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曲阳县城南有一座山,名字叫黄山,这里可不是安徽的黄山,是因为盛产洁白晶莹、纯净细腻、脂润坚韧的汉白玉、花岗岩而得名的。据说在西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躲到了曲阳县一座山上的草丛里。王莽放火烧山,想把刘秀烧死。刘秀的爱犬用尿把周围的草浇湿了,让刘秀逃过一劫。刘秀当了皇帝之后,特意请当地工匠用黄山上的汉白玉雕刻石塔以示纪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石公是曲阳县人,与鬼谷子齐名。他的著作《太公兵法》和《雕刻天书》就是在曲阳的黄山上写成的。《太公兵法》让张良成为了汉代名相,《雕刻天书》则让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两位工匠学会了雕刻并成为一代石雕大师。
到了唐朝,曲阳已成为北方汉白玉雕像的雕刻中心。忽必烈兴建元大都,天下能工巧匠齐聚京城,在曲阳石雕匠人杨琼的设计监造下,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巍然耸立,他的“一狮一鼎”更是得到元世祖的赞赏,称为绝艺。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斩获亚军。天安门广场巍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浮雕,也是由曲阳县石雕艺人完成的。
曲阳县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曲阳石雕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新时代,曲阳更是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注重绿色发展,加快供给侧调整,提出了打造“世界雕塑艺术之都”的发展目标,努力将曲阳锤炼为国内外雕塑创意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贸易会展中心、艺术交流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宽松的创业环境,质朴的乡土民风,曲阳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有志青年和寻梦者来此创业,助推他们进取开拓,走向成功。和连朝就是这些大有作为的人士之一。
早在1989年,家在唐县的和连朝应邀到曲阳同学家做客,走在曲阳的大街上,两旁姿态优美、线条流畅的一尊尊石雕佛像映入眼帘,那神态和造型似乎在和欣赏者娓娓私语,又像是慈望着、倾听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这次第,让和连朝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不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事业所在吗?走过看过一个又一个作坊,少年和连朝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一个店面所摆设出来的雕像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特有的作品。看着门口出出进进的客商和追逐打闹的穿着红肚兜的孩子们,和连朝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传统的石匠们靠着心灵手巧和祖辈传承延续着赖以生存的工艺和技法,却在无形中忽略了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全球艺术精华的学习、吸纳和借鉴。要想让石雕技艺发扬光大,焕发青春,没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天赋是无法完成的。石雕精艺不能止步,要在继承前人技艺精髓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开拓。
怀揣着对艺术的追求与梦想,和连朝暗暗下定了决心,要继承、发扬老一辈雕塑家的传统,融汇东西,学贯古今,把石雕技艺发扬光大。高中学习期间,他矢志不渝,刻苦攻读,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终于如愿考取了自己喜欢的美术学院。进入大学以后,他更加如饥似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美学、社会科学和相关的学科,为以后的创作完成了雄厚的知识积累。1994年,大学毕业后,和连朝义无反顾来到雕塑之乡,开始了他圆雕刻梦的历程!
二
一般的人物雕刻的流程是:
1.设计图纸。
2.根据图纸做成泥稿,工匠们称为“打坯”。以确保雕塑作品的各个部件比例匀称。
3.选择石材。多以花岗岩、汉白玉等石材为主,也有人开始尝试用不锈钢、玻璃来雕刻。
4.剥荒料。将山上选好的石料运到厂里,用大型切割机进行初加工,要求荒料石材从长宽到厚薄都要与设计的作品大小比例相一致。用电锯、冲击钻等工具除去多余部分,按照泥稿用锤子、钎子修整出大致轮廓。初步呈现整体形状。
5.精细雕刻。按照从头到脚,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顺序全方位雕刻,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石雕技法也在不断丰富。一件石雕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单一的圆雕,也就是立体雕,镂雕、链雕、微雕也会巧妙结合呈现。镂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亦称镂空、透雕,是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稍有不慎,链断石毁,则前功尽废。
6.打磨抛光。许多世代相传的匠人没有雕刻理论做指导,一般就省略了最重要的图纸设计这一环节,而是凭借经验模仿祖辈流传下来的工艺和样品来制作,谈不上创造与创新。许多石雕看上去有千“像”一律、大同小异之感,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受过高等教育的和连朝的到来,让他周围从事雕塑的朋友感到了创新的律动、嗅到了灵动的气息。
每创作一件作品,和连朝都要事先设计好图纸。他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记录下一闪念的灵感,按照思绪的指引反复修改完善图纸,直到自己和前来商榷的挚友都认为具有视觉冲击力,具有美感和独特震撼力才做泥稿,选石材,精细雕塑,因此,和连朝的作品几乎都是唯一的,都是首创的。
三
中国石雕艺术一般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夸张、概括、寓意、象征等手法获得意象的表达,在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同化和吸收着外来文化,“其意仿形而存,其形以意而设”。许多美院毕业生受西方雕塑理论的影响,运用逻辑推理,注重设计,追求逼真,重于写实,讲究分析,强调个性的展示。和连朝认为,中西雕刻艺术的不同,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美学形态。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借鉴西方艺术,重点是要学习西方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扎根民族文化,才可能“壁立千仞”,遍览世界文明,更能“一览众山小”。
