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在身体发生扭转、跌倒时发生,多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群[1-3]。以往临床认为老年人群因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且身体机能退化,机体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但临床长期实践发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不理想,且因长期卧床引发的下肢静脉血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居高不下,因此外科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再次受到关注[4-5]。本研究选取8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3例。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75~87岁,平均年龄(81.83±4.52)岁;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5例、Ⅳ型1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年龄75~88岁,平均年龄(82.06±5.94)岁;Evans分型:Ⅱ型9例、Ⅲ型25例、Ⅳ型9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两组均取侧卧位,全身麻醉,于髋关节外侧行约9 cm切口,紧贴股骨前缘解剖,切开髋臼缘与股骨小转子之间关节囊,完全显露股骨头颈及髋臼,于股骨小转子上方约1.5 cm位置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显露髋臼,切去部分髋臼盂唇,清除骨赘、髋臼盂唇,显露圆钿带窝,清理髋臼软骨,挑选合适髋臼杯,确定前倾角,放入髋臼杯内衬,扩张骨髓腔并冲洗。观察组此时向骨髓腔内注入骨水泥,置入股骨柄,待骨水泥固化后,挑选合适骨水泥型股骨头假体复位。对照组置入挑选合适的生物型加长柄股骨头假体复位。所有患者伸直股骨头,外展内收,旋转活动,确保股骨头假体无脱位后,恢复大转子骨折块位置,钢丝固定,冲洗髋关节腔,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完成手术。
1.3 临床疗效 根据手术前后Harris评分[6]变化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69分)、可(70~79分)、良(80~89分)、优(分值≥90分);优、良之和计入优良率。
1.4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随访,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统计对比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用时等手术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手术情况)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以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1) 术后6个月随访,无脱落病例,与对照组(62.79%)相比,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83.72%)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2) 观察组手术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且下床活动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术中失血量/mL 下床活动用时/d观察组 43 83.38±13.25 201.16±25.28 3.68±0.54对照组 43 81.06±12.68 254.79±32.57 7.74±1.12 t值 0.830 8.530 21.413 P值 0.409 0.000 0.000
随着骨水泥技术及髋关节置换术不断发展,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被应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手术时将骨水泥注入骨髓腔内,可使骨松质表面获取交织嵌锁的微内锁固定,可将骨松质界面的剪切力转化为压应力,增强股骨头假体与人体骨质交界处的强度,提高股骨头假体的稳定性[9]。同时骨质与股骨头假体之间缝隙被骨水泥填充,使两者之间的吻合度更高,彼此相互适应并融为一体,受力更均匀,可提高股骨头假体的牢固性,促使髋关节功能恢复[10]。而股骨转子间骨折若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负重时,极易造成股骨头假体与股骨之间的微动改变,使股骨头假体下沉,对骨长入极为不利,容易出现假体松动。同时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造成的手术创伤较为严重,手术出血量较大,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高,且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下床活动用时,改善髋关节功能。但本研究因时间原因,未对手术长期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有待临床大量样本,多中心、多渠道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下床活动用时,改善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