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胡小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首先解决资金问题,财政作为国家的“钱袋子”,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财政支出结构能够有效反映政府对政策的选择取向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安徽省现阶段财政支出结构中,“缺位”和“越位”问题不容忽视。面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宏大目标的巨大挑战,如何测度不同项目财政支出的效率,合理调整各项财政支出项目的比重,做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财政支出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完善财政支出制度建设,创新财政支出机制,构建合理化、制度化的财政投入分配机制,形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环境,才能更好地助力农村居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支出重点发展农村经济薄弱环节,合理确定不同财政支出项目资金的分配比例,可避免财政支持资金滞留在无效区域,出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时效性差等问题,进而实现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分配财政资金,切实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DEA模型对安徽省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财政支出项目对农村地区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着重探讨解决乡村振兴中财政支出问题,为地方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支出政策提供参考,以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安徽省2008年财政总支出为16 471 253万元,2017年财政总支出上升为62 040 000万元,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长率高达27.67%。本研究选取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6项财政支出数据,安徽省2008—2017年各项财政支出额如图1所示。从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看,农林水事务与社会保障和就业两项支出的增长速度几乎持平,呈等速增长趋势。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较快,且支出额一直远远超过其他项目支出额,2010—2012年支出由3 863 071万元增至7 179 357万元,增速高达85.85%;2012—2014年教育支出总体保持不变,2014年以后则保持稳速增长态势。医疗卫生支出在2010年和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保持稳速增长态势。交通支出的增长趋势比较曲折,2010年呈现明显下降态势,2011—2015年与医疗卫生支出保持等速增长,而在2016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交通支出下降至与2011年齐平。科学技术支出虽然在2015年以前呈稳速增长,但增长速度与其他各项支出相比较为缓慢,在2016年明显增加后,2017年保持原状。
安徽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图2。2008—2017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4.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36%,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比城镇高。但从可支配收入来看,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根据目前的增长趋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逐渐扩大。安徽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如图3所示,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体增速保持一致。从近两年消费支出情况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意味着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并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多集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图1 安徽省2008—2017年各项财政支出额
图2 安徽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3 安徽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 E.Rhodes于 1978年提出,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1]。运用C2GS2模型对安徽省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进行评价,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θ为总效率值;λj为不同投入与产出的权重系数;S-和S+为松弛变量;Xj和Yj分别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值和产出值[2]。
综合考虑财政支出相关各项指标以及指标数据的可取性,选择安徽省财政支出总额X1(万元)为投入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3(元)、农林牧业总产值X4(元)以及农村造林面积X5(hm2)为产出指标,构建安徽省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评价体系。以财政支出效率值反映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生活以及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其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指标代表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农林牧业总产值以及农村造林面积指标分别代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状况,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式(1),运用DEAP2.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2008—2017年安徽省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值,依次为1.000、0.983、0.801、0.773、0.769、1.000、0.910、0.859、0.934、0.898,均值为 0.893。
规模收益固定模型下,2008—2017年安徽省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支出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893,其中,2010—2012年效率值较低,呈逐年下降趋势。可见,财政投入的规模尚未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急需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深入探索如何优化资金结构配置。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适用于研究小样本、信息贫且无规律的数据。它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数列。建立反映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和形象系统行为的比较序列。
参考序列(母序列):X0(k),(k=1,2,…,N)
比较序列(子序列):Xi(k),(i=1,2,…,M)
其中,N表示每个序列的元素个数;M表示比较序列的个数[2]。
(2)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计量单位不同,不便于比较或比较时存在误差,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先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4]。
(3)计算关联系数。第j个比较序列与参考数列在k时期的关联系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4)计算关联度。由于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整体比较,因此,通过求取平均值使信息更加集中,从而求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程度。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γi为第i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γi越大,表示Xi对X0的作用越大。
(5)关联度排序。按关联度γi大小排序,对各因素与目标值关联的大小进行排序。
选取2008—2017年安徽省不同类型财政支出数据,结合由DEA模型求解的安徽省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值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此分析安徽省不同类型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值之间的关联度。将根据DEA模型求出的支出效率值 X0(k)(k=1,2,…,10)作为参考序列,选取财政支出项目中的教育支出 X1(k)(k=1,2,…,10)、科学技术支出 X2(k)(k=1,2,…,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X3(k)(k=1,2,…,10)、医疗卫生支出 X4(k)(k=1,2,…,10)、农林水事务支出 X5(k)(k=1,2,…,10)以及交通支出 X6(k)(k=1,2,…,10)作为比较序列。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是民生性财政支出中的基础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离不开民生性财政支出的支持。通过引入交通支出,分析地方政府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支出是否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所关联;科技支出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林水事务支出主要是农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开支,与农村经济建设可能存在一定关联[6]。2008—2017年安徽省各项财政支出见表1。
