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垓
如今的中小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尊处优、争强好胜,头脑里难容“输”字,加上“教育集体焦虑症”的蔓延,以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应试竞争,“输不起”“输不得”时刻挑战着学生的心理极限,妨害学生身心发展。
破题之策何在?班主任不妨以课程化的思维整体统筹与设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恰当而持续地给学生注入“输”的免疫能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组织主题辩论会,帮助学生明晰“输”的成长价值。班主任要提前布置学生围绕“输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一主题,搜集相关的故事、人物、观点、实例等,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班会课上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只当指导者、协调者、服务者,不当裁判员,不设标准答案,不做对错是非的硬性界定,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使辩论过程更热烈、更深入、更真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明晰“输”的价值与意义——输是不可避免的成长经历,是人生必要的修炼;输并不可怕,只要懂得查漏补缺、自我变革,就能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前进。
巧抓关键事件,引导学生跳出“输”的心理泥淖。學习生活中,学生难免遭遇“输”,比如一次考试的失利、一回比赛的失败、一场评比的失意,都可能堆积负能量,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引路人,及时介入,既要疏通心理、多方归因,又要提出可行建议、切实方法,让学生不仅能“爬起来”,更能“跨过去”。比如,笔者有个学生,原先在村小上学,是那里的“学霸”,转到中心学校后的第一次单元检测便遭遇“滑铁卢”,受到打击的他变得萎靡不振、郁郁寡欢。我赶紧找他谈话,帮他分析“输”的原因:过去是在一个不到20人的班级,而现在是4个班,近240人,强手多、竞争大,再加上刚到新环境,还有一个适应期,失败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抓住他的作文写得好这一亮点,经常把他的作文当范文读给班上的同学听,以增强他的自信,并引导他将优势向其他学科迁移,最终他在期末考试中跻身年级前列。
善做有心人,将正确的输赢观慢慢浸入学生心田。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要善于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从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点点滴滴的教育“因子”和“种子”,并结合不同实例,认真落实到相应的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今天渗一点、明天渗一点,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领悟并铭记:不能以暂时的成败论英雄,也不要以世俗的眼光论输赢;真正的成长不是与他人的较量,而是与自己的较量,在“输”里寻找有利的成长因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