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北制瓷格局对萧窑瓷器的影响

2019-06-24 05:55吉帅
陶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萧县高岭土白瓷

吉帅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1 南北方制瓷工艺对萧窑瓷器的影响

我国从唐朝开始就有“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南方制窑体系代表性的是浙江的越州窑青瓷,以烧制青瓷为主,素有“诸窑之冠”的美誉,而北方则是以河北邢窑的白瓷体系为标准。[1]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白土寨出土的瓷器在烧造过程、工艺造型以及釉色等方面兼具南北方特点,主要体现在唐代以烧制黄色釉瓷器为主,到宋代以烧制白瓷为主。

萧窑又称白土窑,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位于萧县东南部,北部靠徐州市铜山区,处于淮北平原地带。通过翻阅资料《清波杂志》发现萧窑起源于隋末唐初时期,到金朝时候成为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南宋文人洪迈的《夷坚志》中曾记载:“萧县白土镇,造白器凡三十余窑,窑户多邹姓,有总首,其陶匠约数百人,制作颇佳。[2]这说明萧窑在当时的规模已经很宏大。在萧县博物馆中萧窑遗址瓷器釉色主要分为白色釉,黄釉,黑釉,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白釉和黄釉。在本次田野调查中发现白土寨窑遗址中有大量的白瓷和黄瓷残片,一些百年历史以上的古屋墙坯上也有大量的白、黄瓷器残片镶嵌其中。

1.1 南方寿州黄釉制作工艺与萧窑瓷器的比较

本次田野调查发现,在白土寨遗址中发现的瓷器残片上也有很多黄釉或黄绿釉器物,这些瓷器的特点与安徽淮南市寿州窑出土的唐朝黄釉瓷器在釉色和品种上有很多相似处。寿州窑以黄色釉瓷器而闻名,最初隋朝时期是在还原气氛中烧制成青瓷,其胎白质细,釉色比较青白,瓷器中含有些微量的小砂点。到了唐朝,由于烧制技术的更新,逐渐在氧化焰中烧制出独具特色的黄色釉瓷。[3]从造型特征上看,寿州窑黄釉瓷器胎体厚重,胎质纯粹没有杂质,质地坚致细腻,釉色色泽明亮主要呈现淡黄色和蜡黄等釉色,器型较为规整,美观大方。

与寿州窑瓷器相比,萧窑于唐朝开始烧制瓷器,出土的黄釉瓷器胎体厚重,胎体内有黑色,白色或红褐色的微粒或气泡;胎质呈焦黄色,没有寿州窑出土的纯粹;其次是釉色黄中带绿,在流釉处显现出墨绿色。另外,萧窑出土的瓷与寿州窑的瓷器都有“底足宽而边浅,口径大而壁侈”的造型特点,所以萧窑出土的黄釉风格与唐代寿州窑器物在釉色以及造型上大体相似,说明两个窑之间有一定的关系。[4]由于寿州窑在当时是作为主流烧制黄釉的代表且年代早于萧窑,所以萧窑黄釉应该是以寿州窑黄釉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另外萧窑是民窑,所以其烧制的瓷器以满足普通百姓的使用的粗瓷制品居多,而细制瓷品所占比例较小。因而萧窑出土的黄釉瓷器也有粗细之分。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则服绢紬施布,色用黄白,饰以铁、铜”,当时的普通百姓只能穿白色或者黄褐色衣服,而皇帝则是穿赤黄袍衫。萧窑所产的瓷器釉色与书中记述的普通百姓的服色相同,这也是萧窑瓷器大多为民用而极少进贡上流社会的原因之一。

图1 唐 萧窑黄瓷瓷碗(萧县博物馆馆藏)

图2 萧窑白瓷(萧窑遗址出土)

图3 唐 萧窑高足盘(萧县博物馆馆藏)

1.2 北方白瓷制作工艺对萧窑瓷器的影响

北方白瓷制作工艺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位于河北邢台市的邢州窑址,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和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其出土的白瓷具有造型整洁,釉色清透的特点。

唐代之前,萧窑主要以烧制黄色釉和青釉瓷器为主,宋代以后萧窑开始烧制白瓷制品,生产的白色瓷器胎质较细,胎色有焦黄、灰白两种。首先,在瓷器工艺方面可以看出其釉厚处呈现出牙黄色,釉色薄的地方比较灰黯,部分瓷器残片上还带有印花装饰,这与北方的邢窑“类雪”白瓷相似。“类雪”白瓷是有粗有细的,但胎釉都是白色。[5]然而,白土寨陶瓷遗址中出土的瓷器虽是白色,但其釉质不均,瓷身干涩且发黄,所以萧窑的白瓷与北方白瓷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性,并不完全像北方白瓷一般洁白如雪,所以应该把它归类至粗白瓷。

另外,萧窑晚期白瓷泛黄,有模印压花装饰,采用覆烧工艺。而且在窑址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用覆烧法而形成的芒口器。这与北方定窑白瓷遗址出土装饰风格和覆烧芒口的特点相似,因此萧县地区的瓷器产品以及工艺特征也受到了定窑的影响。[6]定窑是继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创烧于唐朝后期,到北宋达到鼎盛时期。另外,萧窑出土的白釉涩圈碗是涩圈叠烧,涩圈叠烧技术是把器物内底刮去一圈釉后,将上面一层器物的底足直接落在刮掉器物内的无釉处,且中间使用垫具间隔,从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空间使得多达数十个器物叠在一起放在匣钵内进行烧制的工艺技术,而这种烧制技术在金代早期是北方窑口流行的烧制手法。[7]综上所述,不管在瓷器工艺还是烧制风格上可以认定萧窑白瓷受到了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

