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 曲径
回望过去,国家发展之道也是建筑业改革之路。建筑业历经了一系列变革,不断调整发展方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1978年~1987年,是企业承包经营管理阶段,中国建筑业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被列为支柱性产业,建筑业改革大纲发布实施,企业承包经营制全面推行开。体制机制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建筑业发展迅猛。1987年~1997年,建筑业进入项目法施工阶段,行业推广“鲁布革”管理经验,开启建筑业深层次改革。1998年~2013年,行业进入“法人管项目”阶段,建筑业推进市场化转型,建筑市场管理逐步法制化、规范化。2014年至今,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PPP 模式的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推动建筑业加快转型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推进,推动建设模式的改变,价值链整合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显示出生命力,也是现阶段建筑企业竞相争夺的高端市场。1984年,工程总承包模式起步。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化工行业开始采用这一模式,积累相关经验。1992年,明确总承包资质。《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第一次通过行政法规把工程总承包企业规定为建筑业的一种企业类型。2003年,培育总承包能力。《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出台,鼓励具有工程勘察、设计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综合功能的工程公司;也可以组成联合体对工程项目进行联合总承包。2014年,推动总承包市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批准浙江、吉林、福建、湖南、广西、四川、上海、重庆、陕西等省份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并于2016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业市场增速放缓,建筑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但增速放缓。面对国内建筑业逐步走向发展拐点,国内建筑企业需加快全球化战略进程。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陈刚认为:“纵观众多国际知名工程承包商巨头,国内外承包商差距主要源于多年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形成的在业务整合、兼并扩张和跨国经营方面的能力。具体来看,在业务整合能力方面,大型企业都是通过不断对所在产业链的业务进行整合,发展成为具有多个产业链业务协同能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在兼并扩张能力方面,西班牙ACS 建筑公司以其卓越的投资并购能力闻名于世,也是西班牙ACS 建筑公司在国际承包商榜单一直傲立群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跨国经营能力方面,大型国际承包商平均国际化水平达到74.4%,这意味着跨国经营管理能力较强。”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对总承包相关的承发包管理、合同和结算、参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随后又相继出台了针对总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也被列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陈刚认为,工程总承包符合工程建设客观规律。从国际经济来看,工程总承包能够节省投资6%,缩短工期25%以上,更科学更合理进行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的施行也将加快“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步伐。
近年来,国内工程总承包市场规模逐年递增。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工程总承包市场规模为1.3 万亿元,2014年为1.4 万亿元,2015年为1.6万亿元,2017年增长至2 万亿元,2018年国内工程总承包市场规模则达到2.3 万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工程总承包市场正在迅速增大。
工程总承包市场将会因社会效益、业主效益、承包商效益的共赢而壮大。国内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设计企业、二是建筑企业、三是其他企业。2016年是我国推进工程总承包的分水岭,未来工程总承包也将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战略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型承包商开始转变经营策略,工程承包商逐步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同时伴随产业链协同联动,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也开始向全生命周期工程总承包贯通。例如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就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从工程承包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万喜集团则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巩固公司主营业务;中国交建以“五商中交”战略为引领,将发展聚焦到“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上海建工开始大力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
上海宝冶伴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运而生,1978年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宝冶从武汉到上海开始参加宝钢工程的建设,先后参与宝钢工程一期、二期一直到三期建设。1998年,以厦门会展中心一期的建设为契机,上海宝冶开启转型之路,开始承接民用领域工程项目,大步迈进民用领域,先后投入到国家级、区域级的民用领域建设,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项目。2018年,从总承包的角度来看,上海宝冶已经形成钢铁冶炼、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三大领域业务。目前拥有3 家设计院、2 家工业总承包、8 家建筑总承包、7家专业公司。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为6407.13 亿元;2015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为6451.23 亿元,2016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为6986.05 亿元;2017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7491.78 亿元。
建筑业及工业产值利润率分析数据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始终在3.5%上下浮动;而工业产值利润率近十年来最低为2015年的5.96%,最高则在2010年达到7.6%。可见,与工业产值利润率相比,我国建筑业的平均利润率低下。这实际上也是由于建筑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所造成的,我国建筑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中只有不到30%是依靠技术进步获得的。
目前,建筑工程总承包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链割裂。长期设计、采购、施工环节的分开经营,致使中国建筑业市场长期缺乏对工程总承包优势的认识,项目各方相互不信任,无法合作。二是设计能力偏弱。相比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偏弱,庞大的建设规模与目前的设计与施工水平严重不协调,比如超高层及复杂异性建筑大量由设计事务所完成。三是管理能力差。工程总承包项目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不但体现在对工程现场的管理,更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四是融资能力低下。中国多数建筑企业负债率很高,除了少数央企外,大多数建筑企业融资能力差。面对国际市场,由资金实力和综合经营能力决定的商业机会很难把握。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构成了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然而,我国建筑工人数量持续下降,2013年~2017年,农民工总数持续增加,但增幅逐步回落;2014年~2017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总数却持续减少。建筑业工人数量占比持续下降,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从建筑行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各个行业都出现了职工老龄化的现象。建筑行业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2.2 岁,2017年则为43.1 岁,平均年龄增加了10 岁。40-50 岁的一线作业人员占比最高,是目前建筑业工人的主力军。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 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提高较快。建筑业农民工大部分人在 40 岁以上,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减少,导致建筑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日趋严重。
老龄化日益加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建筑业工人文化水平下降,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明显下降,加大了建筑施工的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建筑业对从业人员的反应灵敏度和操作精确度有一定要求,当从业人员步入中老年之后,劳动生产率便逐年降低;另外,相对于年轻人,中老年从业人员的技能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时代建筑业新技术的应用。
如今,互联网正在颠覆实体产业,建筑产业面临巨大转型压力。建筑行业正逐步迈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
绿色化。我国建筑业一直存在建筑用材消耗高、污染大、浪费严重等问题。对于建筑业而言,过去“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行业需要在建造过程加强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四节一环保”。
工业化。建筑业将逐步实现工业化建造,通过以BIM 技术、数字化加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工业化和工厂工业化,将工序工法标准化,部品构件工厂化,施工过程机械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将整个建造过程提升到工业化的精细水平。
智能化。随着BIM+云大物移智等技术的出现,建筑施工的各参与方、各要素及全过程管理都可以在一个“可视化、模型化”的平台上进行相互协同。通过利用专业工具软件和各种智能设备,实现智慧建造。
纵观全球,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仍然是世界发展大势,全球经济进入上行周期,上行力度不断增强。放眼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迎来新机遇,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协调对接,推动各区域合作联动。同时,科技和产业革命面临新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建造、智能建造等新技术创新点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突破点。总结而言,面对科技创新、提升品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行业发展环境,建筑工程总承包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