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
倒退40年,交警的现场执法也要规范,能镇得住现场围观的人群。40年过去,改革开放的中国大步进入汽车社会、网络社会,交通环境已经变得异常复杂,手机摄像头、监控摄像头、行车记录仪、执法记录仪无处不在、交织成网,交警的现场执法视频随时有可能被放上网“直播”,面对亿万网民的围观。在这种背景下,执法流程是否规范、执法用语是否文明、使用警械是否恰当等细节都要经得起检验。
尤其是随着云技术的运用,交警现场执法从云端到网络的传播趋于同步化。以新华社现场云为例,不少交警现场执法、提供紧急救助的视频通过新华社微博、抖音、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有的光点赞量就超过百万,正能量跟帖就超过4万,起到了很好的交通安全普法宣传作用。
现场执法要规范,非现场执法同样要规范。2018年,针对网友反映强烈的山东高速公路限速值忽高忽低问题,山东有关部门全面排查限速值过低、限速标志缺失、测速提示不到位等突出问题,集中推出8项整改措施,包括进出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立交桥匝道不设置测速设备等,受到网民好评。随着大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摄像头增多、高清视频取证便利化,非现场执法的规范更应受到高度重视。地方交警部门应当主动排查信号灯、限速标志被树枝遮挡或设置不合理等隐患,使非现场执法同样经得起检验。
不能忽視的还有窗口业务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场执法和非现场执法,关系到群众获得感,需要规范、热情、严谨、高效。近年来,各地交管部门狠抓“放管服”改革,在车管、验车、年审、学车等业务领域不断推出便民举措,受到各方好评。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交管服务类APP大显身手,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多点屏幕少跑路。
不过,近些年,也有的地方的交管服务APP出现网络堵车,如一些通行证件线上办理功能长时间不正常等。这些问题,也需要各地交管部门高度重视,畅通群众指尖上的“高速服务通道”,用规范的线上、窗口服务赢得群众口碑。
规范执法,也需要延展到立法视角,使执法行为的法律支撑更加清晰有力。回顾近些年,道交法和相关法律经历的几次重大修改,均体现了交通安全从源头抓起的决心和力度,也极大地推进了执法规范。从汽车社会的实际出发,让法律更有针对性,保护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效力更大,这是中国式立法的初心。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近些年,各地对所谓“捆绑式”机动车年检的一些质疑:即有关部门要求车辆年检前应处理完非现场违法行为违反上位法相关规定。笔者认为,从交通安全的角度分析,车辆非现场违法行为应当在一定周期内得到处理,否则,会架空法规,使非现场处罚长期空转,对汽车社会的安全极为不利。据《法制日报》报道,针对道交管理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启动专项审查研究。笔者建议,应当站在依法治国以及汽车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进行深入调研,提升非现场执法处理程序的法律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