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中的英雄主义及现代意义

2019-06-21 01:44刘红英
曲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武松曲艺

刘红英

山东快书是一种以叙述幽默、风趣、讽刺故事为主的韵颂体曲艺艺术形式,依据其主要传统大书《武松传》中的主人公的名号,早期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武老二”“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这就注定了山东快书骨血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听书的都爱听故事,俺说书的最爱唱英雄。”这种发源于鲁中、鲁西南农村的,土生土长的口头说唱艺术,表现的内容是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武松、鲁达、李逵等英雄人物除霸安良的故事,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喜爱。曲艺理论家陶钝曾说:“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够吸引农民呢?因为说的是武松打恶霸,替受害者抱打不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农民群众世世代代受恶霸地主们的剥削压迫,听了武松这些嫉恶如仇的故事,给自己出了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当然就爱听。”英雄主义积淀成为一种大众的心理情结。

《武松传》中多个回目,尤其是“东岳庙”“景阳冈”“十字坡”“闹当铺”等都展现出武松平民英雄形象。“东岳庙”中,“武大郎说:你千万别提去赶会,赶会哥怕你惹饥荒。武松说:我今天偏去东岳庙,我一定要到那里去望望!我看看怎么样的叫李贵,怎么样的名李刚,什么样的皮笊篱,怎么样的不漏汤,我找找那个瞎小五,点点他这个瞎炮仗!”山东快书艺人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仅耳闻目睹了劳动人民苦苦挣扎的生活,自己也是受着剥削压迫,颠沛流离之苦,最能深切感受到生逢乱世的百姓希望英雄人物扭转或改变社会不公、法律昏暗、吏制腐败的渴望与追求。“爱管天下不平事”的鲁达,“对世道看不惯,恨透了土豪和贪官”的李逵,“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武松,都是出生于底层的民间英雄,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代表着广大民众发声。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快书就拥有了傅永昌、杜永顺、高元钧、杨立德、刘同武等享誉大江南北的艺人和大批的观众群体。1949年后的五六十年代,山东快书又以极强的战斗精神和浓郁的喜剧风格迎来了最为繁荣期。因为山东快书在朝鲜战场曾发挥的战斗作用,引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浓厚兴趣,也引起了部队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各军区、文工团曾多次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由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亲授或者由其弟子继续代授的弟子两百余人,如刘洪滨、刘学智、陈增智、刘司昌等都是山东快书创作演出研究的佼佼者,并遍布各个军区及各个军种、兵种,成为燎原之势。山东快书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曲种。

“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穷艺人们,翻身成为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参了军,入了伍,不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诲“你是个战士,要像战士一样,不要放下手里的武器,你的铜板就是你的武器。”艺术家们满怀热情地拿起鸳鸯板谱写一曲曲英雄史诗,“在朝鲜战场上,在海防边防连队里,我见过无数的英雄模范,他们的英雄事迹时刻在鼓舞我,教育我,因此我不能不歌颂他们,表现他们。”(高元钧语)“战士们生龙活虎的生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沸腾的军营文化,为曲艺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刘洪滨语)经历过火热斗争生活洗礼的山东快书涌现出了《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侦察兵》《长空激战》《侦查英雄韩启发》《智斩栾平》等一大批新作,感召鼓舞着人民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吹响了时代进步的号角。

优秀山东快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从来都不只是作为英雄而存在的,他们是有血有肉、有人性缺点、有烟火气、真性情的人,无论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武松、李逵,还是学徒大老郭。比如高元钧塑造英雄,弘扬正气,却反对高大全的人物。他回忆曾看过的一个作品,“里面有人物,而且是英雄人物,却是戴着英雄帽,穿着英雄服,唱着英雄调,迈着英雄步的又高、又大、又全,又完美、又有大眼、又有浓眉,还有高鼻梁的人物,是有着十足‘英雄气的人物,拿到舞台上就砸了,假模假式老百姓就不買账。”

“文化大革命”后,山东快书伴随着文艺的春天得以复苏,出现了陈增智的中篇山东快书《武功山》,刘洪滨、刘树强长篇山东快书《马本斋传奇》,黄枫《铁十回》等佳作,这些作品无不彰显着英雄主义的崇高价值,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同时又歌颂人民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忘我劳动精神。二十世纪以来,李鸿民、高洪胜又编写长篇《许世友的传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塑造新时势造就的新英雄。但是这些作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唱并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新经典。这恐怕和当时非英雄化、非理想化、非崇高化的文艺倾向有关,也和曲艺界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关:脱离实际,不生动再现、提炼现实生活或者热衷夸张,失去现实批判的锋芒和针砭时弊的锐气,或是符号式的平面化作品泛滥,或是快餐式、消遣式作品层出不穷。山东快书界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优秀新作匮乏,未能发挥出巧妙说故事的优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为包括山东快书在内的曲艺艺术指明了创演的方向,有着说唱英雄传统的山东快书大有可为!

中华民族文化中自有荡气回肠的英雄精神,新的时代中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呼唤理想、信念、崇高、伟大,呼唤英雄重塑,我们需要更多有血性、有风骨、有气概的作品,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更多家国情怀。所以我们需要民族脊梁式的英雄人物。我们熟知的很多英雄人物都是在战争和动荡年代涌现出的,在重新演绎时需要注入时代精神。近代史作家关河五十州撰写的《战神粟裕》《彭大将军》等人物传记叙事生动、求证严谨,同时又语言鲜活、发人深思,很值得我们山东快书人仔细研读,探求如何在“传统英雄文化与历史新质的熔铸中塑造新的英雄形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曲艺是属于人民的,如果没有梁山好汉的英雄业绩,也就没有梁山故事,有了故事而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传颂,也不会有‘说武老二的。”(杨立德语)所以我们更需要凡人英雄。歌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的当下英雄,他们可以是励志奋斗的平民,可以是驻守海岛、边防的战士,也可以是立党为公、造福于民的公仆……要塑造特定历史、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弘扬真善美。

英雄主义、英雄情结永远不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泯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英雄将会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山东快书人要代代传承,更新英雄的现代表达方式,让英雄们正义、无私、奉献、拼搏的品格得以世代弘扬。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武松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我家里的武松
动物论反腐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武松的醉与不醉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