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要:为了体现设计展览所具备的不同功能与价值。从“沟通交流”、“审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了设计展览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作用。深化了设计展览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在大众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其系统认识与深入研究,让更多有价值的设计作品为大众服务。
关键词:设计展览 价值 功能 中国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113-02
引言
设计展览首先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内进行作品展示的过程,聚焦了特定时空下的设计风格、设计流派、设计特点以及设计人员与设计作品等。近年来,随着展览如火如荼地举办,也对大众生活、审美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当下设计现状的一种审视与探索,也为设计史的编撰梳理出较为清晰的线索。
一、设计展览所具备的功能
(一)沟通交流的功能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设计展览的视野趋向国际化,展览集中了商贸、交流、论坛讨论等一系列功能,更好地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意义非凡的设计盛宴,与此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国内的展览会存在“呈现度低”、“不存在交流”、“商业气息重”等短板。[1]确实,在部分展览中没有形成交流的良性互动,呈现出来的展览布局也不能准确地去表达设计师的创意。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设计”只是单纯的而不涉及其他因素。相对于国外的一些设计展似乎更能得到设计师们的认可,一方面是他们把“交流”的功能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交流的名义汇集了诸多设计界大腕,呈现及参展模式也更为成熟。另一方面是即便有商业性质的展览,他们对展览的趋向性也是十分精准的,并不会喧宾夺主。
例如:“柏林设计周”以交流为主,不会强调你的身份、你是否有采购计划,这就很好地诠释了展览的沟通交流功能。而不同的则像“新加坡国际家具展”,属于供销系统,只针对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几乎都是去采购的,这种就是偏向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美国高点家具展”既有去观赏当前的设计风格与趋势来便于自身的发展,如:白宫设计师——亚历克莎-汉普顿的家居品牌都会推出一些新的系列:色彩、纹样等,又有去采购商品以便于市场化运营的。总体看来,后者相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来说更有利于设计及设计展览的发展。
同时,在设计展览呈现的方式上,可以多些与参观受众的互动交流,近年来虽然国内的设计展览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只是设计师群体或者是设计师与策展人之间的一些专业性的学术交流,而没有真正与受众进行深入的沟通与探讨,毕竟设计追根溯源是为人而设计的,那么设计展也应该是为大众的需求来进行的,没有与大众深入的沟通交流的设计展只能说是哗众取宠罢了。因此,设计师们在进行专业性交流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走进大众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设计,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参与和支持。
(二)提高审美与人性化服务的功能
随着博览会、设计展、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种各样的现代展示场所的出现,大众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作为大众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它们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其设计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人性化”、“科学化”等字眼逐渐进入设计人员以及策展人的视野,把人的需求放到了首要位置,更加重视人在展示场所中的感受与地位,因此作为设计人员更应该去满足受众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舒适而优美的观赏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设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一些设计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国际化视野越来越开阔。但是,设计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处处体现出这么高的水准吗?能实现“为民主而设计”的理念吗?我们可能无法得出肯定的答案。从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现代设计,“以人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来脚踏实地做设计。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无不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奠定着良好的美学基础。在传统的设计学、美学、审美评价等研究思路中可以更好地探索出一条提高大众品位、满足大众需求的道路。在进行工业展览布展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展览的布局安排、形式设计是否符合人们审美的需求。同一款产品,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与感受,而且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随着不同的因素、环境等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或是策展人在陈列展览时需要注意:在体现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再进行人性化设计与布局,分别从展览的环境与布局、色彩、材质等方面考虑。例如:展品陈列的高度是否符合人体的视线范围、展览的场所环境是否适合受众的参观、展览灯光的颜色是否达到了人体视力的舒适度、展品的材质是否能从视觉、触觉上带给参观受众不同的感受与体验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思考。
同时,不要盲目地去效仿西方国家的一些设计,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只有不断地去发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准,只有把本国的优秀文化在设计展览中呈现出来,才能带给大众一种正确的审美标准,不是所有西方的设计都是完美的,本民族的设计也有十分优秀的,例如:中国传统的图腾、纹样等都是中国优秀设计的起源。
