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理念在中职临床检验教学中的渗透

2019-06-21 01:24王迅
职业·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中职

王迅

摘 要:辯证思维理念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辩证理念,在中职临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对阴性与阳性、共性与个性、正常与异常等形成一种辩证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较为复杂的检验结果中获得有用信息,节约了诊断时间的同时,还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得出精准的诊断。

关键词:辩证思维 中职 临床检验教学

随着医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许多临床检验项目层出不穷,其检验的质量与数量因此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检验医学成为了临床诊疗的关键。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检验医学中包含着许多哲学思维,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着将其融入检验医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多维度、全方位的临床思维能力。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之后,需要让基础理念与临床实践进行融合。这样才能精准地判读各种检验报告中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本文针对辩证思维理念在中职临床检验教学中的渗透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辩证思维理念在阳性与阴性教学中的渗透

1.阴性具有的相对性分析

在临床检验中,阴性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对于阴性的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种是送检样品中没有发现被检物。另一种则是检验物的痕量低于检测限。在开展定性实验时,想要精准地判断阴性或阳性,需要认真分析临界值。这里提及的临界值指的是,在实验结果中处于分界点时,送检样品包含的分析物浓度值。如果其浓度值较低,则会被判定为阴性。比如:在利用酶标仪读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应板时。临界值需要通过仪器进行阴性对照,并根据其反映出的吸光度来精准计算相应的测定值。但在进行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方法都会产生不同的临界值。此外,如果送检样品含量较高同样存在阴性的可能,即通常所说的假阴性。这种现象在免疫学检测中比较常见。比如:在进行ELISA测定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检验时,会表现出HB sAg阴性,但检验结果中的HBeAg则表现为阳性,这两个结果出现了矛盾。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可以通过稀释样品的方式来观察HBsAg是否表现为阳性。如果为阳性,则可以判定为HBsAg浓度过高,其抗原抗体反应超出了最适比造成的。这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后滞现象导致的假阴性。

2.阳性具有的相对性分析

检验表现为阳性并不一定为病患,送检样品虽然存在但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因此,人体在出现病理表征时,一些指标会表现出阳性。比如:在开展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教学时,需要对学生强调ASO阳性则表示肯定存在有链球菌感染,但其并非为现症患者。其主要原因是人体本身对链球菌普遍易感,ASO则可以在其病症治愈之后依然存在。因此,需要根据其他检验以及临床观察才能够最终确诊。再比如:生理性蛋白尿及生理性糖尿等都是同样的道理。此外,假阳性的存在并非是检验所能完全避免的。如果怀疑是假阳性时,可以通过降低浓度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度灵敏检验,非常容易表现出假阳性。比如:邻甲联苯胺法测定粪便隐血检验。检验方法主要是利用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进行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检验。但动物血、铁剂、富含过氧化物酶中的叶绿素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假阳性表现。

二、辩证思维理念在正常与异常教学中的渗透

1.正常具有的相对性

处于参考范围内并不代表完全正常,任何一项检验都会提供一个参考范围。通常可以称之为“正常范围”。在进行判断时,需要认真了解测定值在其生理与病理中所产生的动态变化。比如:在开展WBC教学时,病患没有患病时的WBC正常应该为9.0×109/L。如果其受到病毒感染,则会快速降低为4.0×109/L。这个值会依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其检验结果已经表现出了异常,这种表现可以理解为假阴性错误。所以,在进行检验结果判读时,测定值的动态变化通常会存在非常关键且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此外,需要认真了解检验项目的敏感性。比如:血尿素并不作为肾功能检测敏感指标。当病患BUN值处于正常范围时,则不能判定其肾功能处于正常。其主要原因是一旦BUN上升,会导致大部分功能性肾单位受损。因此,当前此项检验需要一种较为敏感的检验方法。例如:血清胱抑素C等方法。

