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磊
高校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志愿服务本身所展示的青春正能量深刻影响着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的价值底色。吉林大学在志愿服务中坚持德育为先,提出“让志愿服务成为每个吉大人生活方式”的口号,聚焦社会需求,立足大学生专长,将志愿服务与“第一课堂”互促互融。
坚持立德树人,厚植志愿服务的优良土壤。吉林大学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过程中,挖掘文化资源,打造 “红白黄”三源色精神为价值底色的整体建构,每年设置10余项专项志愿服务,参与人数近万人。红,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革命精神;白,就是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黄,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三源色精神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已作为吉林大学志愿服务体系鲜明的文化特色,成效显著。
强化顶层设计,将志愿服务纳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吉林大学始终把志愿服务当作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将志愿服务全过程有机嵌入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在围绕“三全育人”制度建设上,将志愿服务与学分制度有机结合,在全国高校率先将志愿服务作为《形势与政策》实践环节,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体系,作为课外培养8学分的重要内容,成绩比重占到40%。同时成立了校、院、志愿服务协会三级管理体系,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规范了志愿者的注册、培训、管理、评价等流程。学校党委每年都会听取志愿服务相关专题汇报,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出席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者评比的表彰大会。目前共有学生志愿者近5万余名,各类志愿者协会64个。比如法律援助协会开展的“失足青少年法律援助”“乡村法律讲座”;环保协会开展的“环保论坛”“保护母亲河”活动;心理协会开展的“流动儿童心理辅导”“空巢老人心理关怀”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互助”的根本意义。
丰富活动载体,打造具有显著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我们依托“吉大志愿者在行动”品牌,开展了包括留守流动儿童帮扶、孤残儿童救助、阳光社区共建、赛会展会服务、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常规志愿服务。其中“白求恩志愿服务队”“蓝马甲”“周末圆梦大学”“阳光社区”等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例如每年选派优秀志愿者到朝阳区社区兼职锻炼,开展校地共建行动和阳光社区行动,时任中央文明办副主任刘淇在吉林省视察时对这一模式给予了肯定与好评。同时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优势,在提供广泛性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比如哲学社会学院志愿服务团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以非利益第三方来化解吊水壶村的村企社会矛盾,得到《新华社内参》《光明日报》的报道。
做好内外协同,建立志愿服务保障长效机制。从“组织、资金、人员、培训、宣传”上构建志愿服务全过程培育“五位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在校外,加强与服务地的对接和企业的参与等,引入第三方校外资源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校内育人资源。在校内,联合教务、学工、宣传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制度。通过项目化方式,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配备专业化指导教师团队。依托全国志愿服务大赛等赛事检验工作,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挖掘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秀典型事迹,收录志愿服务的经典案例。近年来,吉林大学志愿服务成果丰硕,学雷锋志愿服务获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白求恩志愿者协会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星語心愿爱运会》项目、帮扶社区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培训》禁毒教育与法律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的《疯狂的蘑菇》公益创业项目,分别获得过全国志愿服务项目示范项目和金奖等荣誉。另有20余个项目荣获省市各级奖项,200余人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吉林大学志愿服务工作将继续融入学校中心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不懈奋斗。
(作者系吉林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