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尺度河西走廊乡村旅游集聚度研究*

2019-06-21 00:52:08赵宏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5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劣势区位

赵宏亮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的延伸,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带动传统农业转型,为2050年我国全面实现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繁荣景象提供了新契机[1]。乡村旅游的概念在2015年在我国被首次提出后,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根据《2017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8年发展预测》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愈22亿人次,营业收入愈4 4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12.83%; 2016年收入愈5 700亿元,占比升至14.42%; 2017年乡村旅游业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同比增加了3万多家,营业收入近6200亿元,同比增长8.77%。乡村旅游正以高于国内旅游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大消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2]。河西走廊隶属于甘肃省,目前甘肃省着力把乡村旅游培养成为全省旅游产业最活跃的业态和最重要的增长极,并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实现2020年创建国家4A级景区标准的田园综合体10个、国家3A级景区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度假区)100个,以及100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2万户品牌化农家乐的目标,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吸纳甘肃省50万农民就业。在甘肃省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富民效应。

乡村旅游一直是国内研究热点,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乡村文化、农村发展、人力资源、矛盾疏解、满意度、开发模式等方面[3]。贺爱琳[4]等发现乡村旅游深刻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生计组合模式,改变了农户的生计资本储量和组合形式。王晨光[5]等认为“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组织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成功模式; 曹雯[6]指出乡村旅游应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针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双方合作利益分配不均、合作关系不稳,杨瑜婷[7]等基于博弈视角寻求资源开发路径,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合作收益系数、政府补贴及违约罚金有助于减小合作风险,利使双方快速达成合作。截止到目前,有关集聚度的研究多见于经济和工业领域,将其应用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研究较少。张芷寻[8]以南平为例,用区位熵测度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度; 黄明元[9]等运用区位熵指数法选取2010—2013年指标数据对长沙和株洲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 许艺娜[10]等选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发现福州市休闲农业整体呈弱集聚状态,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项目同质化严重。将集聚度应用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目前只有权书文[11]等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的研究。文章以县域为尺度,通过定量分析法,对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进行研究,以期丰富乡村旅游业集聚度研究范围及深度,并为河西走廊地区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模式、战略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河西走廊占据了甘肃省60%的地域面积,因狭长且直,形如走廊,且地处黄河之西,故命名为“河西走廊”。境内由平原、绿洲、沙漠和戈壁构成,包括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市。海拔较高,光照资源丰富,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农业区,提供了甘肃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2017年河西走廊生产总值1 859.3亿元,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24.22%,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612.79亿元,占到甘肃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5.17%。

河西走廊东接兰州和白银,南靠青海,北邻宁夏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具有发展旅游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12],在甘肃旅游中处于核心地位。境内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9个,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 500多家。甘肃省对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强调打造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强调乡村风貌应与绿洲环境相协调,在本土材料运用、民居功能拓展、地域特征传承、绿色技术运用、营建方式更新等方面做出探索创新。同时,发挥戈壁设施农业现代景观优势,打造河西走廊戈壁农业风貌景观,体现该地区现代农业特征,努力打造“戈壁绿洲景观风貌”。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以2012—2016年为时间节点,采用区位熵及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从县域角度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区)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该文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2013—2017)》,河西走廊地区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6)》以及各县(市)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

2.1 区位熵

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通过计算某一区域某一产业的区位熵,找出该区域该产业是否具优势,并根据区位熵L值的大小来衡量其集聚度。L>1,表明该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度越高,竞争力越强;L<1,则集聚度比较低,竞争力较弱;L越接近1,表明该产业越接近平均水平。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L代表区位熵;p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总产值;p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生产总值;pi表示所有区域i产业的总产值;p表示所有区域所有产业生产总值。

图1 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

2.2 集聚度竞争态模型构建

参照前人[11]产业竞争态模型构建方法,在空间维度上选择产业集聚度(L)为横轴,在时间维度上选择产业集聚度增长指数(Q)为纵轴,集聚度增长指数计算公式如(2)所示。因为L=1 代表了产业集聚度平均水平,因此将(1, 0)作为模型临界值,构建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该模型分为4个象限,具体见图1。