1.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运用式(2)采用均值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均值化处理结果见表2。
2.计算数据关联系数
运用式(3)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关联系数计算,即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中各项参数与参考序列对应参数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
3.计算参考序列关联系数的平均值,
运用式(4)对表3中每个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求平均值,得到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并将关联度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度结果见表4。关联度排序为:γ5>γ1>γ3>γ6>γ4>γ2。
4.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4可知,安徽省各项财政支出项目对农村地区财政支出效率值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农林水事务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交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科技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以关联度0.699和0.698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由此推测农林水事务支出和教育支出与财政支出效率关系密切且对其影响程度相似;第三位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关联度为0.694,可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财政支出效率也会产生显著影响;交通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位于第四、第五位,这两项支出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次之;排在末位的是科技支出,关联度仅有0.609,说明该项支出与财政支出效率关系最弱,对提高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支出效率值影响较小。
表1 2008—2017年安徽省各项财政支出 万元
表2 均值化处理结果
表3 关联系数计算结果
表4 灰色关联度结果
在各项财政支出项目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村地区财政支出效率值影响最大。因此,以农林水事务支出为代表的项目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妥善处理乡村振兴中的“三农”问题变得至关重要。为提高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体现财政资金在农村地区的时效性,应加大农林水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主要用于促进农业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离不开农业发展。在支农力度方面,首先要保证财政支农资金保持逐年稳健增长,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健康发展。面对安徽省支农资金总量有限的严峻局面,为保证支农资金能够落实到位,应建立完整、科学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制度。政府应重点扶持推进“生态宜居”行动,综合开展污水治理工作,处理好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先行。教育支出是影响农村地区财政支出效率值的又一重要因素,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财政资金支持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且教育支出与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支出效率关系密切,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方面,政府在加大农村教育支出的同时,还应将农村教育的投资主体由县级政府转为省级政府,以保证财政支教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强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从而减少城乡教育差别,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其中,尤其要重视农村贫困生这一群体,要保证农村贫困生至少可以完成基础教育,建立多渠道资助机制,使农村贫困生接受更多的教育,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7]。另一方面,虽然农村劳动力众多,但其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如政府可以出资设立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还可以鼓励年轻劳动者学习互联网知识,更新陈旧观念,接受新事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财政支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且安徽省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保障未能给农村居民带来较多实惠,政府应继续适度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齐医养结合短板,提升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至关重要[7]。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针对农村地区的“五保户”,健全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证补助资金发放程序的规范性,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困难人群手中;对农村困难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使资金补助与促进就业政策合理衔接,全面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制度覆盖面,做好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救治工作。政府还应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扩大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降低医疗报销门槛、提高医疗报销比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医疗成本,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7]。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脉,也是农村地区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交通支出对提升安徽省财政支出效率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应适当增加交通支出,构建乡村交通网络,使交通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建设是农村地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联互通、便捷出行的综合交通网。立足区域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乡村整体规划,加大路域环境整治力度,重点完成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和农路危桥的改造,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努力保证镇与镇、镇与村以及村与村之间的交通联网畅通。另一方面,政府要注重构建民生交通体系,在服务运输经济和便捷群众出行上继续发力,改革创新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不断提高镇村公交开通率,逐步实现农村地区镇村公交全覆盖的目标。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8]。
政府除了利用财政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外,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以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从而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机制[9]。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使用BT、TOT、PPP等投融资模式[10],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完善财金合作机制,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从而建立更完善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安徽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和教育支出,适当增加交通建设支出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提高财政涉农资金配置和管理效率。由于各地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支出效率值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把握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支持资金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