综上两点,可以看出萧窑之所以白釉和黄釉瓷器居多是因为受到了北方定窑白瓷工艺和南方寿州黄釉的制作工艺的影响,而萧窑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属性。

2 烧制瓷器原材料对萧窑瓷器的影响

在陶器制作过程中,我国各地区制陶原料各不相同,很多北方传统的制陶原料以易熔粘土为主,其中以可塑性较好且含钙量较低的红粘土最为常见。[8]而在萧县位于淮河地区的平原地带,分布着大范围的煤系高岭土,其矿物成分中高岭石含量高,这些高岭土中具有杂质少,耐火度较高的特点,在陶瓷原料和釉料中广泛使用,所以萧窑的煅烧料大多以高岭土为主。[9]另外高岭土白度可分为自然白度和煅烧后的白度。对陶瓷原料来说,煅烧后白度越高代表其质量更好。高岭土与水结合在外力作用下会有很好的可塑性,可塑性是陶瓷坯体工艺的基础,也是制瓷工艺的主要技术指标。高岭土的可塑性较好,干燥收缩大,干燥强度一般,能够满足陶瓷生产的要求,另外在高岭土中的氧化铝的含量越高,则表明其耐火度越高,高岭土矿物成分中含有的铁、钛等元素越低,则表明工艺性效果越好。[10]萧县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具备这些属性的高岭土才使得萧窑能够生产许多不同种类的瓷具,如盘,枕、耳罐及动物瓷器等。

萧县地区的高岭土之所以成为煤系高岭土,是因为其在地层中是与煤紧密共存的。我国北方煤多柴少,而南方地区多柴少煤。萧县周边林木资源丰富 , 所以萧窑烧制过程中最初使用的是柴木,后由于煤炭的发现逐渐使用煤炭烧制。苏东坡曾在萧县白土寨写下《石炭歌》,这也是萧县最初发现煤炭的历史证据,当时煤被叫做“石炭”。 唐代之前,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情况并不多;由于当时煤炭的提炼技术有限,导致人们在制瓷的过程中难以掌握烧制温度,间接的导致了萧窑出土的瓷器产品层次不齐,现在科学解释是由于当时的炭没有经过提炼所以导致发热量不一样,同时烧制易坏。[11]到了宋代之后,这种情况渐渐发生了改变,煤炭在燃料使用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宋朝时期的采煤提炼技术很成熟,已经具有大型采煤规模的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的萧窑也因此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

煤炭相比较柴木而言起火比较慢且火焰较短,但是燃烧起来热量大,持续时间长,这就导致煤炭烧制的温度不好控制,这就对窑工和窑炉有很高的要求,窑工要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烧窑的窑炉也是经过改造的半倒焰马蹄形窑,也就是今天的“馒头窑”。而且煤炭的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窑室内会形成氧化气氛或弱还原气氛,也就导致生产出的白釉色瓷器偏黄,黑色瓷釉发亮,瓷器的釉表面质感相对柴木烧制的器物更硬。另外煤炭在燃烧时产生的煤灰如果落在陶瓷表面就会造成污染,这也是萧窑出现这么多残次品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萧窑所处的地理环境能够使其具备完整丰富的煅烧原料,对煅烧原料的改造是萧窑所生产的器具能够独具特色的原因之一。

3 人文和地理环境对萧窑瓷器制作的影响

萧窑位于淮河地区的中间地带,也在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属于平原地区,水陆交通方便,视野开阔导致了这里的人具有心胸豁达,性情豪放的特点。这里的民风素来有“民风彪悍”、“尚武集雄”之说,从萧窑瓷器制作的风格上也能体现出来,具有造型粗犷、敦实大方,釉色温润的特点。[12]五代十国时期一大批少数民族南迁至此,导致社会习俗有所改变,形成了汉族与少数名族共居的局面。这些少数民族性格影响了两淮地区的民风,使得这里的民风更加粗犷朴实,所以生产的器型相对于南方也都比较大,从这里的人们喜欢烹食牛羊肉的习性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而外来文化也带给萧窑窑具生产的改变,唐代中期以前很少见到盘,而之后根据社会习俗也开始烧制高足杯等器物。萧窑的瓷器工艺过程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性。因此使得窑具不断的更新,对瓷器的功能、大小、造型和装饰性都进行有效地加工和组合,这时的萧窑瓷器造型工艺上已摆脱了南北文化禁锢,形成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也展示了萧窑工匠们的创新思维和生产工艺的艺术特色。

萧窑所在的淮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也是整个淮河流域文化的缩影, 由于历史上水路、陆路交通的发达,这里除了具有本地区文化的特点外,还带有一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北方的大汶口文化,上世纪发现的萧县金寨遗址就证实了该遗址文化堆积从大汶口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除此之外,萧窑还受到南方长江文化、良渚文化的影响;萧县欧盘窑遗址出现了玉器制品,就证明了南方的良渚文化影响到这来了。这些文化影响都在萧窑出土的文物中有所反映,这也就证明了萧窑是受到了南北两种文化的双重影响。

4 总结

萧窑之所以在金代能成为黄淮地区的制瓷中心之一,正是因为它处于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利用南北不同瓷窑文化结合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萧窑的历史过程虽然不长远,但是从它的历史进程中能够看到我国瓷器制作的历史发展过程。

猜你喜欢
萧县高岭土白瓷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广东某地高岭土磨剥试验研究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古陶瓷修复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基胶凝聚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奥运福娃
狮子山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偏高岭土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