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50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度数据集

2019-06-24 16:19曹晓萍张琴琴杨勤科展小云
关键词:覆盖度黄土高原植被

曹晓萍,张琴琴,杨勤科*,展小云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陵712100

2. 西北大学,西安 712107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引 言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集中分布区,地处干旱和湿润过渡区。由于其土层疏松、暴雨集中等原因,尤其是历史上对土地的过度开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因此,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状况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生态脆弱区和水土保持建设的重点区域,1999年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1999–2010年间黄土高原累计造林面积已达到1890.6×104hm2,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1]。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带重要组成部分,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对该区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植被覆盖度既是反映植被覆盖状况最直接的指标[2],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指示器”[3]。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态势及其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因而区域植被的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4-5]。

本数据集是黄土高原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期的2000年和退耕还林10年后的2010年的逐月植被覆盖度数据,数据可用于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流域和土壤侵蚀类型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措施的生态成效,并用于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换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还可支持地理学、生态学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高校有关学科(地理、生态、林学、水土保持学等)教学。

数据集自 2016年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黄土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loess.geodata.cn)发布共享以来,已下载使用40多次,先后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集成与模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中西部卷)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热特性、热传输过程以及土壤热效应”等20多个项目,支撑硕博士论文10余篇。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植被生长和演替,受到降水和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强烈影响,因此植被覆盖度在多年间和年内都有变化。野外考察和已有研究表明,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度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为了既能反映年内各月植被覆盖度变化,又能反映退耕还林初期和10年后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中国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下载 2000年和 2010年旬合成产品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生成2000年和2010年各月的植被覆盖度,以期反映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1.1 基础数据准备

黄土高原地区50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度数据集是由来自TERRA卫星的中国500 m NDVI旬合成产品计算得到,产品由MODND1D计算得到,计算方法为取月内每十天最大值。NDVI来源于中国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原始数据缺省2000年1月数据,2000年2月只有下旬数据,因此2000年2月没有平均值合成。用于裁切的黄土高原边界(图 1)来源于黄土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loess.geodata.cn/)。

图1 黄土高原边界图

1.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ARCGIS环境下进行,分为投影、裁剪、合成月数据、计算4个步骤。

1.2.1 投影

为便于使用,本数据集直接采用全国地图投影的常用投影和参数。投影名称为正轴等积割圆锥投影(Albers),椭球体为Krasovsy,单位为m。在此过程中将输出分辨率设置为500 m,重采样方法规定为二次线性(bilinear),这种采样结果数据比较连续,不会出现伪条纹。

利用第二次黄土高原科学考察队定义的黄土高原地区边界(图1)进行数据裁切。为了数据的完整,也便于数据应用,裁切时从黄土高原地区边界向外做了5 km的缓冲带处理。

1.2.2 合成月数据

对下载的原始NDVI旬合成产品进行滤波、空值填充、去云等必要处理,然后用最大值合成法,将每月三个旬的数据合成为月NDVI数据。其中空值填充采样了常用的邻域均值法。

1.2.3 植被覆盖度计算

利用目前最通用的像元二分模型(式1),基于月NDVI数据,计算逐月植被覆盖度。

式中VFC为植被覆盖度(%);NDVIsoil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NDVIsoil和NDVIveg可以是NDVI统计分布累计频率为0.5%和99.5%的值[6-8]。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偏低,该累计频率的赋值方法对覆盖度计算结果可能会造成一定误差。

2 数据样本描述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数据集命名方式为:fvcyymm,fvc为植被覆盖度,yy代表年份,mm代表月份,如fvc0002为2000年2月植被覆盖度数据。本数据集共包含2000年2–12月和2010年1–12月共23个图层数据,植被覆盖度单位为%。图2是部分图层展示,反映了退耕还林初期的2000年和退耕还林10年后的2010年植物生长枯萎期的12月和生长茂盛期的8月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

图2 退耕还林前后12月与8月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统一的基础数据源,原始数据分辨率为 0.0051○,中纬度地区相当于平面距离567.7 m,所以黄土高原地区换算成平面坐标后设置为500 m。

将所下载的NDVI数据在计算植被覆盖度前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滤波除噪处理、空值检查和填充处理、去云处理等,直至数据无明显噪音、无空值和伪条纹。从NDVI到植被覆盖度的计算中,采用了NDVI累计频率为0.5%和99.5%,从而提高数据计算的准确度。

数据覆盖范围为黄土高原地区(图1),为使数据更精准,在裁切时对黄土高原边界向外做了5 km缓冲处理。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本数据已于 2016年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黄土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loess.geodata.cn/)发布并提供共享服务。在网站下载本数据解压后可使用支持 ESRI grid文件格式的GIS软件打开、显示、编辑、查看、统计分析等。数据可用于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流域和土壤侵蚀类型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措施的生态成效。

猜你喜欢
覆盖度黄土高原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塞罕坝机械林场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追踪盗猎者
近30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行于大道——忆从黄土高原走向高峰的刘文西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