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防控机制的着力点

2019-06-25 01:54乔德福
中州学刊 2019年4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案件表明,市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腐败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需要构建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防控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好五个着力点:优化市级领导干部选拔来源结构,阻断贪腐链条;改进重大事项申报核查公示制度,做好廉洁体检;开展重点领域岗位集中专项巡视,实施精准监督;强化市级领导干部苗头问题预警,防止腐败滋生;规范市级领导干部日常行为监管,管控易发节点。

关键词: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4-0008-06

市级领导干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在推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中担负重要责任、发挥关键作用。近些年来,绝大多数市级领导干部都能够做到廉洁自律,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然而,也有少数人腐化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笔者分析了新华网、中央纪检监察网、最高人民法院网等官网上报道的十八大以来(2013—2017年)经法院审判、检察机关立案公诉的69名河南省市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例,结果发现,十八大以来,有的市级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仍不收手、不收敛。“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市级领导干部腐败,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极大地败坏党的形象,直接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危害甚为剧烈。因此,如何防止市级领导干部腐败,成为当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制度、机制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构建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防控机制的五个着力点。

一、优化市级领导干部选拔来源结构,阻断贪腐链条

“不经历非常之事,难以成非常之才。”一个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容易造成视野狭窄,任职疲劳,而且岗位腐败风险也容易增大。长期在出生地或成长地任职,人际关系固化,容易滋生拉帮结派的裙带关系,形成共同利益的小圈子。多岗位、多地域、多渠道选拔领导干部,有利于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部署,也是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

1.优化市级领导干部岗位来源结构,拓宽选拔视野

2018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会议指出,按照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要求,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这次会议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是拓宽干部来源。多岗位选拔市级领导干部,避免市级领导干部来源过于集中在同一岗位,改变市委书记从市长、市长从市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市长、副市级领导干部从县区委书记直接选拔的单一领导干部来源结构。二是加大轮岗力度。优化市级领导干部岗位来源结构,要加大副职岗位领导定期轮岗力度,避免市级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形成利益圈子。同时,扩大省直机关领导干部与市级领导干部跨系统交流任职、县区委书记与省级机关处级干部跨系统交流提拔力度,破除地域圈子腐败链条。

2.优化市级领导干部区域来源结构,扩大交流渠道

2019年3月3日,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领导干部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和政府以及纪委监委、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主要领导成员。为此,一是全部避籍任职。研究数据显示:官员就地提拔连续腐败的风险较大。要统筹考虑籍贯、原工作单位等因素,改变市长就地提拔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就地提拔市长,县区委书记和市直局长就地提拔副市级领导干部的单一区域来源结构,扩大市级领导干部跨系统跨市域交流提拔力度,避免区域、系统过于集中,切断本区域、本系统行贿受贿和共同贪腐的腐败链条。二是试行跨省交流。对曾出现过前腐后继、政治生态恶化的地市,实行市委书记、市长跨省际交流选拔,改变原有的乡缘、学缘、业缘社会关系,打破同学、老乡、亲属、上下级、邻里等各种盘根错节圈子文化、市域码头文化的人脉根基,从而防止家族式、塌方式系统性腐败。

⒊优化市级领导干部选拔考察方式,实施立体考察

一是实施一职双备差额票决制度。改变单一民主推荐考察方式,实施一职双备、实名推荐、差额考察、会议票决优中选优的民主推荐考察选拔制度。①无论是选配市委书记、市长,还是选拔副市级领导干部,都要实行按3∶2∶1的比例差额考察推荐票决,即一个领导岗位人选要从本市、省直、外市三个区域拟定三个人选进行民主推荐,改变区域单一集中推荐方法。对民主推荐的3个人选再按1∶2确定考察人选,实行一职双备差额票决,从而避免1∶1考察表決难以实现优中选优的问题。二是健全立体化、全方位的精准考核干部机制。健全省管领导干部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纪实制度,建立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信息库,为选配干部提供基础依据。对拟定上报省委常委会研究的人选,改变一地一单位考察方法,实行现任地市、单位和上一任地市、单位历史考察,全面考察干部一贯的工作业绩、民意、廉洁状况。对不同岗位考察对象,实行差异化考察方法;对干部考察不仅只考察单位党组织和干部的民主推荐意见,而且要综合考察网络舆情、信访举报、巡视巡察中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实施重大事项申报审核公示制度,做好廉洁体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示是最有效的“终端反腐利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是从源头上有效防控腐败风险的“阳光法案”。恩格斯指出:“个人的隐私甚至阴私与重要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隐私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而是属于政治的部分,它不再受隐私权的保护。”②实施市级领导干部重大项目申报审核公示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管市级领导干部的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

