越高越难习服)而确定习服的能否与时间的长短[9]。习服的个体差异明显,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较好的人,通过1~3 d的调整,就可以适应高原环境。大多数人需要7~15 d的高原适应,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均能适应高原环境,急性高原反应将逐渐消失,但由于节律的原因,失眠症状依旧存在,形成特有的高山性失眠。调查分析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的睡眠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驻守在海拔4 523 m的150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军人的睡眠质量较平原地区明显下降;年龄和入藏时间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军官的睡眠质量较士兵差。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与年龄、入藏时间及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10]。
既往研究部队进藏急性高原反应和习服特点。在3个月低氧习服训练的基础上,对进藏148人进行高原反应群体间卷调查。其中40人服茶多酚预防用药。结果:1)2 800 m、4 700 m主要症状发生率和积分最高是头痛、头昏,3 600 m是失眠、头痛。2)进高原第10天(4 700 m)症状发生率、积分最高,第2天(2 800 m)次之,第19天与第46天(3 600 m)最低;进高原第2天与第10天比较,积分增加。进高原第2、10天分别与第19、46天比较,症状发生率、积分减少差异。3)进藏第2、10天服茶多酚预防用药者与未服者比较症状发生率积分减少。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高度对不同症状进行重点防护,进高原第10天部队基本适应,第19天完全适应达到高原习服。茶多酚能降低高原反应,促进高原习服[11]。
3.2 促高原习服的基本方法 加强高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低氧习服锻炼,严格进藏体检。整体的预防用药及初进高原5~7 d的全面休整等均是降低高原反应、促进高原习服、做好高原卫勤保障的关键[12]。
3.3 促进高原习服的方法 “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有很大影响,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劳动能力明显降低,部分人可发生急性或慢性高原病。但人体对高原环境也具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有效加快个体或群体的习服过程,促进高原习服”。促习服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1)阶梯习服:沿着进藏的线路,逐渐增加海拔高度,直到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适应,或逐渐适应。刘清源[13]认为“部队阶梯式开进,使官兵逐步适应缺氧环境加快习服进程,降低高原反应。卫生人员加强巡诊,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人员跟进心理干预”。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阶梯递进的进藏的人员,耐缺氧的适应能力比直飞的进藏人员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更强些。
2)适应性运动锻炼:研究表明,以柔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静功。然后通过慢跑、爬山等活动增强体质。通过憋气、掌握腹式呼吸放松训练,增加个体对缺氧的耐受与习服。
3)缺氧预适应:可以进行低压氧仓的适应性训练,使进藏人员逐渐习惯青藏高原环境。当然,这种方法对于应急进藏人员来说,很有必要。
4)高原富氧室:目前,进藏旅游对内地人群并无困难,绝大多数青藏高原的宾馆或饭店均有弥散供氧系统。军队和地方管理部门要配备氧气袋、氧气瓶、分子筛制氧机等设备,完全可以满足缺氧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巡诊,及时发现不适人员,采取吸氧等措施,可以使患者缺氧状态得到纠正。
5)药物:西药促习服并不尽理想,而且长时间使用会有不良反应。“中药促习服主要是根据中医对高原病的认识,认为其证候因气虚、血虚和伤阴所致,故采用补气、活血、养阴的疗法,以提高机体对低氧的耐力。这类药包括红景天、复方党参、高原Ⅳ号、黄芪茯苓复方、异叶青兰、唐古特青兰、多花黄芪、冬虫夏草、刺五加等”。我们认为中成药中的安脑丸、安宫牛黄丸对抗缺氧有一定的作用。
6)促习服因子:主要是多种维生素和复方丹参滴丸、唇膏等预防药物,由卫生人员督促服用,以增强进藏人员机体抵抗力和对缺氧的耐受力。
7)营养和高原耐缺氧食品:“以药食两用原料枸杞子、银杏叶、人参等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耐缺氧食品添加剂,可显著延长缺氧动物的存活时间,显著降低进驻高原部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提高在高原的劳动能力,有利于促进习服”。我们认为适应高原的饮食,如青稞面制作的饮食对人适应高原有一定的帮助。
刘清源等[13]认为“部队后勤部门制订适宜高原部队的营养食谱,既能保证官兵的营养,又能减少因高原缺氧消化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胃肠不适”。地方旅店可以食用当地藏菜和藏药来调节旅行者的肠胃功能。芫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8)高原适应教育:刘清源等[13]认为“通过协调军队政工、训练、警务、卫生等部门,制订综合干预措施,由各部门协调实施。政工部门针对高原环境气候特点、大部队进军高原注意事项等编写教案,有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让广大官兵了解高原环境、气候特点、高原反应、高原疾病、进入高原注意事项、应对方式等,从而降低对高原的恐惧心理”。地方旅行社组织游客进藏旅游也要开展高原旅游的卫生学教育,确保进藏人员的安全。我们认为通过对进藏人员的高原医学教育,对于缓解高原反应有很大的帮助,正想俗语所说:“心有多高,山有多高”。
