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吉义
一、历史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杨昌雄先生认为至少有3 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稻田养鱼经历了发展、衰落、恢复、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的多种方式稻田养鱼,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传统的稻田养鱼产量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稻田养鱼的生产面积有所下降。2007年后,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绿色农产品,走生态种养之路,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稻田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
稻田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是以水稻作物为主体,在稻田中养殖鱼、虾、鳖、蛙、鳅等水产品,不仅水稻可获得较高产量,还能大幅度提高稻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稻田立体生态高效种养主要模式有稻鱼、稻虾、稻蛙、稻鳖、稻鳅等。稻田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拓展了水产养殖空间,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供应,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稻区辽阔,分布面积广泛,北到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都有栽培。但稻田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据初步统计,全国稻田面积约4.4亿亩,2015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 252.4萬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据估算,全国适合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6 750万亩,占现有稻田面积的15%。可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农村小康致富等具有重要意义。
稻田立体生态高效种养业的发展,一定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依托科技进步,熟练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因地制宜选准适合当地的水稻、鱼类品种和种养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模式与案例
1. 稻蟹共生模式与案例
①模式。稻蟹共生模式是水稻种植与养蟹有机结合的综合生产方式,水稻为蟹提供活动及休息场所,根系能净化水质;蟹可以捕食稻田害虫,水稻生产不用施农药,蟹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种植的有机肥,水稻生产不用施化肥。稻田养蟹有利于优化种植和养殖生态环境,提高种养结合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促进稻、蟹、田的绿色、经济和生态有机结合,高效发展,成为稻蟹相融、以稻养蟹、以蟹促稻的水产养殖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模式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深受广大种养户欢迎。
②案例。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稻、蟹、豆综合种养的“盘山模式”,是一种“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立体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治、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等技术,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 再在稻田埝埂上种上大豆,实现了稻、蟹、豆三位一体,共生共作,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种养系统。“盘山模式” 使养蟹稻田光照充足、病虫害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不用施农药和化肥,实现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埝埂种豆的立体生态种养的综合效益。
盘山县的稻田综合种养“盘山模式”,可实现水稻亩产650千克、产值1 950元、利润1 100元,河蟹亩产30千克、产值1 800元、利润1 050元,埝埂豆亩产18千克、产值65元、利润50元。平均每亩稻蟹豆种养综合效益2 200元。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每亩水稻平均增产8%、增效400元,河蟹增产20%、增效350元,埝埂豆增效50元,综合效益增加800元。近5年来,“盘山模式”在北方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30多万亩。“盘山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
2. 稻鳖共生模式与案例
①模式。稻鳖共生模式是一种新型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物的习性,将稻、鳖同时种养在水田中,以实现稻谷(粮)与鳖(水产品)的高效共赢。该模式充分发挥稻鳖共生优势,鳖可以吃掉稻田里和稻叶上的虫、螺、蛙、草籽等,鳖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种植的肥料,实现种稻不施化肥和农药,提高了稻谷的品质,可以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可谓稻田养鳖,鳖促稻,稻谷增产,鳖增收,稻鳖双赢。
②案例。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农民孔蒲中生态家庭农场“稻鳖共生”模式。孔蒲中是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一个地道的农民,1994年他在池塘里养了100多只鳖,但鳖相互撕咬损伤严重,1995年又遭遇特大洪水,鳖全跑了,亏损7万多元。为了不让鳖打架,他不断摸索总结养殖经验。2006年在稻田中养殖泥鳅和黄鳝,同时放养100多只鳖做实验,结果发现鳖在稻田里养殖不打架,还能吃掉稻田里的福寿螺、虫蚁等,水稻长势也很好,之后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以稻鳖共生为特色,稻鱼、稻虾、稻鳖鱼螺等多种种养模式。他还在稻田围挡外种植了丝瓜,丝瓜不仅夏天可以遮阴,还增加了一份收入。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淡水鱼吃稻花和枯叶,增加田间通风,青蛙吃害虫,鳖吃福寿螺。他的稻田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就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2014年他注册成立了浏阳市孔蒲中家庭农场。2017年销售成品鳖1 000千克,鳖苗2.2万只,优质稻米1.6万千克,全年利润达到55万元,成为浏阳市1 400多个家庭农场在经营方面的佼佼者。
3. 稻蛙共作模式与案例
