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笃信一条普世真理:人生多数的际遇,偶然中都充满了必然。
每一次突围,都是自我的一次飞跃
2002年暑假将尽的一天,当我收拾着行李,准备继续我的村小教育之旅时,接到在母校履新的孙振建校长的电话,让我来新联中学任教初中语文。新的岗位,新的责任,新的路径,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虚心向学校前辈们请教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抓基础,强训练,刷习题,严奖惩,一路摸索,一路汗水,埋头耕耘,屡有收获。我全身心扑在语文教学上,享受着职初读书储备所带来的教学顺畅与成果快慰。然而,五年的机械忙碌,也让我渐感心累:这就是我和学生想要的教育生活吗?这就是我将日复一日的教育人生吗?如火如荼的应试氛围中,我将何以自处?又何以突围?语文学习更高远的指向与更开阔的境地究竟在哪里?长期疏于理论学习与教育思考的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恐慌与压力,我无法回答这一个个追问!
时值教育局动员老师们报考教育硕士,困守愁城的我毅然报考,并有幸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由此,我的教育生命又一次得到拔节生长。在风光旖旎的南师校园,聆听名家学者的谆谆教诲,分享酸甜苦辣的教育故事,享受“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阅读酣畅……一种求知的充实感、满足感、幸福感笼罩我的周身。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史、学科史、教育哲学、学科心理学……这些原本被我疏远排斥的教育科学,竟渐渐变得亲切可感,在我营养匮乏的教育田园中逐渐扎根。
教育大家的实践故事与理论建树,让我对自己的前行有了初步的方向。誠如导师何永康教授所告诫的:研究生就要做一点真正的研究,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困难,就是我们研究的真命题,不要指望一步到位解决问题,但要力争比别人多走一步,那一步就是创造,就有价值。导师的话,让苦于硕士论文无从选题的我,顿时茅塞顿开。我当下最感困惑的不就是学生怕写作文吗?如能将学习期间的理论研读与教学一线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相互印证,那我的硕士论文岂不水到渠成?
静悄悄的革命:我的作文教改之路
为了让僵化的写作教学更接近语文教育的本真,也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热情不被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消磨殆尽,我开始稳步推进班级作文教改,着力建构一条以兴趣生长为特征的写作教学革新之路。
为了深挖学生的写作潜能,我开始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生本主义教育学著作中寻觅佳径。当《第三思潮》《动机与人格》等“自我实现”理论的著作出现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我竟有种拨云见日的惊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给我以重要启迪:需要的层次越高,学生写作的动力就越足。激活内需,才能让学生素养实现加速生长。为此,我用“三级发表体系”唤醒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的写作能力拾级而上。
“百草园”班级作文角门槛不高,使多数孩子能轻松获得愿写即可班级“发表”的殊荣;对班级园地中的佳作,我热情鼓励作者在校报、校网或宣传橱窗中一展风采;对有望公开发表的精品,我更是不吝赞辞,满纸朱批,不遗余力地指导孩子们一改再改,助力其发表梦想的实现。我还充分运用“鲶鱼效应”,注重尖子生的榜样示范。在反复辅导金凤同学在《全国优秀作文选》首发作品后,该生兴趣盎然,能量爆发:一年时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60余篇,10万多字。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与发表体系的持续构建,充分激活了全班学生的写作热情。几年来,学生们累计在《中国德育》《中国校园文学》《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生世界》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500多篇。
记不清多少次午休或下班后在办公室里与孩子们促膝长谈作文章法,也记不清多少个周末、节假日在电话、邮件中对孩子们的求教耐心回复,更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在灯下为孩子们即将投稿的作品郑重书写点评……两千多小时的无偿辅导,十万多字的佳作点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按期完成了硕士论文并高分通过答辩,成功申报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且成果渐丰,提振学校伊梦文学社声誉而获评“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作文教改成果被《中学语文》、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致敬恩师:无痕之教,有痕之爱
在长达7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在寂寞中坚守、前行,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日益丰富,引起了南通市初中语文教研员李凤老师的关注。从此,我有幸成为李老师的徒弟,成为她无痕语文工作室的幸福一员。
师傅对教法的精细追求,给我以启迪。为了搜到一幅契合《松鼠》文意的插图,她会耐心地从几百张图片中一一遴选。为了让学生两分钟内理解《观刈麦》中“家田输税尽”的时代背景,她花上几个小时查阅史学资料。她以行动告诉我:所有的精致、渊博与深刻,都来自“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意志与恒心。
记得全省首届教师微课大赛,我的作品在南通出线。师傅立即与我电话沟通良久,帮助我反复斟酌内容的删改与形式的优化,搜集大量资料,数易其稿,最终折桂。在这样的经历中,我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荣誉背后的做事的态度与做人的风格。荣誉只是路过的航标,而态度与风格将成为引领我走向光明未来的罗盘。
加入无痕语文工作室以来,我不敢懈怠马虎,因为害怕师傅那无痕的“温柔一刀”——每到元旦,团队成员都要填报一份项目繁多的年度考核表,并上传群中。虽然师傅过目之后,既不表扬,也不批评;但徒弟们看到兄弟姐妹的进步成长,谁能不及时自勉呢?
团结奋进的工作与学习氛围,使我们激情饱满地完成了多项具有挑战性的“大工程”:为中国教科院、教育部资源中心、中国教师研修网、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多个重要部门和单位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或助学微课100多节。在这些具体的课程开发中,我们不断提升着语文教学的驾驭力、感悟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入选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之后,我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共同体。名家大师的讲座引领、专业导师的谆谆教诲、前期学员的精彩展示,不断增强着我争当“大国良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专业发展的五年规划、个人读书的汇报演讲、“生长”话题的“朗读者”专场、各显风采的同课异构、现场展示的基本功锤炼,让我成长的步伐更加稳健。在优秀队友的积极引领下,我紧跟其步伐,奋力追赶:当我执教的《曹刿论战》一课,得到专家的点赞,当我的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上,当暑假基本功训练的现场论文稿刊发在国家重点期刊上……我收获了站稳课堂、实践创新、突破自我的成长喜悦。
(作者为“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教于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