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驳斥“债务陷阱论”

2019-06-25 19:26王子辰
对外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黑山南北智库

王子辰

一个即将加入欧盟的国家,如今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说起来难以让人相信 ,但这却是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黑山共和国的真实现状。

在来自中国的大力支持下,黑山正在修建连通该国港口巴尔港和塞尔维亚边境的南北高速公路项目。这是黑山自2006年独立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并入国际公路网,连接中欧多个国家,对带动黑山共和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2018年7月在会见黑山总理时曾说,黑山南北高速公路是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希望双方相向而行,加快施工进度,为两国大项目合作树立典范。

但这么一条路近年来却遭到了西方媒体、智库的“围追堵截”。为此,新华社欧洲总分社派出我和柏林分社张远、贝尔格莱德分社王慧娟赴黑山展开调研。在前期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深入施工现场、当地乡村、黑山政府和专家学者中进行采访,采写了包括一组四篇英文“新华全媒头条”在内的系列文、图、视频稿件。

这组稿件被《中国日报》整版配图刊登,获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官方网站等采用,并被评为2018年下半年新华社社级优秀新闻作品。

断章取义得来的“债务陷阱”

为了抹黑“一带一路”倡议,西方近年来给很多涉及中国的项目贴上了所谓“债务陷阱”的标签。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之一,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也未能幸免。

路透社报道说,“黑山的(政府)债务预计将在今年达到GDP的80%”,但没有给出消息来源。我们查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8年5月的一份报告里则指出,黑山的政府债务占比会持续下降,在2020年将会下降到GDP的53%。

从这一关键数字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路透社报道的偏颇之处:其报道根本不提债务占比会持续下降这一重要趋势走向,更不提短短两年后就会降到53%,而只是片面地选择了一个“最高值”。

路透社的报道还说:中国的贷款使得黑山债务飙升,迫使黑山政府采取了加税、冻结公务员工资、停止生育补贴等财政措施。

这段看上去似乎相当“合理”的表述,实则扭曲了黑山国家发展战略的真实逻辑,颠倒了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财力都是有限的,而资金投向哪些方面是一个战略选择,必定有舍有得。一个客观的表述角度应当是,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性工程,黑山政府决定集中资源先修路,而其他方面工作在近几年内将服从这一目标。

这种对客观事实有失偏颇的做法在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里也有充分体现。该中心在2018年3月发表了题为《从政策视角检视“一带一路”的债务影响》的报告,得到美国《华尔街日报》等主流西方媒体专文报道,英国《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在此后的新闻报道里也广泛引用了这篇报告。

毫不意外的是,这份报告也提到了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并把黑山共和国列为受到“债务陷阱”影响最大的八个国家之一:“黑山的债务问题是巨大的。世界银行估计,如果(该国)财政不做调整的话,政府债务(包括担保在内)占GDP的比例将会于2018年上升到83%。”

然而,详细考察下来,这段话里的几乎每一个句子都存在问题。

首先,世界银行在2017年2月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里确实有过上述表述。但到了2017年10月,世界银行在另一份报告里的表述就有了实质性的变化:“黑山新政府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财政调整战略以‘驯服财政风险。到2017年6月,政府已经落实了一系列财政调整措施……从2017到2019年,黑山财政赤字占比将降低到2%,2020年黑山将实现预算平衡并在此后保持预算盈余。”

换言之,世界银行对黑山财政状况的判断从2017年2月到10月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对于黑山财政状况的预期显著好转,但这份2018年3月问世的美国智库报告却对后一份报告只字不提,仅采用前一份报告的陈旧说法。

上述智库报告里“黑山的债务问题是巨大的”这一定性表述也非常值得推敲。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学术研究里,对数字的解读应当放在合理的、可比的语境之下,才能实现准确、真实。黑山的官方货币是欧元,已经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国,并与欧盟早已开启了“入盟”谈判,是欧洲地区公认的下一批即将“入盟”候选国里的领跑者,最乐观的估计是它将在2025年正式“入盟”。因此,把黑山的数字与欧盟的数字相比较,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而在2018年第一季度这一时点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数字上,欧盟28个成员国的平均值是81.5%,欧元区19国的平均值是86.8%。换言之,黑山即使在债务压力最大时,也不过刚刚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

先入为主堆砌的“一边倒”结论

黑山政府是和领导人经西式民主程序选举上台的,南北高速公路这种体量的项目既不可能、也根本不是偷偷摸摸上马的,而是执政党及其领导人一直向全国选民公开提倡、严肃承诺的“世纪工程”。

事实上,黑山全国对这条高速公路已“渴望”了十多年,并多次在国际间进行招标。在2009年10月,黑山、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国总理甚至共同参与了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典礼。但因为资金原因,实际施工并没有进行下去。

从这一背景思考,路透社的报道基调导向和采访对象选择就十分令人费解。在近两千词的稿件里,路透社呈现了来自七个人的消息,除了其中一个中国消息来源(现承担施工的企业现场负责人),剩下六个人从各个角度对这一项目进行了批评。

自始至终,南北高速公路都是黑山的自主追求和选择,在得到中国的支持之前更招过标,举行过开工建设典礼,只是因为当时的合作伙伴太不“给力”而无疾而终。换言之,这个项目根本不是中国主动提出或强加给黑山的,中国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的“后来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由于交通不便,黑山南北经济差距巨大,北部失业率高达33%,南部只有11.4%,落后的基础设施也是黑山融入欧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南北高速公路正是针对黑山这一国情的“良药”。负责经济事务的黑山总理顾问在接受采访时还曾反问:在21世纪修建国家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成败总在细节中

回顧这次报道,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其实还是调研和采写过程中逐渐拨开的西方媒体和智库在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一事上的片面和虚伪。

西方政客、智库和媒体组成的“合唱团”一直以来配合默契,对有关“一带一路”倡议和积极内容几乎完全不说,专门撷取片面信息进行负面解读。而这与它们在经济数据、背景语境上的把握和操作结合后,往往就会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叙事方式,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颇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在回应西方对“债务陷阱论”时,大多还停留在宏观甚至模糊的层面,很少能结合真正的权威数字或案例“见招拆招”。

很多时候,在西方引用来自国际或是当地的数字和细节指责某一具体境外项目时,我们的回应还停留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说经济,我说政治”“你细节入手,我宏大叙事”的层面,使得报道的针对性、说服力受到影响。

我们对此应当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资源储备,既在宏观上唱响主旋律,更要在微观层面,在具体项目上打好“争夺战”,通过“借嘴说话”呈现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技术细节。

猜你喜欢
黑山南北智库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黑山蚁的装死术
南北过冬差异
Washed UP
闲情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传说中的黑山玛瑙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