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2019-06-19 07:51孙卫忠李亚函邵艳芳
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孙卫忠 李亚函 邵艳芳

【摘 要】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标准是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从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的现实出发,基于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潜能、情境性综合能力、职业素养4个维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对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学习投入、职业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职业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1-0089-09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历程较短,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缺乏,与社会实际生产实践脱节,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工程硕士培养研究处于宽泛阶段,总结、介绍经验比较多,实证研究非常少见[1,2]。此外,我国与英美的工程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早,“大工程教育观”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培养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能力,如伦理道德、人际沟通能力等[3],这为我国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了有效范式。

1 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

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是工程受教育者通过在特定職业情境中训练,进行知识、技能的类化迁移,从而形成的胜任行业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种能力的综合。

基于工程行业协会对工程人才的能力表征、工程师的职业能力研究以及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标准等理论,通过理论分析与逻辑论证,提取职业能力的4个维度: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拓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知识技能因子反映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从事工程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方法策略以及工程操作技能;职业拓展能力因子反映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工程开发设计的全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并不断进行自我认知、持续学习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因子反映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应变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能力等;职业素养因子反映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工程工作的热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认知。

2 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形成

2.1 概念模型

工程学生职业能力是通过明确的学习活动和广泛教育背景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文依据Stark、Astin、Pascallara、Kuh等人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4-6],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学习投入等方面研究成果,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变量关系假设

基于Astin、Kuh等学者论点,环境是影响学生收获的“黑箱”,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由企业、政府和学校有机融合、相互作用而成。良好的培养环境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结果,有效支持培养过程,而且会通过中间变量来实现,但影响机制究竟如何需要通过实证进一步研究。Passow研究提出工程硕士的教育培养是提升其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潜变量[7]。Male等提出工程教育培养不仅能提升工程硕士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增强各种工程通用能力[8]。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即通过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具备高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过程。

学生能力提升是外部环境资源与个人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学者研究表明,学习投入与学生高阶能力发展有显著正相关。

综上,构建研究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具体内容见图2。

H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环境对职业能力有正向显著影响;

H2: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环境对培养过程有正向显著影响;

H3:培养过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

H4:培养环境正向影响学习投入;

H5:培养过程正向影响学习投入;

H6:学习投入正向影响职业能力;

H7:学习投入对培养环境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中介效应;

H8:学习投入对培养过程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中介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量表设计

本研究中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学习投入和职业能力。针对上述变量,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学习投入参照已有相关学者的量表并进行适当修正,以符合工程硕士学生测量的研究背景。培养环境由美国教育专家Stark等人提出,包含了社会环境和大学环境两个层面的环境因素。培养过程分为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4个维度。学习投入变量测量采用清华大学NSEC-CHINA调研中的学习投入量表[9]。职业能力量表结合国内外工程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3.2 实证研究

本研究从2017年5~7月开展正式调研,由教师向全日制工程硕士发放电子问卷。发放问卷290份,回收242份,剔除随意填写问卷43份,保留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82.2%。

1) 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影响。培养过程是多维度变量,本文采用AMOS23.0软件构建培养过程各个维度对职业能力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假设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数为:x2/df=1.328,小于2,RMSEA=0.041,小于0.08,GFI=0.878,IFI=0.962,NNFI =0.955,CFI=0.961,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因而,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影响关系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影响关系路径系数如表1所示,课程设置对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拓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85、0.171、0.142 ;教学策略对职业能力各维度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专业实践培养对职业拓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养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53、0.159、0.231;毕业论文对职业能力4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70、0.575、0.609、0.476。

2) 学习投入在培养过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本文采用Holmbeck研究方法对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检验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直接作用;其次,构建学习投入的完全中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最后,构建部分中介模型,添加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直接影响路径,进行假设检验,以此检验学习投入中介变量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还是部分中介作用。

(1) 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直接影响。运用AMOS23.0软件,构建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结果如图4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数为:x2/df=1.808,小于2,p=0,RMSEA=0.064,小于0.08,GFI=0.961,AGFI=0.925,NFI=0.964,CFI=0.984,均大于0.9,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因而,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直接影响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如表2所示,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分析:β=0.772,T=9.224,p<0.001。因此,完成了第一步验证,自变量培养环境对因变量职业能力的直接作用显著。

(2) 学习投入的完全中介模型。运用AMOS23.0软件构建学习投入的完全中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数为:x2/df=1.314,小于2, RMSEA=0.040,小于0.08,GFI=0.951,AGFI=0.919,NFI=0.962,CFI=0.991,均大于0.9,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因而,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如表3所示,培养过程对学习投入具有正向影响(β=0.759,T=9.795,p<0.001);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β=0.822,T=9.784,p<0.001)。因此,培养过程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完成了第二步验证。

