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斯诺与中国

2019-06-26 02:56霍媛欣
百年潮 2019年6期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海伦

霍媛欣

海伦·斯诺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事业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老朋友们——白求恩、埃德加·斯诺、马海德、柯棣华、汉斯·米勒等一批国际友人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就是其中一位。

中國就像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海伦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1997)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塞达城。海伦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坚信正直和高尚的道德是做人至关重要的品质,面对困难不仅要迎难而上,而且要相信自己能达到预期目的。天资聪慧的海伦酷爱文学,她立志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在看到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书中写道:“你必须到国外去,至少待上一年,形成你的观点,再去写作你自己的美国小说。”海伦写道:“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去了巴黎,可是我与巴黎无缘。我从孩童时候起,就不喜欢放纵自由。我与我的清教徒祖先是一样的,中国会有更大的不同。”此时,海伦已经读过了赛珍珠写的《大地》和埃德加·斯诺等撰写的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国就像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她。1931年,当海伦得知可以到上海的美国总领事馆当文书时,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开往中国的邮轮。

从上海到北平:海伦的旅华路线图

最初,海伦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那“金色的、富有魅力的东方”,完成自己的旅行和写作梦想。可是,当她和埃德加·斯诺相识后,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斯诺带她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当他们来到杭州、苏州旅行时,所到之处大批的难民围着他们,这些难民衣服破烂不堪,身患各种疾病,非常可怜。此时,海伦已无心旅游,而是急迫地想了解当时中国的境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消息让刚刚到中国仅一个多月的海伦震惊无比,她以驻外记者的身份写了篇通讯稿,描述她所看到的悲惨景象。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海伦为了在她生平亲历的第一场战争中“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女战地记者”,冒着弥漫的战火硝烟,到蔡廷锴将军的司令部和十九路军抗战前线进行实地采访,并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事迹。

1932年12月,埃德加·斯诺和海伦在东京举行了婚礼。婚后,斯诺应邀到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客座讲师,两人搬到北平居住。在那里,斯诺夫妇经常和在北平的外国人定期聚会,费正清、赛珍珠等都是他们的朋友,同时他们也和中国的进步人士、青年作家、爱国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浓厚的中国话题影响下,海伦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同时,她还兼任《密勒氏评论报》驻北平的通讯员和书评员,并定期给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撰稿,介绍中国人民的现代艺术和文学作品,并把中国左翼画家的作品寄到欧洲展出。积极向西方推荐中国的左翼画家及现代美术。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斯诺夫妇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场运动,他们的住所成了爱国学生们的庇护所。海伦为这场运动做了大量工作,她一方面为运动出谋划策,一方面亲临现场采访,巧妙地利用外国记者的特殊身份保护爱国学生。她和斯诺还在自己的寓所同北平的学生领袖交谈,及时了解有关情况,撰写成文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在北平的外国记者,以便发往国外见报。1935年12月28日,《密勒氏评论报》刊载了海伦《北平学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文,详细叙述了“一二·一六”游行过程及学生们与军警斗争的场面,高度颂扬了中国学生“真正惊人的英勇气概”。

历经艰辛来到延安,投身中国革命运动

1940年,斯诺夫妇在菲律宾碧瑶合影

1936年9月,海伦收到斯诺从陕北转来的密信,邀她一起到保安考察红色新大陆。9月19日,海伦到达西安后,红军派驻东北军代表、秘密交通站负责人刘鼎接待了她,并告诉她西安局势紧张,去陕北非常危险,只能先安排她在西京招待所等消息。不久,刘鼎找到她,并告知为了她和斯诺的安全他们必须尽快离开西安,而为了让海伦不虚此行,在刘鼎和张兆麟的联系安排下,海伦作为当时在西安唯一的外国记者,采访了张学良将军。她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锐和洞察力,抓住了张学良要求团结抗日的强烈意向,撰写《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爆炸性新闻,发表于10月8日的《伦敦每日先驱报》,随后《华北明星报》《密勒氏评论报》等均予转载,成为对两个月后发生的西安事变起因第一次公开透露的报纸,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此时,埃德加·斯诺也结束了他的陕北之行回到北平,准备开始写作《西行漫记》。海伦在帮斯诺整理采访记录时,下定决心要不顾困难和艰险到延安访问,以收集更多的资料。

在海伦的不懈努力下,1937年5月2日,她终于抵达了梦寐以求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海伦见到了她的老朋友黄华、陈翰伯、王福时等人。她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广泛接触了陕甘宁边区的战士、农民、学生及文艺工作者,作为一名女性,她采访了“女杰群体”康克清、蔡畅、丁玲、李伯钊等人。海伦的采访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国共两党的谈判及第二次合作、边区政权建设和民主改革等方方面面。

