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雯雯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科技和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李可/摄
五月,万物繁茂,丰收在望。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的代表们齐聚在素称“鱼米之乡”的江苏南京,一起迎接粮食行业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事——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
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是机构改革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首个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主题为“科技人才共支撑、兴粮兴储保安全”。代表们围绕“优质粮食工程”、粮食领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粮食科技成果等重点内容,一起交流互动,展示粮食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
5月21日,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广场上,人头攒动。大家注视着青花瓷碗中不断装满的大米,共同见证此次粮食科技活动周的正式启动。
走进粮食科技活动科普展,一个名为“平仓机器人”的装备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它能自动平整粮仓的粮食表面,核心技术是通过雷达扫描粮面,然后经算法分析后,引导机器人自动找到对应的位置去进行平整。一个粮仓大概需要三个小时,速度非常快。”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智慧分公司总经理陈召安向本刊介绍说。
“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对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在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指出,激活创新“第一动力”,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水平,建设粮食产业强国,迫切需要科技支撑。要进一步向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聚焦,围绕储粮安全和生产安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要进一步向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着眼于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围绕实现“五优联动”,统筹布局创新链,推进粮油适度加工和深加工技术创新,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要进一步向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聚焦,紧密对接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建设和粮食安全战略决策咨询机制建设。
张务锋指出,强化粮食库存管理,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储粮安全和生产安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强科技保粮水平,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上一轮创新红利持续释放的同时,要再谋新突破,瞄准安全、绿色、智能、精细仓储,实施“现代粮仓”创新行动。
近几年,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出台了《关于“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此后,全系统全面落实“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各地呈现出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更加强劲、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工作亮点更加突出的特点,科技和人才领域变化明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江苏近几年积极发展粮食科技,政府部门在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的同时,十分注重新型技术的应用,积极推介水源热泵谷物冷却技术,试点推广仓顶光伏、聚氨脂保温隔热材料等,努力实现绿色、生态、低碳储粮。“目前全省机械通风仓容达95%,粮情测控仓容达84%,环流熏蒸仓容达68%,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达47%。”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夏春胜介绍说。
河南省近几年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储粮技术。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巡视员乔心冰说:“中原粮食集团开展绿色生态储粮技术模式和工艺研究,先后立项研究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的氮气储粮技术、半地下仓低温储粮技术等课题,郑州兴隆粮库、信阳平桥粮库结合智能化粮库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氮气储粮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仓储管理、应用创新技术也是山东省重点落实的一项工作。“我们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集成新技术、新型移动式环保净粮入仓系统和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的智能通风、在线害虫监测、多参数粮情测控等绿色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目前全省应用环流熏蒸技术仓容达到2347万吨,应用粮情测控系统仓容2664万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709万吨。”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李伟介绍说。
目前“智慧苏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首个基于云架构的省级粮食智慧云平台已投入运行,并率先与国家级平台实施互联互通。”夏春胜说,“江苏粮食信息化建设已被纳入‘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要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堵塞漏洞,为监管插上科技的‘翅膀’。”张务锋对加强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目前,山东省以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为载体,建成了全省粮食仓储设施GIS管理系统。李伟表示:“这对全面掌握仓储设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全省仓储设施长效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监测粮情,郑州鑫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和粮情专家分析决策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安全储粮目标。“我省开发优化的多功能粮情监测、粮库专家决策等现代仓储技术,在全省368个智能化粮库和省局‘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平台上得到应用,真正建成了一批‘实用、管用、好用’的智能化粮库。”乔心冰介绍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张务锋在会上表示:“近两年涌现出大批龙头骨干企业,他们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关键是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上舍得花钱,下了功夫。”
近年来,湖南省的创新型粮油企业竞相发展,势头良好,这离不开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支持。“目前,我省拥有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发平台,187家粮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11家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家企业设立研究院,40多家粮油企业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8年底,全省11家企业跻身全国米面油食品50强。”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周辉介绍说。
山东省同样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动能转换、增强创新能力,坚持企业为主,不断强化粮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据2018年统计数据,山东粮食深加工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商品淀粉占全国的1/3,淀粉糖约占全国的1/2,发酵制品约占全国的1/4。龙头企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大循环、全利用、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粮食企业的发展,张务锋提出新要求:“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进粮油适度加工和深加工技术创新。今后几年,国家局将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单位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人才、装备、资金、项目等资源,予以重点扶持,增强协同创新优势。”
在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湖南省注重运营模式的创新。他们依靠创新推进粮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现代粮油产业发展体系,探索组建产业联盟。周辉说:“我们首个湖南省食用植物油产业联盟已正式成立,标志我省食用植物油产业步入抱团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目前,正全力推动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稻米产业联盟的组建,全面唱响优质“洞庭籼米”品牌。”
“要发挥粮食科研机构优势,不断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各类粮食科研院所要从全球视野和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谋划推动创新,准确把握技术趋势,统筹粮食科技、工程技术、设备研发力量,率先突破关键技术。”张务锋在会上如是说。
南京财经大学始终坚持“粮食底色、财经特色”的办学传统,坚持发挥粮食专业学科优势,坚持服务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校长程永波表示:“我们面向服务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全格局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全领域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
