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意义重大。《金融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学类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中5门专业必修课之一,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该课程多侧重理论模型的讲解,亟待进行应用性改革。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嵌入实验课,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课程的应用性,还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实验课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46-02
一、前言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4个基本专业以及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3个特设专业。金融学类专业必修课采取“5+X”模式,即5门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专业必修课和各高校根据特色另行安排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其中,《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金融数学以及信用管理5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可见《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学类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金融风险管理》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管理》开课时间多在大三,学生需要有金融学、投资学、统计学、概率论等知识为基础。目前多数《金融风险管理》教材主要侧重在各类金融风险度量模型的讲授,理论性较强,给学生产生难度大、内容多、抽象、枯燥的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学习《金融风险管理》学生应该掌握各种具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能够利用所学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金融机构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在真实的金融风险管理中,需要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衡量金融风险,并制定管理方案。而在目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讲理论,学生听理论,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实际应用操作的讲解。
三、《金融风险管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金融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来开展教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分类,可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从实验可操作性来看,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比较适合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可以安排在上述某一风险管理理论讲授完成后开设,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应用的较好结合。在《金融风险管理》实验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将学生放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实验课教学流程如下:
1.課前准备。在相应理论模型授课完成后,教师需根据实验内容准备3-5个实验材料,以保证实验的多样性。
2.课堂实验。教师首先对本次实验目的进行说明,然后构建模拟情景演示实验流程,同学们根据实验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就自己所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操作,老师负责指导答疑。
3.课后讨论。在“雨课堂”等信息化学习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分享自己的心得收获。 4.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需撰写实验报告,就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以及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总结。
本文将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例对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具体说明。在完成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利率学习后,学生应掌握了利率风险管理中主要涉及再定价模型和久期模型。对于再定价模型,在课堂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3-5家商业银行的部分财务数据作为材料,并设立不同的再定价期限和利率变化情景,学生扮演银行风控总监的角色,根据材料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及净利息收入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让“风控总监们”根据自己对利率变化的预测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而在久期模型的实验中,同学们则变成债券类基金经理,需要对所持仓的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利用Excel里的Duration(久期)函数,输入参数settlement(发行日),maturity(到期日),coupon(息票率),yld(到期收益率),frequency(付息频率)计算各债券的久期,进而衡量整体基金的利率风险,对基金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四、总结
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融入实验环节,通过对金融风险环境进行情景模拟,将学生设定于不同的角色中,从而打破理论与实操的障碍,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真正做到教、学、做的一体化结合。
参考文献:
[1]李鹏.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31-133.
[2]单继娟.角色扮演法在财会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7(18):210-211.
作者简介:
林姝妤(1991-),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