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晔
2018年6至9月,我作为新华社第89批驻点记者,带队赴台湾采访。由于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日趋复杂严峻,“台独”势力不断挑拨岛内“仇中”“反中”情绪,两岸舆论场也呈波谲云诡之势。在这种复杂局面下,驻台报道做什么?怎么做?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经过认真学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听取各级领导意见,我们将采访重心锁定在反映两岸民间交流的“台湾故事”上,并决定采取融媒体报道形式,开设同名子栏目。之所以确定这个主题,一方面是2018年初大陆推出“31条惠及台湾同胞政策措施”,两岸同胞交流融合的潮流正奔腾向前,民间的“热”与台湾当局的“冷”形成鲜明对比,两岸交流报道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在当前民粹喧嚣上升、两岸之间误解仍存的情况下,发掘两岸交流实践中的暖心故事,凸显两岸同胞间的深厚感情,无异于向舆论场中注入“正能量”,对于彰显“两岸一家亲”精神,加深两岸同胞彼此了解,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18年7月上旬开始,驻点记者以平均每周一篇的频率,开始播发“台湾故事”,取得良好传播效果。9篇文、图、视频合一的融媒体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累计浏览量700多万人次,被《人民政协报》、《福建日报》、《深圳特区报》、江苏卫视、优酷、扎客(ZAKER)新闻客户端、台湾“中央社”、“东森新闻云”等近200家媒体采用,有效增强了“两岸一家亲”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
精心选择采访对象,确保稿件稳妥
在采访报道中,我们精心选择采访对象,在注重新闻性的同时确保稿件稳妥。我们专访了台湾民意代表高金素梅、世界知名的肝移植专家陈肇隆、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赖正镒、台南医师公会原理事长王正坤、从事聋儿康复的雅文基金会康复师、陆配之子张杨扬、微雕家陈逢显、帮助大陆老兵寻亲的台青周思妤等人。他们当中,有的享誉两岸为民众熟悉,如高金素梅;有的在专业领域具有很高造诣,但还不为大众知晓,如陈肇隆;还有的是“有故事”的普通人,正等待记者去发掘。
为寻找合适的受访对象,我作为带队记者也“使出了十八般本领”,有的是之前采访中积累的人脉资源,有的是根据公开信息主动联系,还有的是朋友介绍或是大陆涉台机构推荐。总之,能想到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由于当前两岸关系趋冷,一些受访者对接受新华社采访心存疑虑。每次我都“量身打造”采访提纲,将重点聚焦在他们参与两岸交流的经历上,不提硬邦邦的政治问题,更不搞强人所难,逼受访者回答他不愿意谈论的问题。经过耐心沟通,他们都逐步打消顾虑,最后顺利接受采访。
以台南医师公会原理事长王正坤为例,台南在台湾政治版图中长期处于“深绿”板块,醫疗界更是如此,因此他的身份十分敏感。我通过安排他来大陆贫困地区义诊的大陆有关部门联系上他,说明来意。开始他很担心,怕报道会带来麻烦。我说:“义诊造福民众,体现的是台湾医生对大陆百姓的大爱,我们就事论事,这样的报道谁也挑不出毛病。”我还答应,稿件在播发前可给他过目,让他放心。经过反复沟通,他被我的诚意所打动,终于答应受访。据此采写的《一位台南医师的大陆义诊足迹》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得到受访者本人的肯定。
用心挖掘不为人知的侧面
采访报道中,我们也注重用心挖掘受访者不为人知的侧面,讲好两岸交流故事。例如高金素梅,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影视作品,或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她率领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演出。很少人知道开幕式一结束,她就飞赴汶川地震灾区,在北川认养了多位羌族儿童,并资助至今。整整十年,高金素梅除了募集款项供孩子们上学,每年还来四川看望或请孩子们赴台交流,孩子们亲切地喊她“高妈妈”。