既往研究发现,从全国各地召集来工程技术人员,在海拔2 200 m的青海西宁集结休整1~2 d,然后缓慢行进到海拔2 900 m青海格尔木,进行岗前培训、技能考核、高原健康知识讲座,熟知高原环境、高原病预防知识(含自救、互救、急救处置等高原医学常识),并口服西藏红景天类预防保健品一周后缓慢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即使在海拔5 200 m地区仍可从事体力劳动,一般情况下高原反应轻微也能胜任每天4 h的体力劳动。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及青藏线上泵油站、运输站、网围栏等建设中均已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唯一快速习服高原的方法”[9]。
从战争的角度说,高原作战更需要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打胜仗。从平战结合的来说,平时的训练可以帮助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则战时减少减员。
3.3 不适合高海拔工作人员 长期的研究表明,下列人员不适应进入青藏高原:1)近期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2)严重的心脏器质性疾病,如严重的心律失常,静息心率大于100次/次、高血压病2期以上患者;3)糖尿病未获得控制,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病患者;4)严重的肥胖病患者,一旦进入高原则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5)有高原疾病史,如高原肺水肿、高原细胞增多症;6)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和低海拔患病的人群;7)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3.4 高原习服的遗传学 研究认为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在短期或长期处于高原缺氧环境下的人群,EPO(低氧适应性指标)水平会明显升高。高海拔人群对EPO水平有着较高的耐受性。在高原环境下高海拔人群与低海拔人群的血氧饱和度有很大的差异[14]。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高原环境下,恶劣的环境气候产生的过量的活性氧(ROS)所导致的肌肉退化和脂褐质的积累在高原人群中却非常少见。Gelfi等通过对高低海拔人群的肌肉组织的研究确定了7个具有显著差异的调节蛋白,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l-L(GSTP-1)在藏族人群中明显增高,并且在不同海拔居住的藏族人群中增高程度不同。磷酸变位酶、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A2-烯脂酰辅酶A水合酶、肌红蛋白在高海拔人群中具有明显的上升改变。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略有下调。有文献指出,藏区高海拔人群的NO(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水平比低海拔人群高2倍。
从遗传学角度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高海拔人群的适应性改变具备遗传学基础,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多个基因在高原人群中的特征,例如RPAS1、EGLN1、CABRA1、VAV3、PPARA、eNOS等,分别与肺通气、缺氧诱导途径、血管内皮生成、血红蛋白合成、线粒体的氧化呼吸链以及高原人群血液中NO的高浓度相关。其中EPAS1(缺氧诱导途径相关基因)被指出在低海拔人群和高海拔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相关研究发现,在高海拔缺氧环境下,具备高血氧饱和度等位基因的人群具有较大的生育优势。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珠蛋白cDNA测序,发现了2个基因变异,提示血红蛋白的基因变异可能和较高的血氧饱和度有关。
3.5 习服的人群差异 年青人身体素质好,易习服。来自海拔较高地区的人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青海段),帕米尔高原的出生者。这些地区的人到高海拔低氧环境,在习服高原的过程中反应轻微或无明显反应。经过阶梯训练适应进入高海拔低氧地区反应轻微。选择进入高原进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边防建设和攀登高山的建议应从这些人群中选择,其成功率高可避免浪费与损失。而对于自身生理调节机制有缺陷和低氧耐受性不良者及过度肥胖者劝阻不宜进入高原,因高原病死亡病例大部分发生在这类人中。
4.1 高原脱适应 平原人进入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机体在功能和结构上会发生一系列改变以适应其环境,当他们再返回平原后,逐渐消除对高原低氧环境所获得的适应性而重新适应平原环境的变化过程,被称为高原脱适应(De-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脱适应亦包括世居高原人进入平原后的改变。这种脱适应反应常出现疲倦、乏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整日昏昏沉沉,故有人谓之“醉氧症”。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人们普遍会产生醉氧现象。这种现象,一般经过3~7 d,基本可以恢复正常。
4.2 常见症状 高原脱习服伴随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
1)循环系统: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下肢水肿;
2)呼吸系统:咳嗽、哮喘、胸闷;
3)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便秘与稀便交替;
