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霞
摘 要:随着创新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高专业化、高素养的人才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要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于现代航海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型的人才,为航海事业输送专业人才。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 问题 改革
船舶工业是海洋经济建设的基础,对海洋运输工程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因此,培养高专业素质、高道德理念的人才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专业特点
1.专业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方向主要是将创新型的船舶设计理念、船舶建造技术进行有效融入,在高自动化、高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开展海洋工程的制造、管理、机械维修A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使相关技术行业拥有高学历、高操作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当前,海洋石油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的背景下,更需要完善专业内容,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专业目标
船舶与海洋事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能够科学地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的人才,这些人才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工程设计的理论,并能够切合海洋工业的生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术需求。
3.专业课程
专业涉及了电子、信息、物理、海洋建设等方面的领域。在专业的要求水平中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中的操作性学科,如力学、机械设计必须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再者,专业直接面向海洋工程,包括对船舶工程、海上运输等方面必须有高标准的规划能力。最后,在海洋工业基础管理过程中,必须具有相应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
二、主要任务
船舶工业的经济效益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海上工业的市场并不利好,导致经济的流通速度、物品需求大大降低,导致现阶段海上工业发生经济萧条的不良反应,出现了大规模海上企业的破产现象。因此,为缓解金融危机后续的不良影响,必须就海上工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海上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调控的和谐化。所以,海上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进行改革,以缓解工业经济的巨大压力。
三、存在问题
1.实践水平不足
由于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理论授课仍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课程实践水平不足、课外实训水平不够完善、学生进入专业的企业实习机会过少是现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的专业水平低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欠缺有直接的关系。而现阶段企业通常需要高专业技能的技术性人才,专业性人才培养、贮备时间过长,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加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而不局限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训,应强化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授课死板
教师的授课大多局限于对课本理论的介绍与讲解,而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针对性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运用的实践操作。另外,本专业的授课教师过少,特别是缺乏专业技能,只是从别的专业学习借鉴操作、技术经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水平不切合,不能熟练运用至海洋企业的发展中。
3.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过于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实训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海洋工程的问题只能从片面的角度发现,导致建筑开发困难。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本质提高,间接地导致了企业高管人员认为学生实训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继而减少了技术支持,最终使学生在参与实训的过程中操作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改革办法
1.优化教学内容
本专业现有的学科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系统的学科体系理念不强,只是对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作出规模性的大纲安排导致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实际操作应用不熟练,综合性处理能力不高。
因此,必须针对系统的学科进行设计分析,在教学大纲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求学生在熟知基础理论的环节中对智力进行拓展,在拓展过程中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剔除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使教学环节涉及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应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在学习中奠基扎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基础不仅包括学生基本理论的培养,还应包括于对空间思维的创新、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德育理念和探索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贯彻国际先进课程理论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学科专业特点。特别需要在实验中渗透科学专题性报告和研究成果,以便于学生面向多种环境的操作时,能根据不同的企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案。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建设可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在活动中吸引国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方便学生在创新教学环境中开阔思路,拓展知识。
教师通过对教学大纲的改革,提前讲解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业知识,教师需要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结合多元化的授课环节,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与认知度。尤其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理论交叉的作用下解决企业现存问题。
2.完善師资力量
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校园资深师资团队的建设,以本专业的核心学科为例,在专业科目的讲解中应配合高专业性师资力量,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方法,以专业素养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专业化素养。
教师在进行专业的学科研究中,应加强与国际经验丰厚的船舶建设工程师或与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组织教师和交叉性的学科建设为引领进行学习,特别是对于校园内骨干教师的培养,应以创新素质化教育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3.改革评价体系
学校应根据现阶段的教学特点,并根据工科专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制定权衡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度。如规定在平时的随堂点名、平时作业的学科成绩占25%,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占48%,实际操作水平评价占27%。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培养环节调研结果分析,使学生在专业学科的学习中明白学科的专业侧重点,明确自身的实际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4.加强合作管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核心特点是对学生高技术化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该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进行调研,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灌输课本理论。所以,创新教学模式,及时与校外海洋工程企业进行对接。在与校外企业合作过程中,学校应恪尽职守,将人才的培养建设融入企业实际操作中。
另外,学校可以模拟实训教学场地,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企业工程内容的讲解。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引入专家对课程进行讲解,给予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奖励,使学校对学生培养协同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的发展目标,为迫切需求专业人才的企业生产提供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水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5.完善实训方式
多元化实训方式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海域环境做出规划建设目标。首先,必须加强国际先进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并在发展的海洋企业建设中主动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其次,深化专业设计软件的教育,如CAD教学模式、VR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软件的使用进行实训教学与培训,为学生在提出建设规划前做铺垫。最后,必须将企业中的创新理念融入至实训教学环节,在企业的帮助下要求学生进行生产与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并在多环节内做出相应拓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6.优化教学时间
由于海洋工程的生态建设与企业生产会受到海洋周期性的影响,特别是频繁的季节交替同环境变动性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实训过程中,务必对海洋环境、海洋季节、海洋生态的因素结合实际操作时间合理安排,以能保证海洋工程建设的安全。所以,学校应进行不同实践内容的教学,根据实训内容进行规定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化专业知识和操作方法,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操作、管理流程,丰富对应的操作训练内容,深化学科交错性理论的运用与探索。
7.完善评价体系
学校应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进行实时评价与考核。首先,在理论考核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出勤率、作业情况、笔试情况进行综合评测,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体系了解的前提下作出具体的计划方案。其次,针对于课堂、课外的实际考核,必须针对实训内容、实训操作理论、实训报告、实训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综合评测。
五、小结
船舶与海洋学科专业需要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创新化建设,因此需要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结合质量化的企业建设环节,不断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企业质量化、全面化发展提供高素质、高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鑫,蓝尉冰,焦自权.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6(31).
[2]徐俊英,张志国,冯大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时代教育,2015(3).
[3]黃海,张国成,张铁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与学科交叉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4]何新英.应用型本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7(2).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