1.实施新提任市级领导干部申报核查制,岗前全部扫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能摆在那,要抽查,抽查以后有问题的就要追究处理”③。一是规范市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抽查制度。建立省党委统一领导、省纪委监委牵头,省公安、民政、住房、工商、税务、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市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核查工作机制,对现任市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情况的抽查至少不低于三分之一。二是实行新提任市级领导干部申报必查制度。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建立新提任或新离任市級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家庭财产和生活重大事项申报必查制度。按照市级领导干部任职申报、年度申报、离任申报、财产异动申报方式,充分运用不动产登记平台、公安车辆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严格审核市级领导干部职务变动时家庭(包括子女)房产、车辆等不动产、动产增减情况,配偶出国及子女国外留学经费来源,家庭成员婚丧嫁娶情况。同时,将领导干部本人、配偶及未参加工作子女的银行卡纳入申报事项进行备案核查,以便在领导干部职务变动时核查其家庭是否有不当经济收入、生活支出是否连续多年大于收入等异常情况,阻止带病上岗现象发生。

2.建立市级领导干部家庭经济审计制度,实施合法监管

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市级领导干部家庭经济审计监督制度。对市级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和离职家庭审计监督,重点审计房产、车辆、子女出国留学费用、家属子女经商、各类投资理财、各类收入、本人和家庭成员生病住院、婚丧嫁娶等生活重大事项的经济收支情况。对审计中发现支出明显大于收入,家庭财产来源明显又有不合理合规情况的,如发生连续三年以上支出超出收入的异常情况,又没有合法合理的经济外援,则要列入苗头性问题依规实施合法监控。④二是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财产和重大事项申报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建立市级领导干部基本信息管理、财产申报、申报信息核审、廉政预警等模块,察看其任职期间家庭经济收入是否异常,及时作出腐败风险预警判断;对发出预报信号的,要求申报人提供合理合法的财产收支证明,并由审计专业人员进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违规违纪违法问题。

3.实施新提任市级领导干部申报公示制,强化公开监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⑤。当前,要着力抓好新提任领导干部申报公示制。一是实施新提任市级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家庭财产和重大生活事项申报公示制,接受社会各方监督。为发现虚假申报线索,破解申报情况真伪辨别难题,将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结果纳入干部考察任用公示事项之内,在原任地党政机关、单位采取网上和张贴告示方式公示,并延长公示期(一个月为宜),扩大群众知情权,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健全市级领导干部不动产登记制、境内外财产核实制、终身独立银行账户制度等配套制度,杜绝财产申报公示变为“合法财产申报公示”。二是建立市人大依法任命的领导干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个人家庭财产和生活重大事项制度,并进行廉政承诺宣誓,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三、开展重点领域岗位集中专项巡视,实施精准监督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发现问题和线索的“显微镜”,是惩治腐败的“探照灯”,是“贪腐官员头上高悬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巡视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要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进行重点巡视。从已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干部选拔调整、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等领域,是市级领导干部权力聚集区,也是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高发区。鉴于此,当前要聚焦重点领域,紧盯关键岗位,瞄准突出问题,重拳出击,集中专项巡视,强化腐败风险防控。

1.重点地区进行集中巡视,改善政治生态

一是严格问责。巡视工作就是要发现和反映问题,对巡视发现的问题和线索,要强化责任,分类处置,件件有着落。对出现塌方式腐败重灾地市进行重点巡视,针对中央巡视组反馈的问题和省委巡视组发现的问题开展回头看,对其整改工作情况进行集中巡视,对履行两个主体责任不力的市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等责任人严格问责。二是限期整改。对一些地市存在的十八大后不收手、不收敛,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买官卖官、房地产工程等重点领域腐败和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再进行集中督导,勒令限期整改;凡有买官行为的市级领导干部一律处理,轻微的实行召回制,给予降级处理和党纪处分,已退休的降低或撤销待遇;严重的按行贿罪移送司法机关惩处。

2.重点岗位进行定期扫描,紧盯关键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要加强对地市党政一把手的关注和了解,督促省委加强管理和监督。巡视工作要向地市县一级延伸,盯住一把手,使他们自进入主要领导干部行列起就受到严格管理监督。”⑥一是重点岗位重点巡视。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领导兼市公安局长是腐败的重点岗位,要对这些腐败风险高危岗位的市级领导干部实行届内一次重点岗位集中巡视,排查腐败隐患。二是“全扫描、全杀毒”。对现任市级领导干部实行届内廉洁“全扫描”透视,对后备干部实行廉洁“全杀毒”体检,掌握廉洁状况;建立巡视与案件查办无缝对接机制,突出发现问题,规范巡视组进驻前信息收集和巡视后问题线索移交工作机制,强化巡视震慑作用,不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

