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红
● 引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能化繁为简,清晰明了地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不论你有多丰富的想法,思维导图都可以帮你很好地呈现。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学科笔记中,能够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段落的结构,展现知识点的层次和关系,并且提高学生分析和把握重点的能力。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但由于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且已经习惯于运用传统线性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学科知识点,因此,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思维导图在学习、学科笔记中的作用,更有效地运用好学科笔记,扭转传统习惯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节复习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一个热身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归类对记忆的作用,因为归类是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第二个环节是传统学科笔记和思维导图笔记的比较,旨在让学生感受思维导图对展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层级、联系的作用。第三个环节从一道语文高考题入手,让学生分析文章,提炼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绘制文章脉络,从而快速准确解题。
● 案例描述
环节1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感受归类对记忆的作用,我从一个热身游戏入手:利用PPT展示两组不同的词汇(如图1、图2),数量相同,所给时间相同(30秒),让学生记忆并默写。游戏结果,第一组词汇学生一般能默写出10~12个,第二组词汇学生能默写出15个左右,第二组词汇记忆效果明显优于第一组。于是,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组词汇更易于记忆?为什么?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回答第一组更易于记忆,因为习惯了,第二组有线条颜色,太复杂。
我原本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游戏结果显示第二组更易于记忆,第一组词汇杂乱无序,排列毫无逻辑可言,而第二组词汇有序归类,词汇之间建立联系,条理清楚,更便于记忆。但学生回答的结果,明显与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初衷相悖。于是,我只能从客观(人的认知规律)到主观(游戏结果)进行分析,试图改变这一部分学生的认识。
环节2
仍然利用PPT展示图3和图4,让学生比较传统线性笔记和思维导图笔记。同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你喜欢哪种笔记形式?学生回答喜欢第一种,因为习惯了,并且条理很清晰。
学生的回答又一次违背了我的设计初衷,教学过程又一次被打乱。我只能再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两种笔记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如图3所示传统笔记,知识点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联系,有时因为纸张或篇幅的问题,知识点被分开记录,会使知识点和思维出现断裂,甚至知识点被遗漏。而图4所示的思维导图笔记,通过线条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可能知识点还未记住,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已深入脑海;同时,思维导图还通过颜色将重点标记出来,以增强记忆。
至此,这堂课的引入,可谓磨难重重,挫折多多,与我课前的设想和教学设计完全不同。
环节3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展开内容及重点,设计初衷与意图是利用往届高考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会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作用。素材如下:
2012年高考语文卷(山东):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与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下页图5为学生提炼关键词后运用平板电脑绘制的“京剧”思维导图,我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快速解答原题,学生基本都按要求顺利完成了回答。
至此,我认为这一环节的展开比较顺利,也很有说服力:将复杂的文章提炼出精准的关键词,并运用思维导图将文章的脉络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清清楚楚,充分说明了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作用。但是学生提出了疑问:文章通俗易懂,在高考时运用思维导图将花费大量时间,有舍近求远、化简为繁之嫌。
于是,我又进行了一番解释:高中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分析文章、提炼关键词、理清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能力,并最终转变思维方式,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思维导图不是为画而画,若平时熟练掌握并使用思维导图,那么高考时即使不画思维导图,也可以将文章脉络、重点、关键词精准把握,从而快速解题。
● 案例反思
课前,拿着精心准备的教案,我自信满满斗志昂扬;课后,看着学生们半信半疑似懂非懂的神情,回忆起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个个疑问,我心头充满了困惑。为什么看似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最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呢?在进行了反思后,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灵活应变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每次都是现场直播,没有试机,也没有重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思维和认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任何一个细节的反应都要充分考虑到,不能想当然,并准备好突破的办法和手段。同时,对于课堂突发情况,教师要灵活应变,沉着应对,不能听之任之。
2.课堂从来不应该是“一言堂”,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的存在
每一個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别是对于主观性比较强的内容和知识,教师不应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学生,要充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这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
3.教学素材的选取一定要精挑细选,恰到好处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素材,主要是图3、图4的“闭合电路”笔记及“京剧”高考题。事实证明,这两题选取得都不是很恰当,需要更仔细地斟酌和提炼。比如“闭合电路”的传统线性笔记,是我从物理教科书上选取并精简提炼的,言简意赅,虽然概括得比较精准,但与学生实际学习中的笔记出入较大,因此与“思维导图”形式的笔记对比差别不明显,说服力不够。而“京剧”高考题文章通俗易懂,学生不用依靠思维导图就能快速解答,说服力也欠缺。因此,对于教学用素材,一定要精挑细选,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4.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传统与习惯不是轻易能取代的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作用,但在课堂45分钟之内,学生口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我们习惯了”。学生习惯了传统线性笔记的使用,习惯了无线条无分类的笔记,习惯了随意记录,毫无规律……因此,思维导图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本就不轻松的高中学习又多了一个需要学习的东西,学生当然会抵触,会不适应,会偷懒,甚至会抵抗。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使用思维导图,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思维导图也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相比传统笔记而言,思维导图语言更简练,形式更多样,符合大脑发散性思维,能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知识的概括提炼能力,能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整理和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在高中阶段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采用思维导图来学习和记笔记,非常有助于学生适应当前的学习模式,适应未来的知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