(3) 学习投入的部分中介模型。在第二步完全中介模型基础上,添加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的直接影响路径,从而得到学习投入部分中介模型,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验证结果如图6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数为:x2/df=1.580,小于2, RMSEA=0.054,小于0.08,GFI=0.940,AGFI=0.901,NFI=0.955,CFI=0.983,均大于0.9,各項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因而,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如表4所示,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β=0.407,T=3.870,p<0.001),培养过程对学习投入具有正向影响(β=0.797,T=10.149,p<0.001);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β=0.480,T=4.609,p<0.001)。

由此可见,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加入中介变量后,不但会对学习投入有直接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的假设H8得到验证。

(4) 学习投入中介效应分析。由上述分析可得,培养过程正向影响职业能力的提升,完成了中介效应的第一步检验;培养过程对学习投入具有正向影响,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完成了中介效应的第二步检验;在学习投入部分中介效应模型假设检验中,培养过程对学习投入具有正向影响,且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但培养投入对职业能力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797*0.480=0.383,对职业能力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407。因此,在培养过程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中,学习投入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

3) 整合模型分析。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的共同影响关系如图7和表5所示。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及因变量之间存在多条路径,整合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如表6所示:培养环境间接影响职业能力,影响总效应为0.718;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直接影响为0.353,间接影响为0.265,总影响为0.618;另外,培养环境对学习投入的直接影响为0.340,培养过程对学习投入的直接影响为0.497,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影响为0.532。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正式调研数据分析,验证了提出的理论假设,具体如下:(1)正式调研问卷发放,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培养环境、培养过程、学习投入、职业能力4部分量表信度较好,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良好;(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H1~H8研究假设:首先,分析变量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培养环境与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与职业能力、学习投入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并验证了培养过程、培养环境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关系;其次,检验变量中介效应,学习投入在培养环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学习投入在培养过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

4.1 培养环境对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间接影响

参考Stark、徐军海等学者的研究,培养环境是指影响工程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的社会、企业、大学等参与主体高度融合的培养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大学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有利于工程师培养的法规政策,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收入以及工程专业组织和企业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情况。大学环境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学校为其提供的图书资源、学术环境、实习实践机会等。工程学生的整体能力是通过复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形成的。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培养环境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主要表现为间接影响。良好的培养环境有助于学校提供优质的培养过程。

4.2 培养过程对职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培养过程包含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专业实践培养和毕业论文,其中教学实践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效应并不出彩,课程设置对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拓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均有较大影响;专业实践对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影响较大,但研究结果中并未直接体现出其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提升;研究结果中突显出毕业论文对职业能力各要素的显著影响,毕业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占比很大,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4.3 学习投入具有中介效应,正向影响职业能力

学习投入包括主动合作学习、反思整合学习、生师互动、丰富实践等。学生能力提升是外部环境资源与个人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投入主要表现在他们是否主观希望配合学校获取职业能力;而培养环境的提升以及培养过程对学生学习投入有正向影响,良好的培养环境和优质的培养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投入的主观性。同时,学习投入对于职业能力的获取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培养环境和培养过程的效果。

5 研究启示

工程硕士教育要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加强对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的认知,改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5.1 改善培养环境

社会環境的改善主要从提高工程硕士地位、完善政策法律及发挥行业专业组织职能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家的政策法律是专业学位招生培养的宏观指导,应逐步完善法律建设,明确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组织作用,使其成为政府、高校、行业之间的纽带,协调组织专业教育论坛、技能大赛等交流活动,丰富区域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就大学培养环境而言,一方面应集中财力和优秀师资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应加强学校与企业、政府等的沟通与合作。目前,工科院校的实践资源有限,通过争取政府和企业支持,共享优质资源,可以提供满足工程硕士学习的良好环境和充足的学习机会,树立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

5.2 深化培养过程改革

1) 优化课程设置。实证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能优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有效提升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拓展能力和職业综合能力。第一,工程课程优化应以“回归工程实践”为理念,培养工程硕士成为面向全球化的现代工程师,具有面向未来工作实践的职业能力;第二,课程结构优化应考虑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着力提高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第三,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工程硕士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拓展、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模块,为工程硕士提供适合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模块的灵活组合;第四,课程内容融入工程设计和实际问题解决等硬技能的同时,融入团队合作、沟通、管理、终身学习等软技能;第五,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动态性。随着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型交叉学科的兴起,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复杂,课程需求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需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行业需求和最新行业成果学习,实现课程动静结合与刚柔并济;第六,工程学习应走出教室。例如,提供大学与产业合作课程,开展行业顶尖课程,加强工程思维文化建设,如创新、综合分析、多元化和批判性思维。