目前,南京财经大学积极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积极联系粮食类兄弟高校,共同探索落实“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的更优模式与路径,共同致力于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领域重大问题,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
装备水平是一个国家或行业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多数企业设备落后,急需更新换代,这既是粮食行业的“短板”,也蕴含着广阔发展前景,加速装备技术研发突破,做强“大国装备”粮油板块,是粮食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江苏省近几年大力扶持粮油机械新技术研发,培育粮机制造产业集群,年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居全国首位。在粮食科技活动周科普展上,一个组合式烘干综合体模型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这是江苏丰尚农牧装备有限公司近两年研发而成的。“它可以实现粮食从卸料到清理、烘干、存储全过程的高度自动化,烘干工艺先进,特别是对水稻烘干,效果尤其明显。我们的粮食保质干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丰尚农牧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旭清向本刊介绍说。
河南省在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开封市茂盛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配套性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粮食加工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公司通过推进粮食机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和工程化,实现技术跨越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装备替代进口并部分出口,大批粮食加工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20%以上。
平仓机器人与组合式烘干综合体模型 李可/摄
对于未来“大国装备”的发展,张务锋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着力推进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食加工成套设施;要支持粮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升级换代,提高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
对于科研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张务锋明确表示:“要拓展完善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三对接’机制,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在此次科技“三对接”暨全国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中,共有41家单位、34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9980万元,项目涵盖了仓储、加工、粮油装备等技术领域,包括院士工作站建设、科技创新合作、技术许可应用、学科建设等。这将为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粮食产业技术水平搭建一个相互共融的平台,促进实现成果落地。
此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向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聚焦。张务锋谈及今后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时指出,要探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各环节全链条监测,提高重大风险辨识和预警能力。依托现代通信、传感技术、远程监测等手段,提升数据获取的应急响应效能。
随着粮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储存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升级,国家对检验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东方孚德技术发展中心探索开发适合我国粮情的检测仪器,部分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显著提高了提高了小麦和大米品质检验技术水平,为把好粮食质量关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江苏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粮食大数据挖掘与应用,聚焦粮食流通各环节,具有示范意义。其中,在“生产”环节,逐步建成一批“好稻种+好生态”的“苏米”生产基地;在“购销”环节,研发国内首款面向农民售粮的省域“满意苏粮”APP;在“储存”环节,无锡、苏州研发的粮库智能机器人,实现了库区自动巡查等功能;在“加工”环节,江苏宝宝集团“国家稻谷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成功利用生物法提取米蛋白,为企业新增产值过亿元;在“消费”环节,苏北粮油有限公司与京东合作,采取线上网络营销和线下实体配送结合方式,构建新型粮油销售经营网络和服务平台。
在此次粮食科技成果发布会上,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院长曹宝明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设》这一成果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咨询提供了新角度。他认为,运用粮食安全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和预测决策理论,通过构建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利用专家意见法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形成粮食安全预警模型,帮助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指数。
张务锋在会上表示,“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等高端智库建设,加强对粮食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的智力支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战略研究,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近年来,粮食行业新增近千名高技能人才,万余名基层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累计十万余名职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自《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全行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粮食人才脱颖而出。今后要继续以人才选拔为抓手,大力培养粮食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补齐人才培养短板,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南京财经大学作为一所生于粮、长于粮、发展壮大于粮、特色优势于粮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全链条的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建设粮食学科领域人才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粮食学科群的优势,建立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培训提供保障和服务;建立面向粮食行业的‘人才特区’,实行政策倾斜,统筹整合全校的粮食学科人才资源;灵活有效引进各类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大粮食相关学科领域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程永波说。
对于粮食人才的培养机制,张务锋强调:“要大力推介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培树宣传一批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好‘科技兴粮示范单位’和首次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及先进集体评选表彰工作,营造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
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科技和人才工作座谈会会场 李雯雯/摄
安徽省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创新开展贫困家庭扶贫和粮食企业扶智活动。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许维彬介绍说:“安徽从2016年开始,从省内定向招生、定向培养200名中、高职贫困生,免费就读,定向就业。近三年冠名联合培养教学班32个,订单培养学生950人,培养企业员工2万余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安徽省鼓励对科研成果突出的科技工作者,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和个人奖励。许维彬说:“我们鼓励职工参加高级工和技师的技能鉴定,年鉴定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400人。依托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落实技术转让或许可奖励政策,有6名全国技术能手、11名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创立了全国拔尖人才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
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学技术、强本领的积极性。张务锋指出,各地要进一步落实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薪酬制度、科研奖励制度改革,维护企业和科研人员的权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湖北省“四支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同向发力,助力各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并持续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出台了《关于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据了解,湖北省定期组织年轻干部轮训、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讲座和市县粮食局长培训班,两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32次4500人次。
湖北省粮食局副局长熊贵斌介绍到:“2016年以来,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领军人才工作室、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2018年,分别与武汉轻大、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签订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备忘录,强化平台建设。”
“科技支撑发展,人才引领未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张务锋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