4)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困倦、疲乏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5)其他:全身不适、咽部异物感、关节疼、耳鸣等多种症状。也会出现心律、心率、血压异常等体征及血常规、血液生化等变化。
4.3 促进脱习服方法 1)做好脱习服教育:“从高原返回平原,人们普遍认为到了更好的自然环境,机体会很快适应,而对DAHAS毫不在乎。殊不知DAHAS的症状多种多样,也会出现心律、血压异常等体征及血液、生化等变化。症状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也可以是大部分或全部,且时隐时现。因此,应高度重视DAHAS预防工作,把防治DAHAS知识的普及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并积极有效地落实,保证没有遗漏”[15]。
2)科学计划安排,做好返回平原途中的准备:“不论是移居者个体、集体或部队整体行动,都应在返回平原前,制定科学的计划安排,包括返回时间、返回路线、途中休息、保障物资的补充及意外情况的处置,如山洪暴发致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受阻,人员、车辆事故等。周密科学及有预见性的准备,可以使返回平原途中的机体反应减轻到最低程度,使返途更安全顺利。特别是要加强医疗卫生保障,防止因个体或组织不当而引发的AHAD,进而影响DAHAS。需要强调的是,自高原返回平原途中,即使是海拔高度有所降低或到了平原,也要避免剧烈的活动和工作,以使机体较好的适应”。因此,不论是在返回平原的准备阶段,还是返回平原的途中,都不能过度劳累,更不能因返回平原极度兴奋而彻夜娱乐、吸烟、酗酒影响睡眠。阶梯下降,逐步恢复对平原的适应DAHA的机体反应较高原反应的剧烈程度温和很多。
3)阶梯返回:阶梯式进入高原可以预防高原反应,而阶梯式返回平原同样可以预防DAHAS。这是因为阶梯式下降返回平原,能够减缓机体血氧含量的急骤变化,而有利于机体逐步适应,也已被部队采用,而且效果较好。新疆高原驻防部队多年来坚持阶梯式返回平原,几乎没有较重的DAHAS症发生。也有研究者提出,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定居前,可先在半高原地区疗养或居住一段时间(3~6个月),有利于预防DAHAS[16]。
4.4 中药治疗脱习服 研究复方党参、复方红景天等4种中药复方防治高原脱适应的效果。对驻守海拔5 170 m 1年的57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银杏叶片组(12人)、复方红景天组(12人)、刺五加组(11人)、复方党参组(11人)和对照组(11人)5组。采用单盲方法进行实验。自返回平原前5 d药物组开始分别口服上述药物,对照组口服炒面胶囊,直至返回平原后第7天,共服药12 d。采用高原脱适应症状调查表随访返回平原后第2、4、6天的脱适应症状。返回平原后第7天清晨采静脉血检测MDA、SOD、NO及NOS的水平;心理生理测试仪测试左右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和数字记忆广度顺背数;二级定量负荷踏阶运动实验评价PWC170和台阶指数。结果脱适应症状得分复方党参组返回平原第2、4、6天(1.73±0.79、1.36±0.67、0.91±0.54)和复方红景天组返回平原第4、6天(1.67±0.89、1.25±0.87)较对照组(2.82±1.17、3.18±1.78、2.09±0.70)减少(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叶片组、复方红景天组和复方党参组MDA均降低,NO、NOS增高,银杏叶片组和复方党参组SOD增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党参组左右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和正确次数增加(P<0.05),平均每次敲击时间减少(P<0.05);复方党参组和复方红景天组数字记忆广度顺背数测验得分较对照组增高(P<0.05);复方党参组和复方红景天组PWC170(196.9±13.3和197.6±29.4)较对照组(175.0±13.60)增高(P<0.05)。台阶指数(62.69±9.69和62.07±3.30)较对照组(54.59±7.17)增高(P<0.05)。复方党参胶囊和复方红景天胶囊防治高原脱适应效果较好。
5.1 常用工具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工具:《高原脱习服症状表》、《基层官兵调查表》、《中国军人常模》、《急性高原病诊断量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PI。
5.2 脱习服的时间 轻度:7~14 d;中度:1~3个月;重度:1~3年以上。
5.3 临床研究周期 观察习服的时间是1~3个月,急性高原病的观察期是一周。观察脱习服的时间是3年。
5.4 高原脱习服的治疗 1)顺应自然包括:进行必要的睡眠,重新建立低海拔地区的睡眠节律,恢复原来的生活、工作习惯。北京与拉萨的时差,两地时差大约2 h。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北京的睡眠时间是晚上22:30,那么在拉萨就应该以北京时间24:30上床入睡,这样比较适合高原的睡眠。次日,起床时间,向后延长2 h,上班时间也应当后延。北京和昆明都用北京时间,虽然没有时差,但是从地理上严格来讲,昆明和北京不在同一经度上,地理学意义上的时差还是存在的,经度每相差15度,实际时间相差1 h,因此昆明的实际时间要比北京晚1 h左右。人们应当适应这个时间进行睡眠。
进行必要的体检,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进行必要的治疗。中药调理和藏药的调理均有一定的效果。
药物治疗,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有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睡眠障碍,可到心内科及睡眠科就诊。
高原阶梯递进是克服高原反应一个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人适应高原的同时,也维护了在高原的睡眠;阶梯递下,同样适应于脱离高原的人群。高原适应与高原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尚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也没有迅速解决脱离高原所带来不适的合理方案,人们翘首以待中医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