二、举办设计展所蕴含的价值
(一)精神文化价值
一个好的设计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好的平台被展示出来,这不仅需要设计师倾注大量的心血,还需要大众的共同参与。这不仅仅是商业的功能展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就像艺术源于生活一样,现代设计往往体现的是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那设计展览的呈现就充分表达出了设计师与大众的互动。例如“意大利米兰家居展”其本身是一个商业性的展览,但是所带给人们的远不止经济方面的价值。再如:近年来在日本出现的“新丑风”设计风格,它是日本新生代设计师高田唯所提倡的一种设计风格,所谓的“新丑”就是设计师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是他的直觉和情绪最直接的视觉呈现,充分表达了设计师对生活中一些细小方面的最真实感受。近期在上海举办的关于“新丑风”设计风格的展览,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这也是从精神方画带给大众的一种視觉享受与价值体现。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广泛的知识来支撑,但是有时也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参加展览是有必要的,因为展览所带来的价值有其他事物无法取代的现实意义。在这个设计展览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设计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中国设计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一方面,“工艺美术”的含义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早有出现,例如古代的“纹样”、“图案”等就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也是“设计”的起源,是我国从古至今对外展现民族生活、文化传统与物质文化成就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中国设计的首要原则。另一方面,现代设计是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这两个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民族传统化与世界现代化的矛盾性,这使得“现代设计”这个概念转型的道路更加坎坷,必须在努力融人世界的同时又要突显民族性。因此,要举办一些更有深度性的设计展览来兼具这二者功能的特殊性,所谓“深度性”就是每个设计展的背后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发扬本民族特色文化也可以在设计展览中来体现,不论是设计师还是策展人,不管是从设计的创意拟定还是设计成品的完成,再到展览形式的呈现,我们都需要在展览中赋予一定的民族文化气息,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中国的设计展览。没有文化支撑的展览是空洞乏味的,没有民族性的精髓和气质,中国设计的未来之路也不会久远。
(二)市场经济价值
在西方各国的统治者眼里,似乎早就看到了“设计”的经济价值,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分析说,“英国的经济可以没有政府,但是不可以没有设计”。[2]例如,在日本,每年工业设计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公司产值的51%。诸多的例子足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设计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意义。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但如果设计失去了经济价值,设计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因此,设计的经济价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需求,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展览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省在一次工业设计展览中曾提出“工业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3]此次展览不同于以往的设计展览,活动提出,参展的设计作品必须是已经运用到实际市场中的,其设计产品也必须拥有知识产权及专利,做到真正地把设计与市场紧密结合,设计不是设计师们个人爱好的表达,更是贴近大众生活与社会市场的产物。对于目前的设计作品来说,还是存在对大众生活的关注度不高、现实生活联系度低、市场投产率低等问题,这有悖于设计展览举办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中举办艺术设计展览,不仅需要突破传统展览的基本模式,例如:美术馆、博物馆等,还需要在室外较为宽阔的场地来进行。这样不仅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消费的同时,人也不知不觉地走入设计展览中来,还使得观展体验和购物体验合二为一,让设计进入人们的生活,拉近设计与参观受众的距离。不仅实现了展览的經济价值,同时也极大地让大众很好地融入设计中。
结论
设计展览的功能与价值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它在设计史中的地位也并不是纯粹的设计展览品那么简单,我们应该不断深化设计展览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对它的系统认识与深入研究,让更多有价值的设计作品为大众服务。中国现代设计正处于不断探索自己设计特点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设计师与策展人对设计的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同时也需要大众的支持与参与,让中国的现代设计也不断登上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张思思中国现代设计展的发展及现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12 13
[2]宋镇现代展览设计的节奏把握与运用[J]碑林集刊,2010 (3):01-02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00-102
[4]孙青丽工业设计中的思想情感及审美的经济价值[J]艺术设讥2010,25 (6):0204
[5]买文兰论南洋劝业会对晚清社会发展的作用[J]洛阳师范学院报,2008,34 (3):27-30
[6]柳冠中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的重任[J]设计,2015 (23):0407
[7]徐双双,丁伟,贝典徽.Ai智能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突破[J]设计 2018,27 (9):0609
[8]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思考[J]设计, 2013,190 (27):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