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晚
【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翻译】
春天想留也留不住,费尽了黄莺的口舌。满地的红花落瓣,就像宫中的锦缎被泥水玷污,那是昨夜南园里有一场风雨的缘故。
这歌女还是初抱琵琶,清晨时,她的思绪已远远地飞往天边。她不肯过画堂朱门的富贵生活,宁可化作春风中自由自在飞舞的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不可胜数,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春晚》就是这样一首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词人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的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词人赋予莺儿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且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贺《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琵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顾夐《虞美人·晓莺啼破相思梦》云:“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隱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有着丰富的人生内容。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这景象发人深省。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人简介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之弟,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工诗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10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他的《题滕王阁》一诗是在13岁时登滕王阁所作,诗中言有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而他也愈加奋发读书,对诗、赋更有所长。他虽然多次参加科举,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而未能中第。为此,欧阳修曾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其所写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但文采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熙宁元年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此时王安国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