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亲切回信。5年多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遵循,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育人体系建设。
坚持面向社会需求,提高志愿服务的精准性。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始终聚焦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领域,聚焦脱贫攻坚,构建以教育扶贫为主导、产业扶贫为牵引、文化扶贫为支撑的“本禹志愿服务队”特色扶贫体系。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贵州、湖北建始持续接力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在中国首届扶贫论坛上,我校志愿者代表全国青年扶贫志愿者发言,本禹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实施‘四大工程助力精准扶贫”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坚持依托学科特色,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本禹志愿服务队”在坚持做好传统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向专业志愿服务领域发展。园林学院志愿者采取“社区+结对+接力”模式,开展家庭园艺栽培、屋顶绿化等志愿服务,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食品科技学院志愿者依托专业,深入社区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公益大讲堂”等科普活动。绿色协会发挥环境保护专业的优势,开展湿地调研与保护、爱鸟护鸟行动,连续12年举办湖北省大学生绿色营。同时,学校通过“狮子山公益讲堂”“志愿故事会”“志愿服务体验营”等平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激发志愿者群体内部活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坚持项目化运作,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优秀项目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积极引导志愿服务从活动向项目、品牌转化。2015年开始,搭建校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平台,举办骨干志愿者培训,全面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培育了“甘露工程”“志青春”“童行计划”等20余项品牌项目。“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项目先后带领130名山区学生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拓视野。“乡村教师来汉培训”项目已邀请408名来自贵州、湖北的教师到武汉学习。近5年,荣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5项、银奖6项,获得扶持资金56万元。甘露工程“筑梦黔方”园丁计划入选首批全国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提高志愿服务的时代性。创新是志愿服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学校创新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模式,在团支部设立“公益委员”,创建本禹志愿服务小组,把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动员融入到班级团支部建设,动员团员青年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探索“社工+志愿者”模式,“e路阳光”禁毒志愿服务队在社工的指导下,走进社区开展“情牵戒毒家庭”“我是禁毒先锋”等服务。开展“互联网+”志愿服务,“阡陌学堂”在线支教项目已邀请100余位社会各行业代表为山区孩子授课,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搭建校地企“爱心桥”,设立项目化菜单,建立三方联动实施项目的机制。
坚持德育美育并重,提高志愿服务的文化性。志愿文化彰显志愿服务魅力,具有更为深沉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推进以“本禹精神”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建设,通过话剧、图书、音乐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志愿者故事。话剧《牵挂》在国家大剧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公演60余场,目前话剧已经传承到第七代,坚持每年面向新生演出,直接参演志愿者超过500余人,觀看超过5万余人,成为传播志愿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
2018年12月5日,学校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5周年交流分享会。徐本禹在发言里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我们在志愿服务道路上的“指路灯”,是砥砺我们奋进的“能量源”,是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传家宝”。站在新时代,走向新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接力奋斗,将“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作为志愿者的思想指引,贯穿于学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