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卓 孙胜男
摘 要:从国家大剧院方中标方案本身出发,对其建筑物质意义与精神意义进行分析,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对国家大剧院表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方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社会文化;传统继承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9-0096-02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bid winning scheme of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itself,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build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and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in reflecting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it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culture.
Keywords: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of China; social culture; inheritance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我国的心脏地带,是北京市城市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建筑,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由外国建筑师主持设计的重要公共建筑。自建成以来,国家大剧院就因其独特的形式和重要的文化地位饱受争议,但其中蕴涵的新颖的设计思想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涵,以及可以从其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我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概述
1.1 国家大剧院的建造背景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立项于1998年4月,于1999年7月敲定最终方案,即今天的安德鲁方案。90年代的中国,建筑市场上充斥着折衷主义建筑。中国建筑师们一边憧憬着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一边希望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局限于当时的建筑设计水平,一大批混杂了多种风格的建筑被建造了起来。在国家大剧院中标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的现代建筑艺术。
在某高校的讲演中,安德鲁对这座建筑的用意直言不讳的说到:“我要做的不是继承文脉,而是割裂文脉!”
1.2 未来主义建筑思潮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1914年7月,意大利年轻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建筑应能反映新技术、新材料等具有当代特质,而非一味的继承传统。“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分,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1]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就是未来主义建筑思潮的拥护者之一。
1.3 建筑功能空间与结构的营造
1.3.1 剧院主要结构形式
大剧院采用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壳体由20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自然的贝壳造型保证了它的坚固度。[2]
1.3.2 剧院主要空间处理
國家大剧院主要有四个部分,东侧的音乐厅、西侧戏剧场,和南门处小剧场将中央的歌剧院包围在内,四个剧场通过空中走廊进行交通组织。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整体色调采用白色,清新高雅,而其他部分则以金色为主色调,十分豪华。
1.3.3 剧院的声学设计
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众所周知,歌剧院最重要的是音乐厅里面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内部无论从天花板、墙面还是座位都是经过特殊的声学处理,使得国家大剧院里面的声音效果达到了极致。
(1)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天花板上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3]
(2)在顶棚的下面悬挂着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可以将声音向四周散射。
(3)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声学扩散墙,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
2 影响大剧院设计思想的主要因素
2.1 概念生成的文化背景
考古学研究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用现代的价值观去揣测另一个时代的行为。如今,距国家大剧院方案的确定已经过去了20年,社会对于大剧院对于传统的割裂,对于文脉的无视一直持批判态度。可是倘若回到20年前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建筑大多数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生硬拼接起来的折衷主义、古典复兴主义的产物。与其是这样“尊重”传统,倒不如就去打破那所谓的“传统”。
2.2 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考
安德鲁曾经说:“这个建筑是只属于中国的建筑,因为它只能在中国得以实现。”我们的社会造就了这样的建筑。建筑是观念的缩影反应的是彼时的社会生态。越是重要的建筑,越是反映整体意志。因此安德鲁方案的确定可以说就是当时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公共建筑,反应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城市畅想,当时的社会语境下,社会所要的是一个展示中国的开放与富强的建筑。今日去看待大剧院的建成,不能去看“故宫文脉的传承”,要去看“意识形态的传承”。当时的中国需要的不是一个“传承文脉”的东西,而是一个先进体制所能铸就的伟大纪念碑。建筑所承载的意义远远多于历史文脉与传统形式,在中国最重要的位置,中国所有光辉的历史时代都有留下其印记的权利。
2.3 对社会环境的回应
为了表示对人民大会堂的尊重,大剧院的高度被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这体现了一个外国建筑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尊重,对于中国人民的尊重。中国的传统建筑十分特殊,北京城中的建筑一是象征着权利的宫殿,二是供人居住的小型民居。国家大剧院为人民艺术提供场所,对宫殿进行诠释显然是不对的,诠释小型民居又不符合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超大型公共建筑的要求,所以国家大剧院延续的方式,并不是靠延续传统形式来实现。
9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因此那时的国家大剧院,一个建造在首都如此关键位置上的大型建筑,带有强烈的精神意义,需要的是强烈的新时代的生命力。同时,国家大剧院是属于人民的剧院。大剧院的设计也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些:许许多多的市民在白天或晚上在大剧院旁活动。它是北京第一个的真正的现代主义“公共建筑”,我们在大剧院的设计理念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点: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大剧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4]
3 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形式、功能与结构的不统一
观察安德鲁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他应该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教育,遗憾的是,国家大剧院并没有反映出来他的结构素养。国家大剧院耗费巨资修建,至今仍耗费巨资维修保养的世界第一大穹顶没有任何功能空间意义,只是将一些小的使用空间全都遮罩了起来。当时的中国,经济尚不如今日发达。社会耗资无数建设出这样一个大剧院,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
3.2 对环境的友好度差
国家大剧院的玻璃、钛合金表皮虽然都采用了所谓“纳米自清洁技术”,但是它仍然居世界维护费用最高的建筑之列,每天的维护费用十分高昂,耗电量亦属天文数字。它的大水池为了维持设计者的意图,也要采用一种名为“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技术,这套系统的费用同样不菲。可以说虽然大剧院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但是却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巨耗能建筑”。
4 结论
从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中,可以得出建筑设计思想背后潜在的一些因素,亦可以由之对我国今后的建筑设计产生一些指导。
(1)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是一个时代社会的精神象征,
其不仅具有建筑本身应具有的功能意义,亦承载着该时代重大的文化意义。
(2)建筑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方式具有多种途径,其
可以不通过形式、结构或空间等实际做法,而采用对社会体制、社会风貌的新发展的表现来变向继承。
(3)任何時候建筑的形式、结构与空间都应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更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表现而置其他方面于不顾,否则一定会成为建筑设计的败笔。
参考文献:
[1]非亚.现代建筑,美学的嬗变[J].广西城镇建设,2015(01):36-43.
[2]付九衡.金属板材构件产品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初探[D].东南大学,2013.
[3]豆丁网.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EB/OL].https://www.docin.com/p-1561543815.html?docfrom=rrela,2016-5-5.
[4]刘强.现代建筑审美意象与传统文化符号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