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英
团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同志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工作思想的指导下,在共青团改革的新形势下,团员队伍建设要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好“团队衔接”“学社衔接”“党团衔接”等“三个衔接”问题。这其中,“学社衔接”是重中之重,是解决学校团员流向社会后失联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應该有团组织的问题的源头所在,是解决基层团组织设置和活力的难点所在。
学生团员在流向社会后会存在一个明显的现实困境——团员失联。一方面,学校共青团和社会各个层面共青团组织彼此“独立”,未能形成团员信息的连续录入和衔接;另一方面,团员从学校到踏入社会,团组织关系没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进行过渡和对接,团组织关系容易形成“脱节”。
团员信息录入不完善,“学社衔接”凸显团组织“找不到”团员。一是高校共青团团员信息流失或收录不完整。团组织之间在沟通、上报过程中也会出现遗失、篡改等少数现象,或有重复、多次录入的情况,最终致使一部分的资料不完善。二是学生团员流向社会后未能100%完成团员关系转接。目前,共青团已经探索建立了“智慧团建”这一具备基础团务管理的功能的平台,能满足对团组织、团员、团干部基础数据库的管理,实现对团组织、团员、团干部基本信息的动态采集,构建全团大数据。但是针对毕业、离校学生团员等学生团员流向社会的情况,这一系统对团组织关系转接没有完善的举措保障,团组织关系的完全转接存在现实性困境。
团的组织覆盖存在缺口和不完善,“学社衔接”凸显团员“找不到”团组织。一方面,学生团员在从学校流向社会后,很大一部分毕业、离校后等暂未找到工作或者未确定去向的团员,由于无法确定自己的团员关系归属,学校又急切地将团员关系转出,导致这部分学生团员组织关系既不存在于学校,也不存在于社会上具体的团组织,出现口袋团员,完全游离于团组织之外;另一方面,离校后参加两新组织、自由创业组织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团员青年,进入社会后,企业、新兴组织利益最大化这一企业内生目标逐步外现,成为企业行为决策的最终标准。因此,企业团组织的存在依据受到挑战,覆盖存在空白,团员关系也无法“落户”。在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团员由于“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成为社会闲散团员,最后失联。第三,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部分学生团员毕业后把档案放在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的团组织建设基本属于空白,无人管无人理无人问的三无状况,导致这部分团员的失联。
团组织的活力不强,“学社衔接”凸显团员“想不起”团组织。一方面,高校基层团支部组织活动存在以下现实性问题,例如活动目的不够明确,团支部活动不够多样化,团活动形式略显陈旧等,活动在学生中缺乏号召力,从而导致团支部组织建设活力明显不足,学生团员对共青团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不论是体制内的“单位”,还是“体制外”的“企业组织”,常规业务性工作占据了青年大量的时间,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路径不够完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团组织的活力不高,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向心力和认可度也有待提升。
进一步扩大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构建起多层次的联系体系,从而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和充分影响,是解决“学社衔接”现实困境的必要路径。共青团应该立足现实,充分调研,依托并完善“智慧团建”这一团内大数据平台,抓好“组织覆盖”“组织活力”双举措,保障团员青年“不离团”“不忘团”“不舍团”。
依托“智慧团建”平台,保证团员信息完整录入,保障团员“不离团”。一是充分实践团中央“智慧团建”系统。各级团组织要确保团员信息的准确录入,推动共青团自身互联网转型建设,创新青年群众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智慧团建”成为既包括对团组织、团员、团干部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也包括对团员发展、团费收缴、团员注册、组织关系接转、组织生活开展、推优入党等基础工作的管理;二是实现对青年团员、团干部的网络化数据管理。对团组织进行数字化记录,对团的工作落实扁平化推进,实时掌握团员青年需求,吸引和凝聚团员青年,同时,青年团员也可以通过平台来主动联系团组织,实现团组织之间、团组织和团员之间、团员相互之间经常性即时工作对接和联系交流;三是提升“智慧团建”系统的多样化管理。针对各类型的群体巩固、调整和建立相应的系统团支部,如建立未就业学生团支部、延期毕业学生团支部,使得“智慧团建”系统真正形成“多重覆盖、不留空白”机制,达成团员“不离团”愿景。
进一步加强“组织覆盖”,保障团员“不忘团”。立足现实困境,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团的组织体系,因地制宜地从实际出发,既巩固、调整传统领域团员青年联系覆盖方式,又积极探索开创新兴领域特别是体制外团员青年的联系覆盖新方式,实现团组织关系随工作转、随档案转、随居住地转的三转模式。针对高校,突破过去依托班级建团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依托班级建团与依托学生动态管理相结合,如前面提到的建立未就业学生团支部、延期毕业学生团支部等,做到“多种模式结合,多重交叉覆盖”,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无盲区。针对传统领域,进一步完善原有团组织结构,有效对接高校,无缝对接组织关系;针对新兴领域,共青团要充分挖掘,充分动员,探索新兴领域团建工作,体量大的团员集体,例如阿里巴巴,先建团,完成团员信息收录,不打破原有青年活动的模式;体量小的团员集体,探索楼宇团建、街区团建等模式,摸清青年底数,联合传统共青团力量,开展青年活动。全团构建起一个“同心圆”组织体系,即:以团的组织为核心,以各类青年社团、青年中心为内环,以各类其他青年组织、青年“自组织”、网络虚拟组织等为外环的多层次组织体系,让共青团无处不在,达到团员“不忘团”目标。
进一步提升“组织活力”,保障团员“不舍团”。立足青年需求,针对不同领域的职业青年,共青团真正的走进青年、服务青年,为团员青年提供有效帮助、有效深入的服务是解决“学社衔接”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一方面,团组织要不断完善服务触手,拓宽服务阵地,搭建服务平台,贴近青年、贴近实际地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共青团要强化资源配置,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进一步理顺青年事务管理体制,建设面向青少年、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以个性化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让团员真正的热爱共青团,实现团员“不舍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