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兴
(禄丰县彩云镇畜牧兽医站,云南禄丰 65121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的养猪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家庭散养方式已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农村规模养猪场存在栏舍简陋、选址、布局等不合理,科技意识不强,管理粗放,疫病防控意识不强,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为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规模养猪户提供参考。
由于农村规模养猪户为了节约成本、就地取材、没有科学的理念,不考虑后果,把猪舍建在交通主干道公路边、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周边,影响周边公共卫生及环境,不符合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标准进行建造。
规模养猪场没有把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即便有的分开也不规范。有的为节省资金,猪舍建盖简陋,没有消毒舍、病畜隔离舍、化污池、化尸池等无害化基础设施。猪舍间距离太近,一旦发生疫病无法采取防疫隔离措施,导致疫病在场内快速传播,威胁整个猪场的安全。
首先,有的猪场在引进种公猪、种母猪时不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养殖条件、养殖技术、饲养管理水平、杂交性能等方面因素盲目进行引种,不遵守《种畜禽管理条例》,只片面追求种猪体型好、瘦肉率高,产仔率高。其次,不考虑生产性能、适应能力,有的甚至将商品代公猪留做种用,导致母猪淘汰率高的弊病。最后,引种后续工作不完善,没有按照原场的防疫计划对引进的种猪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和隔离饲养,在种猪转舍前清洗和消毒不彻底;种猪引种后保健措施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到位,导致公猪过瘦、精液品质低,母猪过肥、难于发情配种。
选留的后备母猪没有按饲喂标准进行饲喂,对后备母猪没有适当控制喂养量和维持营养平衡,导致后备母猪过胖或过瘦。由于猪舍拥挤,没有对后备母猪进行强弱分群、饲养密度过高、影响运动量和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环境卫生差,不利于观察后备母猪的健康状况、发情观察。管理粗放、饲养人员接近母猪时间过少、母猪性情不温驯、不便于防疫注射、配种、接产和哺育仔猪等生产环节的管理。
母猪产前没有彻底冲洗、消毒空栏,没有保证圈舍的清洁、干燥、安静,通风良好。配种记录管理不规范,常用药品高锰酸钾、消毒药水、催产素准备不充分。用具、产床、保温灯、毛巾、水盆、水桶没有及时消毒。母猪产后没有及时对母猪进行产后炎症控制,导致母猪产后体能较慢,不能适时进行配种。对无乳母猪没有进行催奶,导致仔猪成率活低。
1.仔猪在出生24 ~48 h 未能吃到初乳,达不到母源性抗体的补充,使仔猪发病死亡。由于仔猪较多,强弱不均,不能及时固定乳头,仔猪相互争乳头,致使体弱者争不到乳头吃不到乳汁而饿死。
2.缺乏某些营养素。仔猪出生后2 ~3 d 内不及时补铁,造成仔猪缺铁性贫血而死亡。
3.初生仔猪在出生5 ~8 d 后不及时采用人工诱食,导致群体差异过大,体弱者因营养不良造成死亡。
4.21 ~24 日龄断奶后,没有在仔猪饲料中加消化不良的药物,导致仔猪腹泻(黄白痢),严重者会导致仔猪死亡。
5.40 ~45 日龄未及时进行猪瘟、仔猪副伤寒疫苗防疫注射,造成仔猪因患病死亡,从而降低了仔猪的成活率。
防疫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导致漏打、重打现象发生。消毒设施不完善、消毒出现不定期性导致病源传入。
没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污水乱排,污物和病死动物乱扔。一旦发生疫情,不能及时对疫区进行划定,给疫情处理带来困难。
科学的选址和合理的规划布局是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猪场的位置与公共场所的距离要符合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美化人居环境氛围,不把猪舍建在交通主干道公路边,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周边,并按照兽医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规定标准进行建造。
规模化猪场要有完善的建设项目规划,对猪场分区规划,合理安排各区位置,猪舍间距离不能太近,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猪舍建造要具备消毒舍、隔离舍、化污池、化尸池,防疫室等设施。一旦发生疫病能立即采取防疫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病的传播,建立良好的猪场环境和高效率生产的基础。
1.生猪良种化是生猪养殖的基础,优良的猪种是保证猪群性能、养猪效益和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应遵守《种畜禽管理条例》,根据不同猪种肉脂生产能力和外形特点引进良种,提高生产速度、降低料肉比。要选择胸宽深、背宽平、体驱长、腹平直、肩臀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有力、无肢蹄缺陷、体质强健的种公猪,且两侧睾丸对称、发育良好。选择种母猪要基于产仔性能的考虑,应该选择体长、四肢粗壮、乳头多、排列均匀整齐且有一定间距、没有瞎乳头、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健康、气质好,并了解育种群的平均产仔数。
