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风湿性心脏病初期缺乏显著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咳粉红色泡沫痰、咳嗽、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心力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该病一旦确诊,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1-2],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较多。本文对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观察对其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60例。纳入标准:经彩超等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符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指征;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等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者;其他心脏病患者;术后依从性差者。根据其所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6~67岁,平均(43.2±5.4)岁;病程:1~5年,平均(3.2±0.6)年。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7~69岁,平均(43.6±5.7)岁;病程:2~6年,平均(3.5±0.7)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饮食指导、床上大小便的指导、切口的护理等。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具体为:(1)制定方案。首先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护理方案,除常规的护理外,涉及的内容包括:术后指导患者活动;综合评估患者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2)方案的实施。根据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方案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各个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康复计划,以适应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实施差异化的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控制,待其心理情况变化时,及时予以调整,以增强其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康复训练,即术后2~3 d,根据各个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有序锻炼,包括四肢功能、腹式呼吸、下床活动等,期间注意加强心电监护。
1.3评价指标 生存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定[3],包括情感职能、生理、躯体、社会等功能,评分高低与生存质量高低呈正比;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
2.1两组生存质量对比 观察组在情感职能、生理、躯体及社会功能等维度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对比分)
2.2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21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29/30);对照组:依次为18例、7例、5例,总满意度为73.33%(22/3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3)。
风湿性心脏病指的是心脏瓣膜因风湿热活动受累发生病变,又称之为风心病,以下肢水肿、咳嗽、心慌气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4]。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采取瓣膜置换术,但多数患者术后手术应激反应较为显著,且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因此,术后给予恰当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在日常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主要从患者的心理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入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方案并予以实施,以促进其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进而提升其生存质量[5]。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情感职能、生理、躯体及社会功能等维度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总之,康复护理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其早期生存质量,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