2.异常具有的相对性

处于参考范围以外的病患并非异常。通过辩证思维对参考范围进行理解,在进行参考范围制定时,不管是正态分布原理,还是用百分位法,都会出现部分健康人测定值处于参考范围以外。在医学界中,通常会将90%以上健康人体指标列为正常范围。但依然存在10%的健康人表现出异常,容易造成误诊,这也正是假阳性错误。同样以WBC教学为案例,有10%的健康人群WBC处于参考范围以外,想要获取这部分人群非常关键。在实际临床中,部分人的WBC检验结果会处于(3.5~4.0)×109/L之间。虽然异常,但其本身没有疾病。此外,在具体的临床检验教学中,可以引导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辩证判读实验报告。比如,当测定值超过了参考范围,在检验报告中则会以“L”或“H”的方式表示,但其标志并不具有临床意义。想要进行限界值判读,必须要与其他检验结果进行结合。所以,参考范围并非诊断的唯一标准,通过辩证思维可以针对检验报告进行精准判读。

三、辩证思维理念在共性与个性教学中的渗透

1.生理具有的特殊性

这里提及的特殊性主要是年龄、性别、地域等。其中以年龄差异表现出的生理差异最为明显。比如:不同年龄病患的WBC、RBC及Hb等都不相同。如果开展6岁儿童发热、咳嗽病患检验时,其病患白细胞分类计数为中性粒细胞(N)70%、淋巴细胞(L)30%。在进行判读时,应该先了解成人与儿童外周血白细胞都是由N、L等5种细胞构成。其中N会在受到细菌感染时出现提高的现象,这是人体的一个共性。但是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理特殊性,其所表现出的N与L比例也各有差异。因为,在进行成人检验时,其比例则可以视为正常。但对于儿童而言,如果6岁时其N与L应该各占50%。在检验结果中的N为70%,则表示出现了升高变化,受到细菌感染的几率非常大。因此,不能根据成本标准对儿童检验结果进行判读。

2.病理具有的特殊性

病理状态表现出的特殊性,在检验中非常常见,而且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化特征。比如,病患体型较胖,临床表现为胸痛、高烧且多痰。在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检验时,检测到了抗酸杆菌。但对于肺结核病患临床表征来进行,其病患通常会表现为低热和消瘦。所以,并不能直接就否定检查报告,当病患痰涂片检验时检验出大量抗酸杆菌时才确诊为结核病。这个案例说明,当人体细胞一旦受到结核杆菌感染时,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这是一种共性。但并非所有病患的临床表征都相同,可以将其理解为个性。所以,需要认真了解各种疾病存在的普遍规律,还需要认真观察病理状态存在的特殊规律,这样才能够客观、正确地做出诊断。

四、辩证思维理念在静态与动态教学中的渗透

对于临床检验而言,其报告中的检验结果会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存在。但其检验指标在人体中是以一种动态变化的形式存在。坚持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则是检验医学教学非常关键的辩证理念。在开展检验时,需要认真地对静态进行分析,并仔细对动态进行观察,通过两者结合的方式,才能够通过结果监测所产生的变化规律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检验医学在进行诊断时,其指标动态检验主要是出现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医生需要以动态的思维来认真分析静态的检验报告。比如:在进行疾病诊断时,血清肌酸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10h会明显增加,在病发后12~36h会达到一个最高点,并于72~96h逐渐恢复正常。人们掌握了这个动态变化规律后,可以有效地选择最佳的检验时间。此外,许我动态检验已经被列为临床诊断中的常规项目。比如口服葡萄糖耐量检验,这就是一种以动态观测的方式进行诊断糖耐量受损的有效检验手段。再比如在进行用于指导用药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肝素抗凝治疗中一项关键的监测指标。在指导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与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率进行控制。再比如:可以将辩证思维理念应用于病情监测中。比如:反复检验三大常规等。通过这样易用,可以将静态测定值理解为某个时段的点,并通过动态监测来进行连线,最终结合所有临床资料形成一个点、线、面的思维方式,最终为病患诊治提供有效的臨床辩证思维。

五、小结

总之,当前检验医学中的各项检查指标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通过检验获取到的数据成了丰富的医学信息,对其信息进行认真判读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开展检验医学教学中渗透辩证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辩证临床思维的习惯。并通过全方位、动态、关联的方式判读检验指标。同时,通过辨证分析,才能够从较为复杂的检验结果中及时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病患诊断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文杰,马国平,王志超等.实验诊断学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4).

[2]张立丽,娄金丽.检验医学理论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4(9).

[3]王明永,王凡平,于海川等.以科研促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6).

[4]苗小艳,孙文平,魏巍等.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中职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