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2019-06-20 08:25钟继红
青年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

钟继红

摘 要: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专业术语等表达形式,其更加注重美的表现,具有独特的语言性质,如隐喻性、內指性等等。从文学语言的特性可以看出,其是一种超脱理性、外在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穿透语言的供给性能,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进而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主要就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主要通过语言艺术来塑造各种不同的形象,以此来反应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等内容。与其他种类的语言模式相比,文学语言具有特殊性。例如,日常用語重视使用,主要用在意图的表达,对使用方式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文学语言则重视美的表现,是一种审美具象化的载体,通过艺术手法对语言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更加富有感染力,进而更进一步表达作者的情感。文学语言不仅具有情感表达、信息传递、审美发挥等综合性功能,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与科学语言相比,其缺少客观性和逻辑性。文学语言更加重视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一)再现性和表现性

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中,其通过对事物、情感的描绘和叙事,可以对场景、人物和情感进行再现。根据场景发生时的周围环境状态,如声、型、味等,对尝尽进行重组和再现,进而建立一个丰满的文学形象,再将自己的内心情感、理想追求加注到这个文学形象之中,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实现情感的具现化和再现化。例如,在《天净沙》中,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词句都用于描绘当时的情境,实现场景的再现,通过描绘作者独自旅行中所见闻的尝尽,表现作者孤身一人,漂泊无助的情感。其利用场景的描绘,展示人物的孤独感,实现了人物情感的再现与传达,这就是文学语言的主要作用和特点之一。

(二)模拟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描写可以对作者记忆中的形象、场景进行模拟和创造,将语言文字作为依托,采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作者脑海中的场景,并对其进行模拟和分析。这种模拟与科学性的模拟不同,其不具有机械性和重复性。在模拟的过程中,会以作者的情感阐述为基础,主要展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独特的表述能力,对需要展示的形象、场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创造出更加具有特色、更加鲜活的形象场景。例如,在《如梦令》之中,一句“应是绿肥红瘦”中的“肥”,充分展现了海棠叶的丰满、茂盛,而“瘦”则描绘了与之相反的场景,展现出了花朵凋零破败,同时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将海棠塑造成与人相似的形象,进而更加直观的了解海棠当时的形象与样子,也能更具体的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显示性和隐喻性

根据实物的可观规律和实际形象,对文学语言的特点与功能进行准确的分析,明确文学语言的应用范围,并根据客观形象的描绘水平,联想出更多内容。文学怨言的特性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有直接关系,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立体全面的分析,结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发挥文学语言的形象作用。在隐喻性层面,现实语言主要用于传达现实性的意义,如日常用于用于表述需求、阐述经验,其无法传达人的生存体验和思想真谛。哲学语言则可以用于揭示生存意义,但缺少鲜活、具体的表达方式,展现手法过于抽象。只有文学语言才具备鲜活、具体、生动的描述方式,并且能够充分展现人生哲理、人物情感和场景美感,其具有超越性,能够打破各类语言之间的界限,并且除了表面含义之外,文学语言通常还会展示许多内在含义。所以,文学语言就有隐喻性的特点。例如,《断桥》中“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场景,还展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内涵。

(四)內指性和阻拒性

內指性也是文学语言的一大特性,其不能与其他语言相比,无法采用可观标准进行判断,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要根据其艺术表现形式来判断,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与日常语言相比,文学语言并不完全用于阐述可观实施。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则采用了夸张、比喻的表现手法,其描绘场景与客观尝试不符,但却充分展现了黄河水的气势磅礴,并受到后世人的传送。可见,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并不在意其能够展示情感,再现场景和事物,还可以违反客观真实,进行夸张和虚构,而这种夸张和虚构能够更生动的展示事物的壮观、情感的激烈等等。而阻拒性则主要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学语言往往会有一些反常、新奇之处。可以以诗歌为例,在标准语言的背景下,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标准语言规范不符,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和扭曲,而诗歌则充分展现了文学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其不局限于标准和规范之中,突破了日常用于的规划化,更重视个性、自我的展示。文学语言的核心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在实践中创作,并通过创作更加深入的提升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为阅读人群提供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

(五)节奏性与音乐性

文学语言用于客观形象的描述,而客观形象注重色彩、速度、印象的变化分析,要根据事物的运动节奏利用文学语言进行场景刻画,进而完成场景模拟的过程。根据理想化的节奏模拟形式,情感表现手法以及实际情况,对情境进行完成和具体的模拟,进而出现音乐化的效果。对文学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将语言和音律进行有效结合,尤其是对诗歌、词曲的特点分析,有助于文学语言节奏性、音乐性的特性发挥,进而增加文学语言的美感。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美