在专访中,我尽量多引导她谈与孩子相处中的故事。初次见面的拘谨、用画画让大家疗伤、微信群“高金家”的互动、孩子们对台湾地震的关心、女孩子结婚了、男孩子高考没考好……这些温馨的细节如同清澈的水珠,涓滴汇聚成河,让整篇稿件生动、饱满,“两岸一家亲”的精神从抽象变为具体,跃然纸上。专访是在她“立法委员”办公室进行的,我们也聊政治话题,谈起反对“台独”她依然犀利,但一谈起孩子们她的语调立刻柔和下来,充满关爱。这种大爱令我敬佩,也把它通过报道传递给更多读者。
采访知名肝移植专家陈肇隆是另一个例子。作为亚洲第一例成功的肝移植手术主刀人、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前院长,陈肇隆在台湾医学界享有崇高地位,他还是屈指可数的台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于2001年率团队来京为大陆患者做肝移植手术,被誉为第一次大规模的跨海峡生命救援行动。
专访一开始,陈院长根据采访提纲,回答一板一眼,十分严谨。与许多“成功人士”不同,他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仿佛没什么值得夸耀。如果照此实录,稿子只有“骨头”,哪来“血肉”?正发愁时,我想起有报道提到,30多年前肝移植手术“血流成河”,医生要站在小凳子上避免被血水淹到,便问他是如何减少出血量的?陈院长听完眼睛一亮,露出笑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气氛轻松起来,他的回答也开始流露出情感。
问起2017年底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4天为6名大陆患儿做13台手术,每天最多睡4小时,近70高龄的他如何坚持下来?他说:“看到濒临死亡的生命,在你的努力下,不但恢复健康,未来还能回馈社会,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后来我把这一感人的细节放在稿件导语,它不仅道出了陈肇隆“仁者爱人”的奉献情怀,也是对跨越海峡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以融媒体思维做好图片与视频报道
“台湾故事”围绕的中心是两岸交流中的人和事,要把故事讲好,图片与视频的配合必不可少。这既是在工作中贯穿融媒体意识的体现,更是当下媒体竞争的必然要求。为此,我把握住两方面,一是贴近现场,二是因地制宜,根据报道内容用好短视频报道形式。
专访陈肇隆时,我特意向院方争取机会,让文字、摄影与视频记者一起进入肝移植手术室,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与贴近性。手术台旁,陈肇隆和助手们紧张忙碌着,监护仪上的心电图不停地波动,墙上大屏幕显示着器官移植的细节,与死神赛跑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安排摄影记者薛玉斌和视频记者姜赛多角度拍摄陈院长的工作镜头,同时注意避开血腥画面,不妨碍医护人员工作。十五分钟后,完成拍摄的我们正要离开,拿着手术刀的陈院长抬起头来对我们说“谢谢”,让我们既惊讶又感动。
为了令报道更加充实、立体,我们采访了高雄长庚医院现任院长王植熙以及在该院学习的大陆青年医生。医院是快节奏的地方,几位受访者都很忙,采访时间几经更改。为确保采访成功,我和同事们提前南下高雄踩点,前一晚住在医院招待所,耐心等待。王植熙院长说,你们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在采访微雕艺术家陈逢显时,视频记者姜赛为了把直径不足1毫米的微雕拍摄清晰,还用上了放大镜,拍摄时长达到数小时,力争精益求精。据此制作的“看过来!0.7毫米的微雕熊猫在这里”视频在客户端1小时即突破30万人次点击。在采访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赖正镒时,姜赛实现了一人双机位拍摄,部分镜头甚至使用手机进行第三机位拍摄,大大丰富了视频内容及质感。由于“台湾故事”以人物专访为主,现场画面比较单一,我们十分注意让受访者提供历史影像,在剪辑中巧妙配上背景音乐,添加旁白,让短视频更具可看性与亲和力。
实践证明,这一组“台湾故事”是成功的。台湾《中国时报》一位记者朋友看了我们的报道后说,这组有温度的稿件让人感动,融媒体报道形式令人印象深刻,燃起了他对受访者故事的浓厚兴趣,在当前两岸关系趋冷的形势下,更需要这种生动体现“两岸一家亲”的台湾故事。(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