海伦在《我的中国岁月》中写道:“在延安度过的四个月期间,我为我后来写作的四本书以及其他书的部分内容,收集了足够的素材。我实在太忙了、太着迷了,没注意到痢疾把我折磨得有多么虚弱。”海伦从小养成的坚毅品格,使得艰苦的条件和病痛的折磨对她来说已经微不足道了,她以实际行动践行国际主义精神,以新闻工作者和作家的专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客观、公正、真实的采访和报道。9月6日,海伦收到了斯诺从天津发来的电报,斯诺将于近期动身来西安接她,两人计划去青岛度假。第二天清晨,海伦跟随30多人的旅行队,徒步250英里,历时12天,于9月18日到达西安,住进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当晚,海伦住进了邓颖超的小屋,两人彻夜长谈。

比任何事都值得骄傲:创办工业合作社

1937年11月,海倫再一次来到了上海。她目睹了经历了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满目疮痍的景象,百分之八十的工厂和生产作坊,已被日本人炸毁或侵占;衣衫褴褛、贫病交加的难民,成群结队,流落街头。面对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工农业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象,海伦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中国人民在未被日本人侵占的地区建立起某种经济组织,以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她创造性地提出工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工合”)思想,这对于饱受战乱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条有效的集体自助之路,不仅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军用和民用的物资,而且在国际上塑造了中国人民备受尊重的自力更生形象。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称海伦是第一个推动战时救济与合作思想相结合的人。斯诺曾写道:“中国各地数以百计的工业合作社,首先是尼姆·威尔斯(海伦的笔名)智力的产物,如果没有她的信念和热情,这个运动是不可能存在的。”

“工合”总部成立后,海伦为中国的“工合”事业四处奔走,广为宣传,想方设法从世界各地为“工合”筹募了数以万计的资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截至1940年10月,“工合”小工厂已逾2300个,分布在16个省份,组织了大批难民开展生产自救,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力支持。1938年,斯诺夫妇来到了菲律宾为“工合”筹集资金,菲律宾华侨对“工合”运动十分支持,情绪高涨,捐款十分慷慨。海伦还撰写了一部关于“工合”的专著——《中国为民主奠基》于1940年在香港出版,以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传播“工合”思想。194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亲自作序,将该书在印度再版,并提议将该书作为印度“工合”运动的教科书,指导印度办起了五万多个工业合作社。同时,“工合”还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兴起,在赈灾济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伦回到美国后依然积极为中国“工合”筹集资金,支持中国“工合”运动的发展。在1941—1951年的十年里,海伦接受各报采访,传播“工合”思想,邀请名人加盟,成立美国支持中国工合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副主席,至1951年该组织解散,该委员会为中国“工合”集资350万美元。中国“工合”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保存和发展民族工业,组织战争难民生产自给,改善民众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海伦(右一)与毛泽东等在延安凤凰山麓合影

1972年,海伦重返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朱德等老朋友重逢。前排右起:陈翰伯、龚普生、康克清、朱德、海伦、邓颖超、丁雪松等

梦留中华,原来他乡是故乡

1940年底,海伦返回美国。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极度恶化,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蔓延,海伦受到不少压力和挫折,经济困难,但她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关心和爱护中国人民,并坚持写作。她一生写了64部书稿,其中十多部是介绍中国的。1953年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海伦依旧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人民友好事业游说、呼喊、写作。中国人民也从未忘记这位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老朋友,中国的外交官和作家、学者经常去拜访她,对她晚年的困厄处境深为同情,多次伸出援助之手,但对于这些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个人名义的援助,海伦一概不予接受。中美复交后,海伦两次有机会受邀全程公费来华访问,但她还是坚持自筹资金,自付旅费。她把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收藏的字画、挂毯、青铜器卖掉,凑够她中国之行的旅费,她说:“不论是埃德加,还是我,从不接受任何政府或集团一分钱。如果接受了,我们就失去了读者,我们是独立思考的作者。”1972年,她在北京见到了朱德、康克清、邓颖超等许多老朋友,1978年10月,她携好莱坞的三位制片人再度来到中国,重游了故地,并拍摄了6800英尺的电视纪录片。1982年、1984年海伦因创建“工合”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97年1月11日,海伦在睡梦中平静地逝世了。

海伦·福斯特·斯诺虽然在中国仅仅生活了十年,她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并终生热爱她这第二故乡。她以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促进中美友谊献出了自己的大半生,她以生命之躯架设着中美两个伟大民族的友谊之桥,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她,并将她的“架桥”事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为培育和增进中美关系继续努力。(编辑 杨琳)

(本文图片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提供)

作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埃德加斯诺海伦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