形象生动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塑造出具有感染力、创造性的艺术形象,文学语言的表达者可以利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和表现形式,描绘各种不同的人物、景观、事物等,进而为读者带来直观、生动的阅读体验,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读者可以对作者塑造出的形象进行审美评判,根据其外貌美丑、性格好坏等获取审美价值,进而掌握作者塑造的形象背后所展示出现的深刻内涵,以此丰富文学语言的审美意义。例如,屈原在《桔颂》中,利用对桔子树的描写,展现了自身的审美标准,塑造了良好的艺术形象,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情操,进而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感受。所以,文学语言不仅能够展现可观对象的形体,也能展现抽象对象。利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将可见、可听、可触、可感的形象塑造出来。文学语言不仅可以表现形象的客观对象,也可以描绘没有具体形象的客观对象。可以利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无法触摸,没有具体形象的对象表现出来。例如,杜甫的《绝句四句》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利用语言文字将场景形象化,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凝练美

判断文学作品艺术美感的强弱程度,可以将语言精练程度作为标准。所谓精炼美,就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的压缩,在只言片语中展现丰富的内容,进而给作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感受语言美感的同时,还能不同的回味思考。大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语言精练、含蓄的特点。我国许多文学家都致力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境界,通过精炼的描写、表现方式,刻画出更多经典、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而充分抒发自身情感,为读者带来美妙的阅读和审美感受。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简短的一句话,描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也展现出了杨贵妃的娇媚,使读者能够直观的了解杨贵妃的美丽程度,而不需要复杂的描述和多余的介绍。

(三)情感美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用来展现作者情感,揭示人生价值。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情感的表述来打动读者,其将文学语言作为人物情感的具象化载体,赋予了文学语言情感美的特性。黑格尔曾言:“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没有情感的共鸣,都无法称之为优秀。优秀的作家都能充分发挥文学语言的情感特性,利用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情感追求目标,并将读者带入作品的情感思想之中,使作者受到作品情感色彩的感染,进而更加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的艺术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夏夜荷塘、月色、树影等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了一个夏日寂静无人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以及其在夏夜美景中难以消解的哀愁。读者在阅读时,通过对美景的想象,感受当时的场景,将自己代入到场景之中,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作家的描绘下,任何事物、场景、人物都是具有情感的,例如杜甫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为花朵、鸟赋予了情感,借用花朵、小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即委婉又充满艺术性,充分的利用力文学语言的特点,利用文学语言展现出了情感之美。

(四)朦胧美

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意境美感,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文学语言往往具有模糊性特点,能够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语言的感性能力较差,其无法直观展现作者情感,也不能直接展示场景事物,需要作者进行轮廓的描绘和场景的再现,而记忆中的场景往往会带有模糊朦胧的特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作者对场景“再塑”的部分,这奠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特点。运用模糊朦胧的文学语言,含蓄的表達人物情感,模糊事物边界,给人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读者可以在作者模糊的描绘中进行再次创造,实现以小见大、以显寓隐的目的,将有限的事物、场景扩展到无限,语言虽然会受到数量、载体的限制,但是想象可以无限延伸。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像东流”依据,充分的展现了诗人无尽的愁绪和不觉的愁思,就像连绵不绝的江水无边无际。通过这种比喻的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品味和遐想空间,展现了文学语言的朦胧美感,虽然简洁但意蕴深远。

(五)音乐美

所谓音乐美,就是指语言的抑扬顿挫,通过语言的韵律、节奏,来展现更加强烈的情感,进而不仅使文学作品朗朗上口,更加增加作品的审美水平。尤其在诗歌作品中,语言的音乐美感更能够充分的体现。而散文、小说等文学种类对语言的韵律要求并不严格,偶尔会采用排比等手法来增加文章的音乐美感。诗歌则对音乐美有严格的要求,我国诗歌讲究押韵、排比等方式,具有五言诗、七言诗等形式,不同形式的诗句具有不同的美感,展现出来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杜甫的《兵车行》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该句不仅采用了押韵的表现方式,还利用音乐美展现出了兵车行走的场景,通过“车辚辚”和“马萧萧”使人直观的感受到行走的声音、状态,完整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也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受战争牵连无辜百姓的同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语言具有无穷的变化空间,要充分利用文学的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将文学语言的作用最大化发挥,进而提升为学作品的审美水平,也强化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文献:

[1]何家蓉.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J].魅力中国,2017(7).

[2]程晓彬.“辞令”管文学之“枢机”——试论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7(8).

[3]王雨琦.论短篇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审美特征——以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三篇获奖作品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7(6).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