2) 改进教学方法。实证结果表明,有效的教学实践为工程硕士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通过引导其主动合作与反思整合学习,优化学习体验,间接提升职业能力。首先,教师应对课程学习和实践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个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次,为学生提供归纳学习经验的机会,广泛使用更多、更创新的教学法,如基于问题、基于项目或案例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灵魂。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投入的活力,实现学生知识内化迁移,形成工程硕士应对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强化专业实践。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职业能力优化的先决条件,有效的职业实践情境如企业支持、企业导师指导、同事支持等,有助于专业实践发挥更大效益,实现职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校内实践离不开实践训练平台的支撑,高校建立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开展项目研究的机会和情境,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对实践技能的认知。校内实践应重点培养学生提升以下能力:第一,熟练掌握工程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综合应用工程基础知识,提高知识技能的跨学科迁移应用能力;第三,提高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和分析数据能力。

企业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参与主体,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特殊环节。目前,亟需完善校企合作,提升企业承担工程硕士培养的深度参与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及校内外导师共同肩负起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责任,加强沟通联系,共享信息,共同提升工程硕士的能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与传递等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例如,为实习学生提供岗位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以及同事支持等。企业实践中的导师角色应及时为学生参与项目提供反馈和帮助,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建立良好关系进行社会互动等,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加强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是提高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必要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最显著。针对毕业论文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论文选题应面向企业实际应用,以实习实践项目或企业实际课题作为选题来源;其次,论文内容方面,要求工程硕士集成运用工程专业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论文成果体现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论文撰写要求逻辑严谨,表达清晰,有效锻炼提升方案报告等专业写作与表达能力;再次,论文指导方面,完善双导师有机联合的指导机制;最后,严格把关,保证论文质量,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建立内部与外部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5) 引导学生学习投入。实证结果表明,学习投入显著地影响职业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需进一步思考运用学习投入对职业能力的影响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学习投入情境。从学习投入的影响指标来分析,通过培养环境、培养过程等的优化,丰富其学习过程,激发学习投入的活力。

主动合作学习行为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显著影响再一次表明学习中主观能动情感的作用。因此,应增强学习情感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以及一定的学业挑战性,使工程硕士明确学习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促进主动学习经验的分享与传递。

反思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内化与整合,其对职业能力提升呈现效果明显。因此,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确认要解决问题,到搜集相关数据、设计解决办法,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体设计,培养其系统的反思和学习能力。另外,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情境中,使其置身于社会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增强知识的整合能力。

生师互动方面,学生与教育者加强互动交流,有效实现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传递,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在教学相长中共同促进和成长。因此,应积极倡导和鼓励生师互动活动,在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完善生师互动内容,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促进学生主动投入生师互动。

丰富实践活动一直是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实证研究表明,丰富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培养影响较为显著,但却是学生学习投入的一块短板。深度挖掘这块短板的潜能,势必对职业能力提升大有裨益。首先,积极拓展多元教育平台,创建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其次,通过激励制度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另外,学生个人应主动寻求自我发展机会,锻炼并提升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晓媛.试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2):77-82.

【2】 卢曼萍,许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构成及培养路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37-41.

【3】 Lisichko E,Postnikova E,Tverdokhlebov S.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Creative Education,2012,3(7B):104-106.

【4】 Stark J S,Lowther M A,Hagerty B K,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preservice professional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6,57(3):231-258.

【5】 Astin A W.A re-examination of college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61,52(3):173-178.

【6】 Pike G R,Kuh G D,Mccormick A C,et al.If and when money matters: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student engagement an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1,52(1):81-106.

【7】 Passow H J,Instructor P E,Designer C.Which ABET competencies do engineering graduates find most important in their work?[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2,101(1):95-118.

【8】 Male S A,Bush M B,Chapman E S.Understanding generic engineering competencie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7(3):147-156.

【9】 楊立军,韩晓玲.基于NSSE-CHINA问卷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结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3):83-90.

Empirical study on cultivation mode of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un Wei-zhong,Li Ya-han,Shao Yan-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Abstract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demand for high-level composit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four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occupational potential,comprehensive situ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full-time master's engineering ability,this paper conducts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ause-effe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vestment in study,profession ability,cultivation environment and proces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mechanism.

Keywords

vocational ability;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empirical research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