①模式。稻蛙共作模式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根据水稻、青蛙的生长习性,利用水田种稻,田水空间养蛙,形成稻蛙共作种养生态系统。该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稻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托,青蛙可捕食蛾类害虫,青蛙的粪便为水稻种植提供有机肥料,水稻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正常生长,降低了种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②案例。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北盛镇边洲村稻蛙共作模式,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发的“蜂、蛙、灯”水稻绿色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深化。为了提高水稻田的单位面积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他们将“蜂、蛙、灯”水稻绿色生产技术中的“蛙”,从单纯的灭稻飞虱功能,扩展为同步养殖,不仅提高了稻谷的品质,增加了青蛙养殖的收入,而且节约了病虫害防治费用,减少了稻田的面源污染,可谓一举多得。在边洲村种植的101亩湘两优900超级稻的稻蛙共作模式示范基地,专家组现场随机抽样测产,按13.5%含水量折算后,可获干谷720.3千克,比该品种常规大面积种植产量高出近10%。每亩稻田养殖青蛙的收入也在5 000元以上。
4. 稻鱼鳖鸭复合共生模式与案例
①模式。稻鱼鳖鸭复合共生模式,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根据稻、鱼、鳖、鸭的生物习性,将水稻生产粮食、鱼鳖生产水产品、鸭生产禽产品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种养系统,在同一水稻田中生产出更多的绿色农产品。在稻、鳖、鱼、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托,水稻田为鱼、鳖提供活动场所,鱼、鳖在水中活动觅食过程中为水稻松土施肥,田中的昆虫、杂草为鸭提供饲料,鸭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肥料,同时又是鱼的好饵料。在稻、鱼、鳖、鸭的整个种养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可以生产出绿色粮食和禽产品。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田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率,优化水田的生态环境,还可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效统一。
②案例。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志满村推广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研发的稻鱼鳖鸭复合共生高效种养模式。该模式以稻田为载体,为鳖、鱼、鸭提供活动及休息场所,水稻的根系可以净化水质,优化稻田的生态环境;鳖、鱼、鸭可以吃稻田的害虫和杂草,水稻生产不用施农药,鳖、鱼、鸭所产生的粪便可作为种稻的有机肥,鱼吃鳖、鸭残饵及粪便,节约了饵料。该模式每亩稻田可以养殖草鱼或鳙鱼40多尾、鸭子20多只、中华鳖150~200只,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正如村民占春芳所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推广的“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种养模式,让她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每亩稻田能挣1万多元,比原先单种水稻挣1 500元翻番近10倍。
三、问题与对策
1. 问题
①经营分散。传统稻田种养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目前农户的稻田较为分散且面积小,经营主体多数是小、弱、散的个体农户,不利于形成规模生产,树立行业品牌,又易造成种养成本过高,导致种养户收益不高而放弃稻田立体生态种养。现代稻田立体生态种养对技术、投入等要求较高,如果不改变小、弱、散现状,规模化效应就难以形成。另外,稻田养殖品种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产品价格下降,如果物流和加工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水产品的卖难问题,给种养户带来损失。
②技术薄弱。稻田立体生态种养需要同时掌握种植和养殖技术,但是部分稻田种养户种养技术落后,还采用传统的平板式养殖方式,缺少后期管理,导致鱼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此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社会化服务力度不够,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推广、苗种的供应、病虫害的防治、市场信息的服务等还不能满足种养户的需求,影响了稻田立体生态种养的发展。
③资金不足。现代稻田立体种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种养户缺少资金,金融支持不到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
2. 对策
①创新技术与服务。要在种养模式、良种繁育、标准规范等方面创新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种植技术推广和渔业技术推广条块分割的现状,搞好立体生态种养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既懂种植又懂养殖的乡村两级农业技术员。遴选出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品种和种养模式。积极支持稻田种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为稻田种养提供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促进稻田种养可持续发展。
②产业化经营。按照稻田种养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与稻田种养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其上档次、上规模。鼓励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推动种养科技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和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发展方式上,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 的三级联动发展模式,鼓励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连片种养,形成规模效益。
③资金支持。应积极将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等,与产业扶贫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扩大和整合扶持资金来源。应重点向稻田种养标准化示范點、规模化重点县和贫困村倾斜,重点支持种养基础设施、种苗供应和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发展。对发展稻田种养的农户给予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支持。
④政策扶持。稻田种养涉及种植、水利、渔业等多个部门,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综合协调各部门,将稻田种养纳入农业绿色补贴,从农田水利、田间工程、土地流转、农技推广、种养品种培育等环节给予扶持。通过政策支持来带动农民的稻田种养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街2号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3号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