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 莹 by Yu Ying
“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虽曲终人散,却余音绕梁。
这是历次赏石展中最集约化的一次,48方赏石精品,展示于1200平方米的艺术空间,其中还有若干方小品石(如灵璧石“照夜白”净尺寸最大仅16公分),这得需要有多大的气场啊!
这是一场赏石界与艺术界的跨界行动,也是赏石展面向主流社会的一次成功尝试。
多年来,赏石展览缺乏策展人,尤其缺乏资深艺术界的策展人,无论是展场选址、展览演示、展陈手段等,都显得捉襟见肘,更多停留于自娱自乐,无法得到主流群体的眷顾。因为急功近利,因为好大喜功,使得赏石展览的规模越搞越大,精品数量却越见越少,更多见的是仓储式的陈列,石头挨着石头,视觉上受到干扰,毫无美感可言。这不但让观者感到压抑,也使得美石蒙尘。长此以往,千展一面,让人无法驻留。
“石非石”,我以为主办方的这个命题,道出了石展的真谛。从自然之石到艺术之石,石头有了两次生命,实现了凤凰涅槃。让艺术之石超越自然之石,需要有仪式感,需要有高雅的氛围,需要有精心的策展,需要有超凡的语境。此次“石非石”展览,选址在国家大剧院这个高雅的艺术殿堂,本身就让石展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选展的石种横贯古今,穿越中外,既有近年来新开发的石种陈炉石,也有传承上百年的清代灵璧石“三幽洞”,还有来自域外的海洋玉髓,每一件赏石都为之精心布局,置以几桌,饰以字画,投以射灯,有的是一种场景式的展示,有的是一种现代美术馆式的陈列,能繁则繁,该简则简,甚至有几方赏石摒弃了原来简陋的木座,让它平置于展台之上,同样气场大开。各个展台,既互相独立,又移步换景,特别是光影的布置用到了极致,步入其间,给人以一种光影与灵石的探戈舞会,确实给人以一种“石非石”的臆想。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它揭示了“一切皆变”是事物根本属性的朴素辩证法。我想,“石非石”展览既向我们揭示了石头身份转变的无限可能,又向我们展现了精品石展模式改观的无限可能。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需要我们敬畏自然,致敬赏石。
“石非石”展览将连续举办三年。很难想象,下一次展览能够超越此次;可以想象,下一次展览必将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