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巡展西安站 西北大学校园宣讲精彩纷呈
3月25日下午,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全国高校巡展宣讲西安站在西北大学南校区模拟法庭举办。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邵兵,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冯筠,课工场TAG(技术专家顾问团)成员、亚马逊AAWS资深机器学习专家于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瑞研究院西安研发中心副主任赵京虎以及大赛组委会代表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并讲话。来自西北大学及附近高校的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场爆满,很多学生席地而坐,认真聆听各位领导及专家的发言。在答疑环节,同学们踊跃与专家互动,收获颇丰。
以大赛为抓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大学历年来非常重视软件人才培养。在宣讲会上,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冯筠明确表示,西北大学极力肯定了“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举办的初衷和意义,并将其列为西北大学学生竞赛一级赛事。她期望同学们能把参加“中国软件杯”大赛当成对学业水平的檢验、对未来职业技能的积累,抱着认真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大赛中,并预祝同学们在今年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据西北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负责学生赛事的张老师介绍,目前学院已经全面展开大赛的选题工作,也积极鼓励本科及研究生的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学院也将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特长提供针对性指导,配备专业辅导教师。张老师举例说:“比如由一名研究生带两名大一或大二本科生共同攻克题目中涉及到的技术难点,这样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同时也使本科生了解参赛的流程,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独立参赛打好基础。”
大赛组委会代表姚萌随后就大赛的背景及意义、大赛的历史、大赛的成果及亮点、第八届大赛的整体安排等方面对大赛进行了全面阐述。据介绍,大赛是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举措。大赛覆盖软件人才培养每一环节,以大赛为牵引,强化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和协作形式,创建了以“政产学研用”为核心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大赛聚集了国内百余家软件骨干企业;囊括了包括全部985、211高校在内的千余所本科、高职院校;吸引了万余支团队,数万名软件、计算机专业学生参赛,帮助我国软件百强企业解决了许多共性技术难题。姚萌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踊跃报名参赛并取得好成绩。
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邵兵对本届大赛的赛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邵老师结合自己连续担任“中国软件杯”大赛评委的评审经验,针对学生的提问,从技术手段、设计思路、重点切题技巧等角度,对包括基于计算机视觉辅助自动驾驶应用、公共地点人流量计算的云监管平台及与国产CPU环境的微服务应用实践等赛题进行了生动的讲解。邵老师表示,在历年评审参赛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完整完备、亮点和创新性、能够实现赛题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等方面,是优秀参赛作品的重要考量。邵老师还提醒学生要注意作品复现的方式,可以通过视频或PPT等方式将作品介绍清楚。
北大青鸟集团是北京大学优秀校办企业。课工场是北大青鸟集团注资成立的大学生高端教育品牌,专注于企业 IT 岗位专业人才培养。课工场已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创意设计、互联网软件、互联网营销等八个方向,覆盖互联网热门职业课程体系。课工场TAG(技术专家顾问团)成员、亚马逊AWS资深机器学习专家于伦老师代表课工场,首先针对智能时代话题给软件杯大赛的学生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随后于老师又结合案例,对课工场的赛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银行卡号识别系统”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招聘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进行了深度讲解,并说明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该赛题所应用的技术能力会给参赛同学带来的实际价值,在坐同学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思索,颇有所得。
产学互动 构筑校企合作新篇章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直属科研产业单位,是我国能源电力及工业控制领域卓越的IT企业,是国际知名的电气化成套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级专家47名,拥有“智能电网保护与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从第一届“中国软件杯”开始,南瑞就积极支持并参与出题。南瑞研究院西安研发中心副主任赵京虎结合南瑞的产业实力、科研能力及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计划,介绍了IT市场人才领域的现状和南瑞的优势,并带来泛在电力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最前沿的产业概念,鼓励同学们积极参赛、努力钻研,为广大同学的深度参与打了一针强心剂。
此次西安首站宣讲组委会还初次探索应用了视频直播的方式,与广大的异地同学和老师建立连接,共同分享了软件杯大赛的专家和企业领导们的精彩演讲,直播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互动,这将鼓励组委会继续将大赛组织得更加有声有色。本次大赛高校巡展西安站除了开展西北大学公益讲座之外,组委会还深入拜访了陕西省高教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与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就学生创新、参与大赛及实训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
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高校巡展福建站 福州大学校园宣讲成功举办
3月26日晚,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巡展福建站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隆重举行。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郁莲,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王一蕾,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教师张宗榜,大赛组委会代表,以及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200多名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大赛组委会代表安苾寒详细介绍了大赛举办的初衷、往届亮点、创新成就及第八届大赛的整体安排。她表示,“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通过科学严谨的竞赛形式,为青年学子展示技术实力、创新成果提供舞台,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产学融合平台。大赛由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两部一省)共同主办,开创了国内同等赛事主办形式之先河。8年来,大赛始终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的方针,有效聚拢了企业与高校的双方力量,及时反映了产业的前沿技术和行业的最新标准,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她还充分肯定和表扬了福州大学师生在历届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希望参赛学生们今年能够继续努力,争取在本届大赛决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畅通沟通渠道 助推产教深度融合
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郁莲对本届大赛的赛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郁莲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多年担任“中国软件杯”大赛评委的评审经验,从赛题背景和意图、题目技术实现手段、呈现形式、设计思路、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开发环境和平台以及赛题的重点和难点等各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讲解。郁老师说:“第八届大赛赛题的整体水平较前两届有了很大的提高。赛题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无人驾驶技术是近两年行业趋势发展的热点。与前几届大赛纯软件设计及算法类赛题不同,第八届大赛在赛题种类上更加丰富,有更多细分版块出现,可满足当下时代发展的热点和出题企业的需求。”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团委书记鲍星华非常支持大赛的宣传推广工作。鲍星华在与大赛组委会代表交流中表示:“从大赛举办之初,就一直密切关注大赛,也积极向学校及学院汇报大赛的最新进展。” 同时,他还为大赛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校企协作 共育软件精英
本次大赛高校巡展福州站除了在福州大学进行讲座之外,组委会还先后深入拜访了福建省教育厅、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厦门理工學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等重点高校的相关院系领导和负责人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据组委会老师介绍,接下来大赛巡展还将在长沙、成都、南京、广州、上海和哈尔滨等城市举办;同时在河海大学、哈工大等开展巡讲和现场答疑活动。此外,大赛组委会还将走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十所高校,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深度交流,打通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切实帮助同学们解决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将学生和学校的诉求及时传递给出题企业。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经过七年的沉淀和积累,成效越来越显著,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已得到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的认可与支持。目前第八届大赛报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欢迎软件极客们积极参与,在技术比拼中增长才干,放飞梦想!
相关链接
推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推动产教融合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积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突出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的有效保障。
“中国软件杯”是落实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赛的成功举办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及时反映了产业的前沿技术和行业的最新标准,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七年来,一颗颗软件新星在这里崭露头角,一道道技术难题在这里攻克,一个个产业前沿趋势在这里传播……
要发挥大赛作为推动产教融合抓手的重要作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技术比拼、校企合作等措施,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方式,有力促进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提供高素质、富活力的核心人才保障。
推进软件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软件企业既是人才需求的始点,又是人才应用的重点,高等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科研单位的软件成果,最终要通过企业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软件企业的紧密合作,努力促进软件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软件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软件教育实习基地或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软件教育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