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杨士修于《印母》中谈到:“兴本不到,因求者催索,一时苟完;或意本欲却,因旁人怂恿,勉强敷衍;又或急于毕事,漫试刀笔,此则决无佳作。坏品而亦损名,故大凡精一业者,每不肯草率从事。彼求者未遂其愿,辄加不满之辞,恶知当局之难哉!”可见,从事于篆刻创作的印人想出佳作,外部环境与自我状态十分关键,印章要归宿于知音,如同宝刀要赠英雄,金簪要送美人一样,如果条件不成熟,就千万不要去创作。我就喜欢窗明几净,光线充足,工具精良,资料充足的硬件条件,一位鉴赏家、收藏家,说他之所以比别人高明,就是他拥有的资料比别人多比别人全,我们搞篆刻的,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古人讲,印风可以分为八类,有精粹华滋类,有高古简逸类,有拙野荒蛮类,有端美和谐类,有沉雄博大类,有清淑幽涩类,有孤冷古奥类,有骀荡流美类,无论何种在创作时都需要心静,尽量不受外界干扰,可能外面一声爆竹声响,或者一个电话都能干扰到作者的情绪。
岁月无情增中减,似水流年转瞬即逝,如果不能全力以赴,保持一种持续的高竞技学习状态,则不可能有所作为,基于此应该息交绝游,闭门深山,把有限的精力用于学习之中,因为一个骚扰电话,一次应酬饭局,就足以使内心出现波澜,把刚刚调整好的状态打乱。很多时候,总会在无奈的“好吧”与勇敢说“不”之间产生矛盾。我的记事本上每周通常会密密麻麻记录五、六十件必须解决的各种小事,每一个小事不完成就会造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比如去某些单位盖个章不会让你一次完成;朋友的几次饭局总是不去关系会疏远,去了没完没了的推杯换盏,晕头转向基本会耗去你一天的时间。有一段时间,我将鲁迅先生的名句“与人闲谈不超过五分钟”贴在墙上,导致了数位朋友和我绝交,于是赶紧撤下,只得将齐白石老先生的印章“不叫一日闲过”印于心间。
篆刻家亟待加强文化储备的不足,篆刻家不等于技术家。印人之间热衷于竞技、炫技,因为“文”需要漫长的时间积淀,而“技”可以速成,也容易收到实效。古人的传世佳作与文化修养息息相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是上品。明代沈野在《印谈》中就有意识地强调文学修养对篆刻艺术的“打底”作用,其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必静坐读书者耶?”当代一些印人的文化追求逐渐沦落成为技术家,津津乐道于常态空间的挖掘,而忽略文学修养和精神提取,将战略与战术概念混淆,这是每一个印人值得警惕的。将对具体的细节关注上升到对整体篆刻气息格调的把控,甚至将自己对篆刻本体的关切上升到人类命运的关切,唯有如此才能催生出振聋发聩的艺术,才能真正推动印学史滚滚向前。故更应从中国传统文脉中寻求突破口,将文人篆刻的气格在丹砂上搅拌,才会破茧成蝶受学术界所瞩目。
三十六计组印
我们面对着大师优秀的作品时,就仿佛看到了他们踩在沙滩上的足迹,究竟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有用相近的心灵去撞击,它们才会醒来。通过这么多年练习篆刻,结交了这么多好的老师,我感悟特别深,对我影响特别大。篆刻作品大部分是由横和竖来组成的,横竖衔接的地方,一般都是外圆内方,那么是不是我们做人,也应该是这样呢。如果我们外边很圆,里边也是圆的,那这个人就非常圆滑了。如果外边特别方,里边也特别方,那么又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我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的,就是外圆内方,内心要坚持原则,才能更好的融入纷纷扰扰的社会。
李国良,1979年生于保定。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评级中心考官、韩国国际文字书艺协会招待作家、浙江省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目前就职于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作品所获主要奖项有: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提名奖
“百年西泠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国际选拨活动优秀奖
韩国第三届直指国际书法大赛最优秀赏
第三届中国硬笔书法大展一等奖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优秀奖
齐鲁1989年生山东滕州人鲁东大学学士、天津美术学院硕士,师从刘文生、霍春阳等先生河北省美术研究所艺术研究室主任
幽泉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