2.种猪转舍前彻底清洗、消毒并空栏7 d 以上,有固定的饲养员负责,人员进出要彻底消毒。对种猪进行隔离饲养2 周后,如果健康,可以与一些准备淘汰的公猪或母猪到隔离区接触产生轻度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也可以试探种猪是否有性疾病,如发生明显疾病能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3.避免营养性腹泻。在种猪进入头几天不要喂过多饲料,一周内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金霉素和泰乐菌素等广谱抗菌素。15 d 后按本场的免疫程序进行猪瘟活疫苗、口蹄疫灭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三苗二点进行免疫注射。间隔20 d,加强免疫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猪肺疫疫苗;临产前20 d,加强免疫仔猪大肠杆菌K88-LTB 基因工程双价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等疫苗。
1.对后备母猪按照品种、体重、性别、体质和用途,进行合理强弱分群、严格管理饲养密度、促进运动量和肌肉和骨骼生长发育;改善环境卫生,有利于观察后备母猪的健康状况和发情观察。定期观察猪群的营养状况、精神面貌、粪便、尿色、有无咳嗽、皮肤颜色、采食情况、猪舍温度、气味,其中特别注意配种前用利高霉素进行2 次子宫保健,用防止初产母猪感染衣原体的药物进行预防。
2.选留的后备母猪应按饲喂标准进行饲喂,控制喂养量和营养平衡,避免后备母猪过胖或过瘦。按照后备母猪的总体要求进行三期的营养要求饲养。搞好栏舍卫生,提高定期消毒的意识,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和选用恰当的驱虫药物驱虫。
1.在进入产房之前对产房、产床进行全面消毒,减少病原菌的入侵,降低感染率。在产前3~5 d,应酌情给母猪减料,对于膘情好,乳房发育好的母猪,逐渐减少饲喂量,按每日食量的10%~20%减少;对于比较瘦弱的母猪则不必减料;对即将分娩的母猪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及后驱;产前几天乳房膨胀不够,应该酌情饲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催乳饲料。
2.母猪分娩时体力消耗很大非常疲乏,生殖器官发生了急剧变化,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体液损失过多,母猪表现出疲劳和口渴,应适当给予温热麦麸水,供母猪饮用。母猪分娩后8 h 内不宜喂料,由于产后暂时性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致使饲料在母猪胃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从而引发便秘。便秘严重的母猪会低烧、食欲不佳,所以应给予少量流食。母猪产后3 ~5 d内不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影响母乳分泌,用催乳剂催乳。有的产后消化机能尚未恢复,如果按照产前的饲喂量,母猪分娩后泌乳量过多,小猪吃不完会导致出现乳房炎,同时乳汁过于黏稠,导致仔猪拉稀。一旦母猪肠胃受阻,会导致采食后出现呕吐。但由于分娩仔猪多,小猪快速发育,泌乳量很少或无乳,可以饲喂一些小米粥、鱼虾煮的汤之类,增加泌乳量。
3.产后肌肉注射配合子宫局部消炎进行。由于产后子宫颈关闭,子宫内没有氧气,所以子宫感染以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为主,可采用抗厌氧菌的消炎药如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对厌氧菌敏感的药物。对于产程偏长、产后虚弱无力、子宫内胎衣残留、恶露不尽的母猪,可使用中药制剂按照人工授精方式进行子宫灌注,进行清宫处理。在分娩时使用人工助产的母猪和产后流脓严重的母猪,灌注宫炎净,首次灌注100 mL 后,间隔48 h 再次灌注50 mL,达到彻底清宫。母猪分娩结束后,及时清除污染物,喷洒消毒药。
1.仔猪应在出生在1 ~48 h及时能吃到初乳,达到母源性抗体的补充及增强仔猪营养。仔猪出生后2 ~3 d 及时给每头仔猪肌注100 ~150 mg 铁剂(牲血素、右旋糖苷铁、葡萄糖亚铁、血多素、硫酸亚铁、正磷酸铁、山梨醇铁柠檬酸复合物、葡萄糖酸铁)补铁,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死亡。
2.初生仔猪在出生5 ~8 d 后及时采用人工诱食,饲料要新鲜、清洁,勤添少喂,每天补充4 ~5 次,也可采取母猪乳房上撒少量料粉的方法加强补料。撒料可从产后10 d 开始,饲养员在母猪放奶时应随身携带粉料使仔猪顺利地过度到靠吃料提供营养生长需要。
3.21 ~28 日龄断奶后,应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适量胰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等防止消化不良的药物。
4.28 ~35 日龄及时进行猪瘟活疫苗、仔猪副伤寒疫苗防疫注射,同时改进猪舍环境卫生。
建立消毒制度,完善设施,定期消毒。人员进场要更衣、换鞋,车辆和用具都要严格消毒阻断疫源传入。完善防疫制度,建立健全的免疫档案,减少漏打、重打现象的发生,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免疫程序。增加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根据猪场的疫病史、猪场周围的疫情、猪免疫抗体水平及猪的不同饲养阶段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免疫计划。选择购买由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点生产的疫苗,加强对疫苗的保管、储存及运输,并由兽医按照防疫注射操作规程实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