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要与朝鲜领导人会晤,立马会引发全球的关注与媒体的热烈追踪报道,但此刻的你,也许在操场上拍着篮球,正琢磨着怎么晃过对手直捣篮下;要么坐在教室里为一道刁钻的数学题抓耳挠腮。为何一次次国際会议上各国政要的会晤没在你心头泛起涟漪?而一次父母与老师在全球最低级别的家长会上的见面让你及小伙伴们慌了手脚?其实答案很简单。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说法,父母与老师往往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即对我们个体的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所以,“档次”再低的家长会在我们学生心中的分量也会超过联合国大会。
因为在乎,所以无论是在理性的思考上还是在情绪的反应上,我们都会产生某些“莫名”的焦虑感。焦虑这种情绪就产生根源来说,无非是对某个结果的确定性难以把握。比如,老师会不会在父母面前说我不好的话,向父母告黑状,弄得父母恼怒不堪回家对自己进行修理;父母会不会抖搂出你在家里的各种糗事,使你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苦心经营的“人设”面临崩塌;期中考试成绩下降后,会不会惨遭家校联合“执法”,取缔已经少得可怜的娱乐项目……
明白了咱们“家长会恐惧症”的病根后,我想开两个方子。第一个建议,我们要内修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理性分析能力。比如时刻提醒自己,最爱自己的人肯定非父母与老师莫属,有了这样的前提性思维,你就能避免将青春期变成“仇亲期”,就能构筑好与父母老师的信任基础。事实上,你已经理性地判断出家校沟通的正面意义:父母去学校找老师了解我的情况是正常的,而且能够帮助我在日常学习中取得进步。但为何仍旧会对父母与老师的交流感到紧张呢?我想你和你的同学担心的是,父母和老师在沟通中会对你们产生误解,造成某些冤假错案,导致一些不公正的制裁措施。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是,平时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及时而坦诚的交流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让家长老师知道你的行为和状态背后真实的想法与原因。这样,即使造成一时误解也能及时消除。黑格尔曾言:熟识并非真知。所以,打开自己的心门吧!哪怕是和朝伴暮随的师长、父母,相知还是离不开坦诚的沟通。
沟通,是跨越误解、消除焦虑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