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豪
摘要:“高级黑”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意指通过褒扬的话语方式来暗讽某种社会存在,激发受众的逆向思考,造成传播的负面效果。文章通过对“高级黑”这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类型、特征及其负面影响,对不同类型的“似红实黑”报道现象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级黑” 新闻报道 类型分析 治理策略
在北方的方言里,“黑”意味“抹黑、讽刺”,网络上流行的“高级黑”一词也由此衍生,意指使用褒扬的话语方式对事物进行暗讽,通过展现事物和评价的不合理性,制造叙事话语与现实观念之间的矛盾,展现戏剧性冲突,从而制造噱头、看点和争论,吸引公众注意力,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我国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常出现一些新闻报道因盲目歌功颂德的“低级红”报道方式而导致“高级黑”的负面传播影响,此类“似红实黑”的新闻报道用正面形式制造负面议题,误导公众,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和民众的公共形象。①
“高级黑”新闻报道的类型与特征
近年来“似红实黑”的新闻报道主要分布为如下几类:
一、过度倾向型报道。过度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是指为了推出先进典型、进行正面宣传而罔顾报道形式的客观性,对报道对象过度拔高、美化,致使报道中所塑造的“高大全”形象不食人间烟火,违背了常人常情。受众心中往往伴随极大的荒谬感和被愚弄感,从而触发逆反心理,对报道产生反感。如2016年11月16日,贵州省特警朱俊再为了参加特警的比武大赛,放弃了与自己妻子拜堂成亲的机会。媒体报道将朱俊再颂扬成为先公后私的模范警员,并配以新娘单人在家完婚的照片,大量的溢美之词带给受众的却是一种反人性、反常理的古怪感。报道不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正面宣传效果,反而损害了民警群体的形象和媒体的引导力。②
二、信息灌输型报道。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获取的信息内容变得多元化、个性化,受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消费,大众传播分化出分众、小众传播。一些媒体抱守官本位和传者本位的落后观念进行舆论引导,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气息十足,这样的“党八股”破坏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交往和互动,致使群众对政府信任度、满意度的下降,甚至出现信任危机。2015年1月2日,哈尔滨某仓库发生特大火灾,5名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身亡,哈尔滨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公布基本情况,其中领导“高度重视”“做出批示”“紧急部署”等套话模板占了一半篇幅,而消防员连名字都未有呈现。突发事件中描述领导的“反应模板”在公众眼中,是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以及消防员宝贵生命的漠视和不屑,引发负面舆情是必然结果。
三、逐利失范型报道。逐利失范型报道,是指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吸引眼球,提升流量,刻意利用受众的刻板成见或猎奇心理,无视新闻事实传播后可能会产生的负面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方面的影响,造成正面宣传负面效果的一类新闻报道。如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迎合民众的刻板印象,在报道中强调报道对象的“官二代”“富二代”身份,并引用“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市长”等案例对比,激化官民对立、贫富对立,甚至对某些群体进行“标签化”“污名化”,如报道中称北上广外来务工人员为“低端人口”。
四、坏事好说型报道。坏事好说型报道是指一件新闻事实在公众的立场上明明是一件坏事,而媒体为了掩盖政府部门的失误或行为的不合理性,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如2017年推广的禁煤改气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政府部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各地居民的情况而进行 “一刀切”处理,致使百姓挨冻。媒体针对此类事件,在网络上发布主题为“虽然暖气暂时供应不上,但政策是温暖的”相关评论,为了进行正面宣传而忽视了公众最关心的基本利益,传达给受众一种“冷血”“霸道”的政府形象,必然会导致网络上一众网民的愤慨情绪和批评嘲讽。
五、宏观失实型报道。此类报道立足的事实完全客观真实,但片面的、部分的论据论证出的结论却在宏观层面过于主观且失实,对于不了解相关情况的受众可以达到劝服的效果,如果受众自身经验域中包含此类信息,则可轻易推断论证的失实,导致媒体的公信力及政府的自身形象受损。如在2018年10月1日前夕,微信公众号内大量吹嘘“中国跃升世界霸主”“中国全面超越美国”等相关主题的文章被疯狂转载,此类文章列举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经济、军事方面成就,但并未就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同领域的水平相比较,便直接得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荒谬结论,在被一部分网民大量转发的同时,也有相当多的网民对报道提出了质疑。事实选取的偏向、论证的失真往往招致受众对报道的全盘否定,新闻报道传播范围越广泛、影响力越大,被拆穿和证实时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越大。
“高级黑”新闻报道治理分析
一、由宣传意识转变为传播意识。学者陈力丹认为,宣传作为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一是为了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我国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致力于新闻报道树立典型,推出先进,用“红榜”“黑榜”引导、规范公众的行为,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影响力,获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公众的媒介经验增长、媒介素养相对提升,传统媒体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被边缘化,受众对获取的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宣传本身是中性的,其产生影响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过去的宣传往往将重心放在政府身上,通过单向、直接、目的性的信息传播,无视受众对信息的要求,导致正面宣传引发负面效果。媒介工作者应当改变观念,由“传者本位”升格为“受众本位”,转变刚性的“宣传”为柔性的“传播”,目的由信息的简单传递转变为态度的劝服,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变为平起平坐的协商者,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和权利。
二、由形式主义转变为规律重视。“高级黑”的新闻报道大部分是由形式主义的思维、行为惯性导致的。新闻工作者无视、漠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只为应付工作要求,付出不小却收获反效果。新闻报道想要预期的正面宣传引导舆论的效果,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
在传播实践中,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以人为本,将“人”和“人性”放在第一位,充分保证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受众的感受、权利和基本需求。其次,新闻报道中的官方话语需转向为民间话语,摈弃死板、空洞的教条,用更接地气的语言体系进行针对性的、分众化的信息传播,不仅是适应受众的知识范围、思维模式,同时也由“教育灌输”转向“协商”式的信息互动,体现了对受众的尊重。语言体系的更改,意味着叙事方式的重构,信息观点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共同决定了传播的效果,通过生动、具象和多样化的符号来传播内容,用故事去表达观点,从形象到抽象,能够消解受众对观点灌输的反感,也能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接受态度劝服。
三、由政宣分离到全员参与。政府工作与宣传系统之间并不是紧密联系的,在有需要时政府部门才会与宣传系统开始对接与合作,而媒体因要求时效性、倾向性,极易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对事件的情况了解不足或产生偏差,政府形象在新闻传播中便处于劣势。政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打破控制媒体进而控制舆论的旧有观念,主动学习如何利用媒体更好地引导舆论、塑造积极的政府形象。通过建立政府官微、公众号等官方自媒体平台,促进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积极回应质疑,接受公众的监督与批评,逐步恢复公信力、引导力,实现政府良好媒介形象的重塑。
综上,在新媒介技術的冲击下,我国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媒体要重视自身的不足,以受众为传播活动的核心点,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协同并进,减少“似红实黑”类型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影响,创造一个充满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的网络话语空间。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注释:①徐向东,刘轶欧:《“高级黑”在国内舆论场和对外传播中的表现、影响与对策》,《新闻爱好者》,2016(10)。
②祝华新:《正面宣传何以引发负面舆情?“高级黑”现象值得深思》,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