受过专业训练的和连朝大量阅读中外典籍,探源中国文化的意蕴和走向。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史前陶器、青铜器、陶俑、唐三彩、玉雕等进行研究。他大胆借鉴西方艺术,融中西雕刻文化为一炉,实现了写实手法和意象表达的统一。他追求作品的客观和完整,避免传统雕塑的粗犷和拙朴;他突出象征表现和写意,避免西方雕塑过于强调“概念和逻辑”的再现与模仿,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创作理念,也因此催生出许多优秀作品。
四
花岗岩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成岩,以石英、云母(主要成分是SiO2)和长石(主要成份为 SiO2、Al2O3、K2O 、Na2O)为主构成,岩质坚硬密实,颜色决定于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太行山区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岗岩石。老百姓常用因岁月而磨光了棱角的岩石作为建造房屋的基础。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让人丢弃在路边的石块,在独具匠心的和连朝眼里却是上佳的雕塑材料。他捡回别人盖房后弃用的几块圆形花岗岩,放在面前揣摩着,思考着——岩石的坚硬不是正好映衬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坚韧的民族性格吗?岩石的纹理不是正好寓意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吗?岩石的色彩不是正好折射出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积淀吗?农业之祖、医药之祖的神农氏,人文始祖伏羲氏,火祖燧人氏率领我们的先辈共同开创了华夏文明之始,他们的丰功伟绩激荡起和连朝创作的激情,他要在别人忽略的石块上塑造出华夏文化的鼻祖!几十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随着钢与石铿锵的撞击声,“三皇”的形象在我们的面前渐渐清晰起来,高大起来,灵动起来!端详着自己的力作、文化与精神的偶像,和连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隐约感觉到还有某些欠缺,还有需要点睛的地方。如何才能达到完美而无憾呢?和连朝在搜寻自己内心深处艺术的、人文的最原始的动机……他慢慢踱步临窗,忽然,一道刺眼的光亮闪了一下,那是街坊在焊接防盗窗。闪光激活了和连朝的闪念,他飞快地抱着燧人氏的雕像跑向电焊工,有着深厚理化功底的他知道,汉白玉主要由由碳酸钙和碳酸镁组成,高温下会爆裂,而花岗岩却不怕高温,所含的微量铁元素还会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果然,随着和连朝用火苗缓缓地燎烤,雕像底部慢慢出现了和连朝所期待的稳稳的殷红色!这不正暗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奋进之路吗!
和连朝满意地笑了!
五
曲阳的工匠们雕刻佛像,是以完整、完美、匀称、光洁、柔和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的。而和连朝雕塑的历史人物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他会根据人物的经历、性格和后人的评说,在作品的细节上予以艺术的再现。比如赵国名将廉颇,既有“负荆请罪”的豪爽和直率,又有“尚能饭否?”的无奈和凄凉,为了彰显他的英雄气概,并暗示出其晚年的悲怆,和连朝故意把塑像的脚趾敲掉微小一部分,以残缺美来表现一代战将的坎坷人生。
《千古一帝》以极具张力和韵律感的造型,突出表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国,独步天下”的历史功绩。高高翘起的冠冕暗示着始皇帝的惟我独尊、舍我其谁的霸道,紧闭的嘴巴、高昂的头颅显示嬴政的自信,被风吹舞的长袖寓意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雄韬伟略,魁梧饱满傲岸挺立的身躯则体现“大一统”的情怀。在处理张开的手臂时,和连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他把手臂适当加长,以其力度和尺寸来表现这位皇帝胸怀天下、挥斥方遒的气魄。
《汉武大帝》刘彻端坐在广袤的大地上,宽宽的坐榻与张开的双臂形成美妙的等腰三角形,汉武帝就端坐于中线上。他一手扶着扶手,一手执一柄长剑,眉宇间凝聚着叱咤风云的威严与豪气,紧闭的嘴唇流露出无可匹敌的刚毅与果敢,使人不由联想到他“以文为治”的政治理念和大汉王朝“总率万国”的历史辉煌。
《大唐风韵》的唐太宗手牵一匹勒住缰绳的大马,显示出李世民宽厚仁爱,讲究中庸治国的情操,又让我们联想到中华文化的气度和内敛。垂下的马头使作品布局更加均衡,衬托出人物的高大与神态的悠闲。他宛若举望远方,又似闭目养神,传达出一种“禅境”才能描述的精神气韵。绣于胸前的“龙”与“马”的形象交相辉映,使人不由联想到“龙马精神”。
《母仪天下》的武则天,以身后两宫女手执交叉的“障扇”为衬托,造型简朴大气,人物仪态端庄。她两手相叠于胸前,宽大的衣袖圆满如两扇巨大的蚌壳。其“云彩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的煌煌意境,虽系皇室,岂非中国!
……
透过他塑造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缩影和写照,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他的《国粹》系列作品,塑造了《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一系列戏剧人物,实现了雕塑艺术与戏剧文化、历史文化的融合,不可不谓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珍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的不断积累,他的雕塑艺术一定会日臻成熟和完美,也一定会有更多对话世界的雕刻艺术精品“横空出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连朝的梦想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认知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梦想,是一个置身雕塑艺术前沿探索、实践、不懈奋斗的雕塑艺术家的梦想。他的梦想在痴迷于绘画和泥塑的幼小心灵里发芽,在毅然选择的专业学习中成长,在艺术追求和生存需要的相互冲突中挣扎,在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坐标上定位,在思想突破和艺术突破的双跑道上起飞,走的是一条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坎坷、同时又充满了挑战的探索之路。他的作品,无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无不体现着现代审美的鲜明特点。透过和连朝雕塑艺术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雕塑艺术家的成长,同时也看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