3.重点领域进行专项巡视,聚焦突出问题

一是开展干部选拔任用专项巡视,实施带病提拔倒查制度。对届中大规模调整、大批次提拔干部要进行专项巡视,对市级领导干部腐败案牵连的干部一律深查,依规依法严肃问责。严禁领导干部调动工作时携带原来身边的工作人员,禁止市级领导干部三代亲属(除配偶经省委组织部报备批准外)跟随调入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二是开展企业经营资金信贷、房地产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专项巡视。针对下列情况,中央及省委巡视组应进行全面巡视:市领导干部越权越位越规插手企业经营、合同签订、企业资金信贷;房地产工程立项招投标工作公开透明不够、老乡亲属回避和敏感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程序不合法,工程项目招标走形式;土地出让金、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相关建设费等缴纳减免审批;招投标专家库遴选不科学、调取不规范及招投标关键节点全程录音录像不全;等等。

四、强化市级领导干部苗头问题预警,防止腐败滋生

“一个人的腐败堕落,往往是从贪占‘小便宜开始的。分析近年来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件,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节到大错的过程。”⑦无数案例证明,党员干部“破法”犯罪,无不始于“破纪”违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容易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最终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加强苗头性问题预警,未雨绸缪,关口前置;抓早抓小抓预防,防止苗头成祸患,是增强防治腐败的系统性、预见性、准确性,防控腐败风险的最好方法。

1.明确界定苗头性问题类型,寻找线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⑧一是精准排查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省纪委监委要针对矛盾内斗、争权夺利型,包养情人、生活腐化型,生活“雅好”、不拘小节型,经济异常、生活奢侈型,申报不实、漏报瞒报型,官商不清、勾肩搭背型,封建迷信、求神拜佛型,民间绰号、口碑较差型,群众检举、网络曝光型,人事档案涂改造假型等问题线索,整合举报、巡视、信访、舆论等渠道信息资源,列出清单建档入库,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线索发现、收集、储存、排查机制,定期分析甄别筛选研判苗头性问题信息。二是管控苗头性问题易发节点。聚焦最易产生苗头性问题的时机,紧盯市级领导干部在升迁无望、牢骚满腹、慵懒怠政时,职务快升、思想放松、飘飘然时,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病住院时,换届选举、机构改革、干部调整时等容易产生苗头性问题的时间节点,擦亮巡视利剑,派出“侦察兵”,带着苗头性问题去巡视,盯住苗头性问题线索,聚焦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使有苗头性问题的人无法藏身。

2.构建苗头性问题预警体系,精准研判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监委牵头,组织人事、公检法司、房地产部门等协作配合的工作平台,健全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预警体系,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一是健全市级领导干部苗头问题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整合省纪检监委举报信息、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人事管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档案、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管理、房地产部门个人住房、自然资源不动产登记等有关公职人员的廉洁情报信息系统,链接网络端口,搭建省纪检监委统一领导的“信、访、网、电”预警信息查询平台,完善市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重大事项申报和离任审计、案件管理、举报线索等信息库,收集基础性情报,对举报线索、网络舆情等信息统一管理,对市级领导干部实施全天候廉洁监测,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法授权查询。二是构建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预警体系。建立省纪委监委反腐败情报信息预警机制,确定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信息数据预警阈值标准,制定腐败风险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卡关爱提醒预警制度,视情对预警人员进行跟踪监测、重点监测、立案侦查,确保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及时精准矫正,及时立案处理;省纪委监委要完善苗头性问题及时反馈、调查处理制度,根据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内容即时间、地点、涉案数额、涉案方式手段等要素,精准研判认定情报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性,确定失当行为,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市级领导干部纳入预警对象进行重点监管。⑨

3.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防微杜渐

2015年9月,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运用好監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即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各省纪委监委要让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真正成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利器,对市级领导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类处置,及时采取措施,跟踪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是强化第一种形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立足于小、立足于早,在实施廉政公开承诺宣誓、规范体验式红色基因基地教育、强化监狱警示教育基础上,制定常态化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谈话提醒教育实施细则,在节假日前、婚丧嫁娶前后、干部升迁调动前后等时间节点,省纪委监委领导及时对绝大多数市级领导干部强化约谈函询、诫勉谈话,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常态化,防止产生苗头性问题。二是设置“带电的高压线”,有效阻断违纪犯罪进程。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苗头性问题日常监管台账,列出苗头性问题违纪违法清单,根据苗头性问题性质,分层次确定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防控对象,严格运用监督执纪后“三种形态”,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大多数给予党纪处理,少数给予组织调整,尽最大的努力阻止极少数踏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五、加强市级领导干部日常行为监管,管控易发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⑩防止市级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强化监督是关键。为此,需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市级领导干部日常生活的监督,加强对腐败易发节点的监督。

