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海 龙
巡护在勐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中的作用
许 海 龙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 云南勐腊 666300)
分析了勐腊自然保护区巡护工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中的作用,阐述了巡护的方式和要求,对巡护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巡护可以有效地实施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活动,预防和处理各种对资源可能产生破坏的行为,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巡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作用
勐腊自然保护区位于勐腊县中部(东经101°25′-101°50′、北纬21°26′-21°50′),东邻老挝国家,国境线长120多千米。地势上两侧高、中部低,区内最高点为雷公崖、海拔2007米,最低处在勐腊盆地北部的出口地带、海拔约650 米,高差达1400 米。保护区范围总面积171万亩,其中保护区林权面积1390259亩、占勐腊县国土面积的13%,社区生产生活区为31万多亩。保护区处于我国热带雨林的典型地段,主要保护我国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特有的以龙脑香科望天树()、版纳青梅()为标志的热带季节雨林,以鸡毛松()、山桂花()为标志的热带生态系统及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南亚带森林生态系统[1]。
勐腊自然保护区下设勐腊、补蚌、勐伴、瑶区、勐远5个站片。区域内为多民族聚居区,有汉、傣、瑶、哈尼、克木人、壮族等6个世居民族。自然保护区内及边缘分布在勐腊镇、勐伴镇、关累镇、尚勇镇、瑶区乡5个乡镇境内,有116个村民小组(其中区内54个,边缘61个),共约(含流动人口)3万多人口。目前,勐腊自然保护区管护所的编制为35人,实有职工28人,聘用护林员60人。
经过探索和实践,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护区于2003年制订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巡护制度》,使巡护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巡护是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保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保护区制定管理计划、开展科研监测的基础。巡护的目的,一是制止非法的盗猎、盗伐、放牧、毁林开荒等破坏保护区的行为,实施行政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安全;二是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是展示保护区的存在和保护区法规和严肃性、权威性,加强野外宣传力度,威慑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2]。
根据勐腊保护区辖区基本情况、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管理难度等综合因素,把全区划分为5个片区进行管理,设置了52条固定巡护线路,巡护方式主要有4种: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武装巡护。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地点以及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巡护方式相结合开展巡护工作,使巡护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日常巡护要求制定巡护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巡护路线、巡护时间和巡护次数,合理配置巡护人员,对易发生案件的区域重点加强巡护,要求巡护人员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路线进行巡护,不能随意更改巡护计划。巡护过程中,巡护人员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巡护监测报表的记录工作,保持巡护的常态化,实现巡护区域全覆盖。现制定有固定巡护线路36条。
稽查巡护是处理保护区临时事务而开展的巡护工作,如:发生破坏保护区的突发事件时及时到现场处理、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临时组织的巡护、开展科研工作等,稽查巡护不要求制定巡护计划,没有固定巡护地点,是对日常巡护的补充。
武装巡护是根据辖区治安情况由管护所、森林公安或森警部队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联合巡护,是在保护区纵深区域和边缘易发生毁林、盗猎、盗伐等案件和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内开展巡护,目的是打击、威慑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现制定有固定巡护线路10条。
监测巡护是根据监测对象而制定的巡护,定期对保护区内动植物和人类活动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以收集监测对象的科研数据为主要目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本底”调查、繁育利用、科研监测和野外应急救护等工作有重要意义。现制定的有固定监测线路6条。
巡护可以及时发现毁林开垦、偷猎、盗伐等各种破坏资源的违法活动,打击和威慑违法人员,维护辖区治安,可以加强对保护区人为活动频繁区域以及边远的中老国境线的野外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预防和打击各种对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破坏的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巡护效果,为保护区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
表1 近5年勐腊保护区开展的巡护次数和巡护效果
巡护工作不仅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职能,也是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根据工作需要在辖区与地方部门、村寨群众开展巡护工作,对公众和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宣教、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法定界线等内容的宣传工作,摸清辖区的社情、民情、林情,了解掌握社区群众生产、生活规律,开展社区共管工作,加深与社区群众的关系,确保保护区界线的稳定,扩大保护区在周边社区的影响力,提高社区公众对保护区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使社区群众支持和参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年以来,勐腊自然保护区没有因界线不清而发生毁林开垦、盗伐等破坏保护区的案件,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巡护可以有效地实施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对保护区内动植物的变化情况和自然灾害、人为活动等进行监测,掌握野生动植物和人类活动规律,收集监测对象的野外监测数据,录入数据库,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于2014年11月开始,设置了6条固定监测线路:望天树物候观测线路1条,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样带2条,兽类、外来入侵植物、鸟类监测样带2条,野生植物监测样带1条等监测巡护线路。在野外监测过程中记录到了水鹿、亚洲象、鼷鹿、孔雀雉、原鸡、白鹇、野猪、麂子、蛇类、爬行类等56种野生动物种类;望天树、云南苏铁、篦齿苏铁、云南沉香、大叶木兰、版纳青梅、千果览仁、苏铁蕨等18种珍稀濒危物种,虎舌兰、拟兰、牛齿兰、墨兰、金线兰等20多种兰科植物,飞机草、紫茎泽兰、巴拉草、肿柄菊、微甘菊、金腰箭等12种外来物种。连续4年监测了望天树的物候情况,还记录到了部分鸟类及两栖爬行类待进一步鉴定名称。
勐腊自然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较大的保护区,按现有在职职工(28人)计算,人均巡护面积超过5万亩。由于巡护范围广,一线巡护员缺乏,巡护交通工具不足,巡护时间间隔过长,部分巡护员不按巡护计划规定的要求开展巡护,有应付性巡护、巡护不到位的现象,形成“巡护死角”,不能够及时发现破坏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现象,且保护区山高林密,亚洲象等野生动物众多,巡护人员自身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巡护难于及时有效,影响巡护效果,
现有巡护人员的科研业务知识不高,在野外监测过程中对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类特别是鸟类和两栖爬行类不熟悉,监测时种类识别和记录较为困难,野外监测数据采集难度大,影响巡护监测效果。由于缺乏硬件设备,如电脑、打印机、GPS等设备,不能及时在野外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
加强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如野外监测技术,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的技术和分析监测数据、撰写论文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种类的识别技术培训,使巡护人员能如实填写巡护记录表和野外监测数据。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制定监测巡护线路,真实记录巡护的过程和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人为活动情况,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效果,为建立保护区数据库收集、充实资料,提供依据。
在制定巡护计划时,一是要求根据时间、地点、巡护内容等因素合理安排巡护路线和巡护人员;二是巡护计划一定要函盖整个辖区的范围,不留死角;三是要求巡护人员把巡护工作看成是保护区的一项主要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巡护既要有规律性、又要灵活多变,把巡护工作常态化,让辖区群众认识和支持保护区的巡护工作,有效预防和威慑破坏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在巡护过程中发现破坏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行为,要及时制止和向森林公安通报,配合森林公安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人员,把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
[1]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测设计院,西南林学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R].2005.
[2] 吴兆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018-11-09
许海龙(1970-),男,云南勐腊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及科研工作。
S76
B
1004-7743(2019)02-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