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静
【摘要】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阐述目前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会计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学 教学模式 应用型 转型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及地方政府开始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引导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高校之一,会计学专业是学校首批招生的本科专业之一。为做好应用型改革,培养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会计学专业作为学校首批向应用型转型的专业,正在积极推进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定位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高等职业教育,且因其主要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而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因此,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为本的教育。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恰遇中国高校扩招大潮,使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供大于求,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导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社会所需人才层次结构之间产生不协调。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新建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要使其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其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简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2005年晋升本科大学的首批本科专业之一,在2005年会计学专业开始招生,到2006年又增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并开始招生,经过2012年教育部的专业整理,注册会计师方向又并入会计学专业。为实现特色化分层次培养的目标,2013起组建CMA高级管理会计师班,2014年起组建会计日语强化班。在历年的招生中,学生报考会计学专业的第一志愿,本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牢固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熟悉我国的有关会计法规,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外语水平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会计学专业有一支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任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多名教师专职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高校教龄已在十年以上,是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与质量意识的教师队伍。
会计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突出外贸行业会计、体现外向型人才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大学英语、英语听说、会计英语等外语课程外,还设置了突出外贸特色的相关专业课,以培养外贸行业的会计人才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第二,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人才特色。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我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并实施三级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开展了由学生社团组织,专业教师指导的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相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学院第三产业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三、会计学专业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
会计学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十几年来,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依然还是满堂灌的模式,老师是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结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最终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达成。
2.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虽然该组织形式能较系统地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利于教师摆脱频繁的重复劳动,但是该组织形式在教学模式应用型改革中,与国家提倡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不相一致。
3.学生学业水平评价
目前,会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部分,按照学校要求主要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式,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平时作业等情况由任课教师匯总而成,但在个别授课班型大、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由上述办法得出的平时成绩就难以做到客观准确,不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
4.实践教学
查阅2016级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实践学分占比已经达到专业转型评价指标中规定的“不低于30%”的标准,且在会计学专业10多年的建设中,我们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我们的实践教育基地数量还不够充足,不能有效支撑我们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不够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5.毕业论文
2014年,会计学专业在学校及会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学校开展毕业论文改革,推进以财务分析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替代毕业论文的工作。该项改革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毕业论文、财务分析报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的选题都能面向企业、行业的生产实际,但是缺少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案例,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学基层组织能否执行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因此会计学专业作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首批向应用型转型的试点专业之一,必须要坚持做好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本专业推动学校其他专业的顺利转型。
1.变“先理论后实践”为“理论与实践结合”
将传统教学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学模式,改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会计到底是做什么的,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会计应该怎样做的思想,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再学习理论知识的效果可能会比直接灌输理论知识更好。至于实践,一方面是老师带着学生做,另一方面是老师的实践性,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实际到企业的工作经验,所以可以考虑通过让老师们多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以更加实际性的教学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效率,直击就业,或是多带学生去参观企业,让他们自己切实感受自身的弱项及缺项等,变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性,能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推广小组协作学习方式
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解决学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社会对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在发现问题后旨在培养学生间的相互配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定位即自己是小组的领导者、发言者或执行者等,也有助于发现自身的问题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也可以轮流担当这些角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搜集信息的兴趣,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开放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一味地靠老师的单方面灌输被动的学习。
3.从管理模式上引导学生“我要学”的思想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专业带头人应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来龙去脉,将培养方案介绍清楚,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分别对应什么方向等。其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通过一些测试来让他们看看自己是否适合此专业等,在学习过程中越早发现自己适合的专业更有利于自身的职业规划与转型。最后,还是落实到师资力量上,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始料未及的,所以老师也应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以及对实践性的重视等。
4.根据学生兴趣及就业方向,实施分方向教学
针对学生不同兴趣与就业方向,对学生实施分方向教学。在低年级将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与将来的就业方向,实施分方向教学。如针对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在教学中设计企业实务案例、或组织学生到事务所等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培养其成为财务会计方向人才;针对善于管理,领导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给予会计社团管理的机会、学科竞赛负责人的机会,培养其成为管理会计方向人才;针对对税务知识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派往税务局实习的机会,培养其成为税务会计方向人才等。
5.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人员“进学校”
教师是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应用型转型的实施者,因此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或者教育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走进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等熟悉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及具体实务操作,并就其中遇到的问题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等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的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更好地融合,最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一线会计工作人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通过学术讲座、培训、实践课程等方式,介绍实务中最先进的核算流程或者管理理念、讲述企业人员自身的从业经历、职业感受及工作经验等,为学生指明专业学习中努力的方向,也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6.建立健全校内校外优质实践基地
优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校内,可以设置实验室,所开设的实践课程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模拟会计实操大赛、或与校办企业或学校财务处等联合培养等方式完成。在校外,学院要积极创造与企业、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的条件,建立共赢机制,实现学生实践和毕业生就业联动,将学生实践和各单位用人紧密联系起来,便于企業选择合适的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展科研与教研活动,教师在协助企业解决一些企业生产经理管理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教学和实践水平。
7.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提升大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对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形式的改革。鼓励学生在目前的传统毕业论文、期刊发表论文、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以学科竞赛替代毕业论文的基础上,采用专业高质量文献综述、会计专业调研报告、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建议、设计创业方案等其他多种形式替代毕业论文。同时建议学校要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实施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制度,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均来自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以提高论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