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欣荣 吕腾崟
摘要:小说《芳华》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而增加了许多枝蔓性的情节,而要在仅仅两个小时的影视作品中将这部十几万字的作品完美呈现出来,则势必需要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增设与删减。
关键词:严歌苓 改编电影 《芳华》
一、影片在原著基础上情节的增设
首先,电影增加了刘峰接何小萍入伍的一幕,这是在原著中所没有的。电影以一段画外音引入,以歌颂那个时代的大板报和激情四射的人们为背景展开,作者通过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对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刘峰是英雄,何小萍是部队托刘峰接来的新兵,他们两个人是故事的主人公。如此一来,影片向观众很好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另外,也为何小萍能那么认可刘峰、对刘峰那么亲切埋下了伏笔。
其次,电影增加了何小萍疯了之后在文工团慰问演出上跳舞的一段。何小萍在中越战争中因表现出色,被推举成了英雄模范人物,她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自己角色地位的变化而导致了精神崩溃,在文工团的慰问演出上,听着曾经熟悉的音乐,她不自觉地就跳了起来。这看似简单的一幕,却将集体生活对她的影响表现到了极致。
再者,电影增加了文工团解散和解散后刘峰来红楼的剧情。影片花了近四分钟的时间对文工团解散一事进行了描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部队裁撤了大量的军一级的文工团,就包括影片中的这个文工团。在解散文工团命令下达之后,文工团的首长和全体文工团成员吃了一顿散伙饭。正如萧穗子在饭后酒醒时说的话,文工团是每一个人都割舍不了的家,文工团的解散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疼。他们把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文工团,而文工团却解散了,他们适应了很多年的集体生活就这样突然之间崩塌了。红楼是作品中文工团的代称,文工团解散后刘峰来到了这里,在这里,他发现了何小萍刚入伍时的照片,通过照片也就有了之后他与何小萍相约蒙自的情节。
整体而言,影片在原著基础上增加的这些情节大多是为了影片故事的完整性而服务的,这种增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影片对原著情节的删减
电影对原著情节的删减主要体现在角色地位的变化上。小说中的主角是模糊的,它是由男兵刘峰和其他四个女兵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过而又各自并不相同的命运共同构成的,刘峰和其他的角色共同撑起了《芳华》这部小说。而电影却是以何小萍(小说中叫何小曼)和刘峰两个人为主要描述对象。同时,影片主要围绕“触摸事件”而展开叙述(“触摸”之前色彩明朗,“触摸”之后色彩偏暗),删减了很多与故事人物有关的情节。例如:电影中对人物出生背景的介绍大多是一笔带过或者不介绍。小说原著对何小曼(电影中的何小萍)如何努力进入文工团作了详细的描述。她为了摆脱之前的那个家庭,完全不畏惧死亡和病痛,拼命参加考试——前空翻时没站稳整个人向后摔了过去,后脑勺砸到了地上,当所有人都惊叫时她却只是一骨碌爬起来,还咧开嘴笑,这表现了她对原生家庭的憎恨,千方百计想要逃离。
此外,郝淑雯与“表弟”约会的情节,文工团解散之后郝淑雯、萧穗子、林丁丁相聚的情节和最后结尾令人泪目的刘峰追悼会的情节等都被删除。在小说中,文工团解散多年后的某一天,萧穗子和林丁丁、郝淑雯聚了一次。酒过三巡之后,郝淑雯向萧穗子坦白了她勾引少俊(萧穗子写情书的对象)的事实,她因为怀疑萧穗子这个“怪胎”跟少俊关系特殊就开始勾引少俊,跟少俊發生了肉体关系,并在之后串通少俊一起揭发萧穗子,说萧穗子引诱腐蚀革命同志(萧穗子写情书给少俊),使得清高的萧穗子从那时起成了文工团中一个最卑微的人。
小说的结尾描写了刘峰去世的一幕:何小曼和刘峰的女儿在医院给刘峰租了一个两小时的灵堂办追悼会,为了等刘峰的侄子前来一直到只剩最后五分钟时才开始仪式,可还没来得及念悼词下一拨人就已经前来要场地了。刘峰怀着最大的善良来到了这个世上,可最终连追悼会都办得如此草率、仓促。他是环境的产物,是被当时那个大环境符号化的“神”一般的人。那个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造就了他这样的好人,可后来社会却又不太重视如他一般的人了。这些情节到了电影之中都被导演有意识地删减了。
参考文献:
[1]李佳章.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党扬扬.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的文化成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6(28).
[3]王莉.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学院,2017.
(作者简介:向欣荣,女,衡阳市博文高级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吕腾崟,男,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国家中文基地班,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