(2)

式(2)中,Q代表产业集聚度增长指数;Lit为i区域第t年的区位熵,Li0为i区域基年的区位熵。Q代表着某地区某个时间段内某产业的集聚变动趋势,若Q>0,代表着产业集聚度和竞争优势在增加,反之,则在减小。

3 县域尺度河西走廊乡村旅游集聚度分析

3.1 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竞争态

河西走廊下辖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和嘉峪关五市,共20县(区)。根据公式(1)、(2)得到2012—2016年河西走廊地区县域尺度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情况,见表1。以2012年河西走廊地区各县(区)的区位熵(L)为横轴,以集聚度增长指数(Q)为纵轴,以产业集聚平均水平(1, 0)为原点,建立县域尺度的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竞争态象限图,结果见图2。

表1 2012—2016年县级尺度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

县(区)区位熵(L)集聚度增长指数(Q)增长趋势20122013201420152016酒泉市肃州区0.260.210.260.330.3742.31ä玉门市0.040.040.080.060.040.00-敦煌市6.626.154.302.280.19-97.13e金塔县3.093.522.893.013.265.50ä瓜州县3.273.002.584.104.3432.72ä肃北蒙古族自治县0.290.450.880.570.94224.14ä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142.162.583.563.8479.44a张掖市民乐县0.261.361.582.252.35803.85a临泽县1.352.363.394.284.58239.26a高台县0.610.851.582.032.10244.26a山丹县1.861.331.252.462.8754.30ä甘州区1.801.961.731.550.05-97.22ë肃南裕固族自治县2.182.332.452.593.6366.51a武威市凉州区0.520.230.580.180.05-90.38ë民勤县0.210.230.180.230.20-4.76ë古浪县0.330.230.410.320.28-15.15ë天祝藏族自治县2.512.893.563.024.1665.74ä金昌市金川区0.060.290.450.180.14133.33ä永昌县0.450.250.480.951.38206.67ä嘉峪关市嘉峪关市0.180.190.200.150.14-22.22ë 注:“a”代表区位熵指数持续上升; “ä”代表区位熵指数波动上升; “e”代表区位熵指数持续下降; “ë”代表区位熵指数波动下降

图2 县级尺度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态象限

图3 县级尺度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态空间分异

3.2 河西走廊乡村旅游集聚度分析

由图2可知,河西走廊地区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可分为3种,优势区、潜力区和劣势区。其中,金塔、瓜州、阿克塞、民乐、高台、临泽、山丹、肃南、天祝、永昌县属于产业优势区; 肃州、肃北县以及金川区属于产业潜力区; 玉门市、敦煌市、甘州区、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以及嘉峪关市属于产业劣势区。将这种差异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见图3。

产业优势区:象限I。优势区的L>1,Q>0,说明该象限内县(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高于平均水平,且集聚度及产业竞争优势仍在增加。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业属于优势区的县(区)有酒泉市的金塔、瓜州、阿克塞县; 张掖市的民乐、高台、临泽、山丹、肃南县; 武威市的天祝县; 金昌市的永昌县; 共10县,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50%,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图3)。并且,张掖市90%的地区均属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区,这主要归结于其拥有相比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其着力建设河西走廊旅游大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政策环境。截止2017年,张掖市共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代新村”1个,“历史古村”1个,“特色民居村”2个,中国美丽田园“油菜花景观”1个、“草原景观”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示范点9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38家,接待人数达312.3万人次,营业收入5.204 47亿元。由表1可知,优势区内民乐县集聚度增长指数最高,达到了803.85%,其次为高台县、临泽县、永昌县,而瓜州、天祝、阿塞克、肃南、金塔、山丹等县增长指数较小。处于优势区的10个县中,阿克塞、民乐、临泽、高台、肃南县的5年内区位熵处于持续上升态势,而在这5个县中,有4个县属于张掖市,由此可见,张掖市乡村旅游产业整体上处于不断稳定发展状态。而金塔、瓜州、山丹、天祝、永昌县乡村旅游产业区位熵处于波动上升状态,某一年或两年会出现突然下降的趋势,由此说明,该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虽然集聚度及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但仍然尚不稳定,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及监督方面的匡扶。