1.建立市级领导干部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划定权力红线

公开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公开透明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也是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推动权力全过程、全方位阳光运行,是避免权力暗箱操作,防止权力运行失范,预防权力腐败风险的治本之策。一是制定规范市级领导干部权力公开行使实施细则。在腐败高发地市推进市级领导干部权力全面公开透明运行制度,完善权力清单,使领导干部懂得“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要分开,不能公权私用”B11。要建立权力运行电子监控体系,实行政务财务在网上公开、审批在网上运行、资源在网上交易、资金在网上流通、监督在网上实施,发挥权力运行电子留痕的作用。二是完善“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公开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重大问题民主决策程序,量化细化规范化重大决策主体、权限、内容、程序和形式,实行重大决策签名制,强化决策责任,划定市级领导干部决策的红线底线,防控决策领域的腐败风险。完善全省统一的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实施全流程全覆盖监管,划定市级领导干部在工程项目立项招标和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红线底线,建立省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统一的分类审批和交易流程,统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批和交易信息数据平台,统一的审批和交易管理体系,统一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方式,统一的网上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域内域外专家相结合、利益回避、随机抽签遴选的招投标专家库,加大社会公开监督力度,防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暗箱操作,防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指定中标、虚假招标、明招暗定、泄露标底、围标串标等腐败风险。

2.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排查机制,挖掘腐败案源

按照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要求,坚持靶向治疗,正视腐败风险,紧盯市级领导干部腐败风险点,严密排查、精确惩治。一是多轮次多类型巡视排查。省委要统筹安排常规巡视、专项巡视、机动巡视,把巡视与净化政治生态相结合,与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结合,与解决日常监督发现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紧盯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项目、企业经营改制、干部选拔和人事调动等重点领域,瞄准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哪里反映声音大、问题多,就派出“侦察兵”,对市級领导干部实行多轮次多类型巡视排查。二是对接监督平台,实施精准监督排查。建立覆盖全省、贯穿省市两级的纪检监察、群众信访、生产安全、治安管理等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共同利用的监督信息平台,聚焦干部调整选拔、人事调动等重点事项,房产开发、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立项和大额资金分配使用等重点环节,集中开展腐败风险排查专项治理,解决制度不完善、执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整改不彻底、歪风不纠正、腐败不严查等问题。

3.加强市级领导干部腐败易发节点监管,消除腐败萌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秋节中央纪委抓月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后面隐藏的腐败。”B12大量案例表明,我国传统节日及地方党委政府换届等时间节点,往往是官员收受贿赂、公款消费的高发之时。因此,要加强市级领导干部腐败易发节点监管。一是建立干部选拔调整工作管控机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前报告审核备案制度,严格控制届中干部调整的次数和人数,防止新任市委书记短期大搞干部调整,管控干部选拔调整腐败风险重点环节。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公开招考制度,实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计划年度报批审核制、年度集中社会公开招考制度,防止市级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部调整和人事调动。在市县党委政府换届之前,对市级领导干部集中开展买官卖官警示教育活动,签订远离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承诺书。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央和省委巡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纳入考察内容进行鉴别核实。二是健全市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行为规范机制。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腐败高发时期。因而,要探索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节日生活监管制度。全面推行市级领导干部官邸制,开展清理工作、生活特权事项。实行公车牌照标识和定点维修制、公务定点接待制、市级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专项管理审计制度,管控职务消费。严禁市级领导干部违规越位越权插手市县工程项目、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防止市级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工程项目,暗中操纵公共资源交易。建立市级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专项治理长效机制,严禁市级领导干部亲属跟随进入市辖区承揽工程项目以及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推销商品,开展商业活动。加强离退休市级领导干部管理,严禁其在本地、本系统返聘,防止兑现期权腐败。

注释

①乔德福:《省部级一把手腐败特点、趋势和风险防控机制创新》,《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3期。

②陈丹力:《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权”观念》,《新闻法通讯》1986年第1期。

③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七十八次会议上关于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0日。

④董宏达:《如何让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对机制更加科学》,《中国民政》2014年第1期。

⑤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月13日。

⑦B1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7、139页。

⑧《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人民日报》2014年1月15日。

⑨过勇、杨小葵:《基于大数据的领导干部廉政监督机制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7页。

B12《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77页。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