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渔
叶企孙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在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学生,他因此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逐梦科学救国
叶企孙原名叶鸿眷,自幼受到父亲开明思想的影响,希望以西方科学来报国。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叶企孙看到满目疮痍的现实,深感祖国的颓败在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导致实业不振。他在日记中写道:“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所赐,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于科学之落后。”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前往美国学习实验物理学。初进芝加哥大学,他就被美国学生分秒必争的学习状态所触动。
为了缩短差距,叶企孙夜以继日地学习。三年后,叶企孙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叶企孙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仅用了三年,叶企孙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5岁。一时风光无限的他却辞别导师的挽留,取道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观摩他们最先进的物理研究所后回国,带着满腔的报国情怀,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奔走。
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科学学科更是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叶企孙虽然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物理系主任,但所有年级的物理课都是他一个人上,一年级讲普通物理,二年级讲电磁学,三年级讲光学……为了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扎根,叶企孙四处奔走,礼贤下士。他向大家强调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育人,还需要育土,而师资力量就是科学强国的重要土壤。从1926年到1937年,叶企孙先后为清华大学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等一批知名学者。一时间,清华物理系具备了当时国内最强的师资与研究力量。
叶企孙常常自谦地对毕业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比我强。”
竭力培育英才
叶企孙一生未婚,他将所有的爱心都赋予了学生。他常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记着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因材施教。
家境贫困的王淦昌暑假没钱买车票回家,叶企孙在食堂碰到他后,把他带到家里给他包饺子吃,给他来回路费,“父母在的时候,有机会赶紧回去看看吧。” 王淦昌准备留学欧洲时,叶企孙将自己唯一一件贵重的大衣送给他,并殷切嘱托:“为什么我们国家被人欺负,就是因为科学落后,你一定要学好科学技术,将来以科学报国。”多年以后,同样拒绝了国外导师挽留,毅然回国效力的王淦昌见到学生没有衣服穿,便将自己珍藏的大衣送给学生,而这件衣服就是当年叶企孙给他的。
钱学森休学一年,在出国选拔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叶企孙看出他有志于航空工程,不仅破格录取了他,还亲自选派了3位当时中国顶级的航空工程专家进行精心指导,帮他在国内补修了航空工程基础知识。钱学森忍不住问:“叶先生,您为什么要为我如此大费周折?”叶企孙意味深长地望向天空:“如果有一天,我们也有强大的航空工业和空军,就不会有‘九一八事变!”
数学天才华罗庚当年只是杂货店里的算账学徒,因为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在《科学》杂志发表。叶企孙发现后,力排众议,让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研究员,还亲自教他英语,锻炼口语,以便送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严谨认真育人
在叶企孙看来,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他带着钱伟长等人去野外做实验,通宵达旦,一连数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
当他看到李政道不重视实验时,故意多扣了15分,以示警醒。但发现有难得的学习机会时,他还是力荐当时才读大学二年级的李政道赴美攻读硕士研究生。面对大家的不解,他却自信满满地说:“聪明的学生只要将精力用在正确的地方,就能焕发出无限的能量。”备受鼓舞的李政道在研究路上发挥了超常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毅力,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首获诺奖的中国科学家。
叶企孙一生致力于培养学子,用毕生精力将科学的星星之火在中国点燃。中国科学院第一届数理化学部委员中,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占二分之一以上,其中大部分畢业于叶企孙创立的理学院。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提议为叶企孙铸造铜像。如今,叶企孙铜像安放在清华大学新区第三教室楼,正如他生前一样,用一双温和深邃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最爱的学生们。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