产业潜力区:象限Ⅱ。潜力区的L<1,Q>0,说明该象限内县(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但一直处于增长发展状态,集聚度及产业竞争优势潜力不断增加。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属于潜力区有酒泉市的肃州、肃北县以及金昌市的金川区,共3个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15%。根据表1,潜力区内,肃北县集聚度增长指数最高,达到了224.14%; 其次是金川区, 133.33%; 最低的为肃州区,为42.31%。肃北县充分依托广阔的大草原、特色村寨、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园、民族手工艺等特色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其乡村旅游一直处于迅猛上升态势; 金川区从改造接待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入手,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但由于其农业旅游资源并不像肃北县如此丰厚,因此增长指数低于肃北县; 肃州区将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此其集聚增长指数呈上升趋势。2012—2016年,肃州、肃北县及金川区的区位熵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偶尔出现下降的情况,由此,潜力区内县(区)乡村旅游产业处于竞争态势不断增强态势,但具一定不稳定性。

产业劣势区:象限Ⅲ。劣势区的L<1,Q<0,说明该象限内县(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尚未达到平均水平,且集聚度呈下降趋势,劣势区内县(区)乡村旅游集聚度及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减弱。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属于劣势区的县(区)有酒泉市的玉门、敦煌市; 张掖市的甘州区; 武威市的凉州、民勤、古浪县以及嘉峪关市,共7个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35%。且武威市处于劣势区的县(区)最多,占武威市总县(区)数量的75%。根据表1,劣势区内集聚度增长率最低的为甘州区,为-97.22%,其次为敦煌市、凉州区,分别为-97.13%、-90.38%。除敦煌市、玉门市、武威市因其属于市区,不具备丰厚的乡村旅游条件外,民勤和古浪县发展乡村旅游较晚,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在2016年才初具规模,且游客刚破百万,截止2016年民勤县共培育旅游专业村只有4个,发展农家乐80户; 而与此同时; 古浪县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户只有18家,均低于河西走廊其他地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文将区位熵理论及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中,基于县域尺度对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包括优势区、潜力区和劣势区3种; (2)乡村旅游产业属优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50%,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 (3)乡村旅游产业属潜力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15%,产业竞争态势不断增强,但仍具一定不稳定性; (4)乡村旅游产业属劣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35%,其中以武威市最多。

4.2 建议

河西走廊乡村旅游集聚度及竞争态势分为3类,即优势区、潜力区和劣势区,因此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应根据该文研究结果以区划为单位因地制宜,秉持“重点打造优势区、积极引导潜力区、适度发展劣势区”为原则,发展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业。(1)重点打造优势区:根据“极化理论”,通过一个地区优先发展,形成一定的极化效应,由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优势区就是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优先发展的地区,鉴于其拥有乡村旅游丰厚的资源条件、一定的发展基础以及较好的知名度,因此,河西走廊发展优势区乡村旅游除着力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外,积极营销提升知名度是重点; (2)积极引导潜力区:潜力区已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势头,政府给予积极引导、肯定是关键,借助于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给予政策、金融方面的适度倾斜,以“将潜力区着力打造为优势区”为目标,助推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 (3)适度发展劣势区:由于劣势区或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或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因此,对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分类区别对待。对于不具备乡村旅游基础的地区,不作为发展对象,可引导其发展其他产业; 对于具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的地区,给予适度关注,督促引导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合理利用; 组织带头人去其他地区参观学习,开展当地居民培训工作,促进劣势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劣势区位
河西走廊的风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0:14:07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在河西走廊聆听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4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印刷工业(2020年5期)2020-03-29 06:47:00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 07:35:00
近亲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势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1-26 11:55:39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蒙元京畿区位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甘肃林业(2016年3期)2016-11-07 08:56:26
地理区位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