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千古兵圣”孙武,在世时辅佐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扬名于诸侯之间;后世又因一部《孙子兵法》而享誉中外。孙武的兵学思想,来自于过人的禀赋和对兵法的浓厚兴趣,来自于齐国的兵学传统及家学渊源,也来自于他在大量实战指挥中不断反思、总结的经验。
2000多年来,《孙子兵法》不仅得到曹操、李世民、戚继光等人的推崇,而且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海内外传播,成为外交、商业等领域中广泛采用的策略,拥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在这部兵学巨著中,用兵的最高境界不是战无不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说不通过直接交战来使敌人屈服。
对此话的解读,向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虚设的幻想而已;也有人提出,这集中体现了孙武思想的精华。那么,为什么说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又该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历史背景来看,东周早期的战争还带有西周“军礼”的痕迹。尤其是,春秋前期的战争确实时常避免直接交战,转而凭借军力威慑、会盟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到了春秋中后期,战争规模扩大,过程更加残酷。战争一旦发动,对国家、对百姓而言无疑都是灾难。所以,古人既认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讲“兵者,凶器也”,故“圣人不得已而后战”。
从战争的影响来看,作战前的筹备给百姓造成极大负担。一旦战败,不仅将士殒命,还可能导致灭国的后果。孙武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就是在提醒发动战争的决定一定要异常慎重,决策者要保持高度清醒。军队的存在、战争的准备,最终目标都是保国安民,而不是穷兵黩武去满足国君的个人喜怒。任何情绪或鬼神观念的干预,都可能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孙武进一步提出,用兵之法要“全军为上”“上兵伐谋”,要更加积极、更加迅速、更加周全地进行筹备。由此,就对主帅谋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涉及政治、外交力量的综合比拼。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过上千次战争,其中不乏在交战前通过瓦解政治联盟、展示军事实力等手段来使敌人放弃开战的意图。
比如,春秋中期,晋国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国国君听取臣子的建议,派烛之武去劝说秦国退兵。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分析攻打郑国的危害。他谈到,秦国灭掉郑国,最终只是拓展了晋国的土地。晋文公这个人并不守信用,一旦晋国变得更强大,就会成为秦国的威胁;相反,如果保全郑国,可以让郑国成为秦国在中原地区的补给中转之地。秦穆公认为烛之武的分析有道理,转而与郑国订立盟约,放弃攻打郑国的计划。
从这则史事不难看出,凡是能成功避免交战的实例,都是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争取主动的。在孙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中,“不战”并未否定作战的必要性,而是出于切实利益考量而强调慎战,既不盲目挑起战争,却也从不畏惧战争。战争一旦开始,就要竭力调动谋略和机变来应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这不仅是用兵的最高境界,而且要将谋略使用到极致的状态。
(常朔摘自上观网 圖/潆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